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多山,位于黃河東岸、臨汾西北部,商周時為蒲國屬地,春秋時屬晉之樓邑(天夫趙嬰食邑之地),自古就是秦普交通要塞,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始稱永和。縣域西部隔黃河與陜西延安延川縣相望,據說梁家河村就在對岸不遠的地方,有長延高速渡河相連。
多年養成的習慣,每到一處地方必先追查其地名的緣由。地名,作為文化載體,蘊藏著鮮活而豐厚的歷史積淀。知道了地名的由來,如同拿到了叩開歷史空間的一串文化密碼,可以基本明晰此地文脈的半壁江山。即使如今地名家常如石家莊(常山)、駐馬店(汝南、蔡州)、棗莊(蘭陵)、臨沂(瑯琊)、黃山(徽州),其古地名之驚艷,照樣燭照今古。永和也不例外,初次接觸首先蹦出一個問號,莫非這里盛產豆漿?
旋即自我否認一一此地位于黃河中游,中華文明肇始地之一,以中國人的調調,起名字斷然不會這么草率。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記載,縣以城西“永和關”為名。永和,典出“永履和樂”出自西漢路溫舒的《尚德緩刑書》,文曰:“則太平之風可興于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果然很有文化,不禁暗暗慶幸,還好沒在當地獻丑。
黃河蛇曲乾坤灣
吃過早飯,直奔乾坤灣。
出縣城就是大霧天,能見度不高,霧氣翻滾,隨海拔上升逐漸變濃,車輛似小船在風雨中飄搖。一路上不免有些擔心,怕看不見雄壯的黃河景觀。不過,既來之則安之,車速不快,一時倒有些昏昏欲睡。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一》絕對應景,讀來不免蕩氣回腸。從空中俯瞰,黃河永和段(延川段)的7道大彎像一條巨龍在群山間飛騰,宛若北海公園九龍壁上的神龍翱翔。以“中華魂·黃河龍”命名的黃河乾坤灣航拍地圖,曾作為國禮遠渡重洋,展現中華風采。乾坤灣完整記錄了黃河蛇曲自然演化的過程,保留了河流作用的所有地貌景觀,已成為祖國壯美山河的標志性品牌之一。在這里,古窯洞、古村落、古渡口隨處可見,與沿岸的風蝕、水蝕造成的天然浮雕群,組成極具觀賞價值的自然與人文景觀。2011年,乾坤灣被國土資源部批準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當前,永和正在沿黃河東岸逐段開發徒步線路,吸引了不少徒步愛好者到此打卡。
我們的目的地是仙人灣,也是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有朋友曾極力向我們推薦蛇曲公園,說黃河之壯觀集于此處,不可錯過。下車前還是濃霧彌漫,下車后霧氣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奇跡般消退,唯遠處依舊一片茫茫,心中不免升起一絲希冀。
游客不多,感覺像是包場。展廳正在舉辦“中國龍·乾坤灣”黃河風光攝影展,在氣勢恢宏、絢麗多姿的黃河圖片面前,我們唯有默默驚嘆,沉浸于自然之造化、山川之壯麗。即便今天無緣得見濃霧中的大河湯湯,僅觀此精美圖片,也算不虛此行。尤其是積雪覆蓋的莽原風光,瞬間覺得“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具象化了。
展廳外綠樹環繞,雜花點綴,曲徑相連。一塊巨大的景觀石,上刻著名《黃河大合唱》詞作者、詩人光未然先生的《黃河頌》。這塊景觀石,是黃河宣言臺的組成部分,四周還有宣誓臺、文化墻、臺階步道等,錯落有致,別具匠心。據說這里舉辦過大型演唱會,想象一下吧,背景是黃河、藍天,在群山之巔,千百人同唱《保衛黃河》,該是怎樣的豪邁!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這時突然有人喊:“能看見黃河了!”大家一愣,快步向觀景臺跑去。
紅軍東征永和上退干駐地古戲樓
天地蒼茫,白霧環抱,讓人魂牽夢縈的黃河,就那么飄帶般環繞山間,像一塊巨大的玉玦在薄霧中露出尊容,如靜似動,緩緩流淌,不經意間隱隱有光澤閃過。峭壁之下,樹木叢生,青峰聳立,聽不到想象中激越澎湃的水流聲,最初的激動很快便了無蹤影。青衫煙雨客,似是故人來。恍惚間有踏上故土的熟悉與陌生,難怪近鄉情更怯,耳邊似乎有鳥鳴,似乎又沒有。河水就那么隨意地拐了一個彎兒,漸漸隱于霧氣彌漫的混沌之中黃河之美,亦是人心之境界,天地之道法,千百年來,山水相濟,渾然天成。此時無聲勝有聲,時間仿佛凝固了,一切都顯得不那么真實……
回程經過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
永和,是紅軍東征時期建立的重要根據地之一。1936年2月至5月,毛澤東親率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坐羊皮筏子渡黃河東征,途經永和,在趙家溝、前龍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戰斗。永和境內的黃河古渡口,就是紅軍東進和西渡的主戰場。這里也是毛澤東在臨汾境內唯一戰斗生活過的地方。
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并不大,旁邊就是當年紅軍進駐時的關帝廟,魁星樓、文昌閣、古戲臺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廟里的壁畫不失拙樸,色澤艷麗,筆法靈動,別有一番民間氣象。西廂房是毛澤東當年臨時居住的地方,雖是地面建筑,卻是典型的窯洞風格。整個村落依山而建,路邊不時可以遇見盛開的繁花,一派安詳和諧又生機勃勃的新農村景象。
出上退干村,下一個目的地本是壺口瀑布,看地圖路途尚遠,晚上還要趕火車,行程實在緊張。在當地朋友推薦下,對人文景觀念念不忘的我們臨時決定更改行程去樓山。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小小的探險和發現新世界的旅程,旅途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這不免會留下一些遺憾,但遺憾往往帶來驚喜,如同硬幣的兩個謎面,在不知名的前方等待著你。壺口,也許下一次邂逅,會更為難忘。
霧氣依舊一路追隨,卻并不影響行程,倒也頗為有趣。沿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向東南進發,翻山越嶺不過一個小時車程。要想富,先修路,作為山西省沿黃扶貧旅游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零公里”文化驛站就在永和縣閣底鄉,距離乾坤灣景區不足9千米。雖然大部分時間在霧中延伸,偶爾才在黃土溝壑間揭開其神秘面紗,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其獨具地方特色的“網紅”氣質。
上退干紅軍駐地關帝廟壁畫
樓山晚照
樓山,位于永和縣城東南35干米,主峰海拔1300米,“樓山晚照”為永和古八景之首。碧空萬里之時,登上山巔,可遠眺黃河。
樓山不高,山勢卻頗為奇特,陡崖峭壁,層巒俊秀,因夕陽輝映如重樓疊閣,故名樓山。與周邊光禿禿的山峰不同,樓山植被極佳,森林密布,界限分明。這在相對缺水的呂梁山區頗不尋常,絕對是一處妥妥的風水寶地。
云海,是樓山秘不示人的絕佳景觀之一。山頂霧氣漸漸散去,露出瓦藍的天空。山間依舊云浪翻涌,厚重的云濤如巨龍般在山脊處席卷而下,好一派人間仙境。據說,有人多次至樓山觀云海而不得,我們的運氣實在是好到爆棚。
樓山文物古建筑群散落在樓山之巔,2011年被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保留的道觀、寺廟大都為元代以來的建筑,有魁星樓、圣母廟、龍王廟、財神廟等,尤其是元代壁畫,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有石碑記載,其“廟宇營造或用木構,或為石券,或覆陶瓦,或蓋石板,因地制宜,手法多樣,堪稱一絕”。景區不收費,尚在陸續開發中,工人正在修繕文物。據說,縣里從不多的“口糧”中專門撥出文物修繕經費,守護好自己的家底。永和對文化、文物的重視程度,確實讓人嘆服。
車停在樓山娘娘廟前,這里也叫圣母廟,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求子、祈福之所。這是一組依山而建的石木結構殿堂式建筑,主建筑高兩層,二層最里側的房間里,居然隱藏著一個神秘通道,不被提醒很難發現。通道入口開在門后的墻壁下側,平時用物什遮擋,僅容1人通過,可直達一層。從建筑外觀上根本看不出來,其設計之精巧可見一斑。對面是一座略高于地面的古戲臺,每逢集會熱鬧非凡。南側是一排正在裝修的廂房,四白落地,框架完好,尚未安裝門窗。朝窗外看去,蔚藍的天空下,濃濃的白霧隨山勢跌宕起伏,在風中翻涌,蔚為壯觀。
樓山風光藥小云攝
樓山觀音廟藥小云攝
穿過山峰西側的高王門,便是樓山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建筑遺存群落。高處的是岳廟,老百姓也稱為高王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房梁的榫卯結構拙樸大氣,后世雖多有修補,依然保留著典型的元代風格。由于年代久遠,墻上的壁畫多有剝落,細心的話可以看到三層壁畫的痕跡,時光之神奇,聚于此小小的一方天地,讓人嘆為觀止。岳廟對面,是高聳的三官廟和清道光年間修建的古戲樓,樓山晚照的C位主角就是它倆。三官廟二層供奉著3位神仙,一說是天地水三仙,一說是堯舜禹三圣,兩側各侍立一位眉清自秀的小童。塑像整體保存較為完好,色彩飽滿,鼓鼓的將軍肚將細節凸顯得惟妙惟肖。
高王門進,半山腰出,正好是1314級臺階,又被稱為“1314”環山步道,很受年輕人歡迎。周圍分布著狀元洞、及第崖、聚賢臺等微型景觀,在山野間漫步,心靜林幽,閑聽鳥鳴,坐看云起,自是一番人間值得。
樓山古建筑群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