從我的家鄉向左向右,向東向西,都有一條大河,東邊的河叫作沂河,西邊的河叫作汶河。
小時候,我不知道哪一條河是汶河,哪一條河又是沂河。我只熟悉家門口的那條河,那條河離我居住的村莊很近,在村莊的西邊,我們經常在河邊沙灘里玩耍,在清澈的河流中逮小魚、摸小蝦,在河里游泳,在河邊洗衣服。春夏秋冬,各有樂趣。

后來,慢慢長大,我家也遷到了城里,距離東邊的河流也近了一點。城里的家剛好位于兩條河流之間,從家向東10里,向西10里,兩邊都是河流,同時也知道了東邊的河叫作沂河,西邊的河叫作汶河。
到底哪一條河流跟我最親近呢?小時候,我喜歡西邊的汶河,因為它離我居住的村莊最近,更貼近我的生活。那時候,汶河河岸很高,河灘離岸邊有四五來高的距離,要想下到河里去,都要經過一個大斜坡。坡有點兒陡,不能慢慢地走,小孩子下河要一路小跑,要跑得勻稱,跑得小心,因為跑急了就會掉到河水里去。
站在岸邊往河里看,會覺得人與河水離得很遠。到了夏天,河水暴漲,河里的水浩浩蕩蕩,又會覺得人與河水離得很近。特別是,到了夏天雨水季節,一場一場的大雨下來,河水漫上河岸,混濁的河水翻涌著、狂奔著,水面上漂浮著樹木、莊稼,甚至還有一些豬狗之類的動物尸體。
除了汛期,河水是真的清澈,清澈得透透亮亮,一塵不染,河底的細沙、小貝殼、小魚兒也都被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村莊里的井少,村南一個,村東一個,村北一個,唯獨村莊西邊沒有。原來,靠近村子西邊的人家都吃河水,那時候的河水沒有被污染,隨便在有河沙的地方用鐵掀挖一挖,就會涌出來一汪清水,附近的老百姓都是喝這樣的水維持生活的。如有人家不想吃這樣的水,會到村子里的井邊打水。
我長大后,才知道東邊的那條河叫作沂河。沂河,是山東省境內的第一大河流,古時候被稱為沂水,古代為泗水支流,黃河奪淮、泗入海后,沂水就成了黃河支流。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開挖運河航道,沂水為新開運河所截,不得入黃河,因而改道南流,匯入江蘇的駱馬湖。明崇禎年間(1628一1644年),為保護運河河道與宿遷城,遂開挖攔馬河(后改稱六塘河),引駱馬湖水東流入黃海。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復疏浚六塘河,使沂河水東行至灌河口人海。經多次整治,直至1951年開挖新沂河,仍維持由灌河口人海的格局。
沂河是一條美麗的河流。沂河,一路從山麓蜿蜒而來,由纖纖細流匯聚成大河,不僅養育了千千萬萬的沂蒙人民,還滋潤著寬闊肥沃的土地。沂河,是一條自信大氣的河流,其發源于泰沂山脈的南部,一路盤山繞圖、吸納千溪百流,桀驁不馴地從山間沖出,朝著大海奔流而去。

大地因河水而豐滿,城市因河水而豐沛。春水依依的春季,河水滔滔的夏天,碧波蕩漾的深秋,寧靜冰封的寒冬,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河水是徜徉在天地上的血脈,滋養了這個世界。
現在的沂河和汶河,就像兩條手臂,把我的家鄉環抱在懷中,讓這座小城呈現出一份寧靜雅致的美。以前,由于亂砍濫伐,亂賣河砂,河床一度變得千瘡百孔。后經過一系列的整治,特別是修建了濕地公園以后,河水變得更清了,河岸秀美。濕地公園里,栽種著各種各樣的樹木花草,紅的花、綠的樹,景色怡人,河里還有悠閑游動的野鴨。閑暇時候,在河邊的小路上跑一跑、跳一跳,或是坐一坐綠蔭間的排椅,聽一聽林間翠鳥的輕鳴,看一看天上流云翻涌,那是一份難得的愜意!
如今,沂河和汶河的岸邊楊柳依依,綠蔭疊翠。河水碧藍,河面上船帆點點。世間生靈,都離不開水,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才是人間至美。山的高大雄偉,水的輕柔溫婉,造就了這大好河山。
我喜歡河水,小時候喜歡在河里玩耍,長大后喜歡去河邊散步。春夏秋冬,無論哪個季節,只要有河流的地方,都是讓心靈沉靜的“故鄉”。
作者簡介:郭敏,水利作協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