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姨今年65歲,最近總覺得腰酸背痛,她以為只是“年紀大了,骨頭不中用”。直到有一天,她彎腰撿東西時突然聽到“咔察”一聲,隨后劇痛難忍,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腰椎骨折,而罪魁禍首竟是骨質疏松。醫生告訴她:“骨質疏松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許多人直到骨折才發現問題。”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骨質疏松的面紗,看看哪些人容易中招,如何識別它的“隱蔽信號”,以及如何科學防治。
什么是骨質疏松?別把骨骼變薄當“自然老化”
你知道嗎?人體的骨骼就像建房子的鋼筋水泥,年輕時結實又致密,隨著年齡增長,這棟“骨頭大廈”可能會悄悄“偷工減料”一骨量減少、骨頭變脆,這就是骨質疏松。患者一開始可能毫無感覺,當發現腰酸背痛、身高變矮時,骨頭可能已經“千瘡百孔”了。數據顯示:全球每3秒就有一起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發生,比糖尿病更常見;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每5個人就有1個患骨質疏松,65歲以上女性更是超過一半中招;骨折后1年內, 20% 的人會因并發癥去世, 50% 會留下殘疾。
哪些人容易被骨質疏松“盯上”?
絕經后的女性:雌激素“撤退\"引發骨量流失加速。女性絕經后,體內的雌激素像突然斷電的燈泡,而雌激素是骨頭的“保護罩”——它能抑制破骨細胞活性,促進成骨細胞分化。失去雌激素后,骨量每年會以 2%~3% 的速度流失,如50歲絕經的女性,若不及時干預,60歲時骨頭可能只剩 70% 的\"電量”。
65歲以上的男性:雄激素下降 + 缺少預防措施。男性雖然骨量比女性高,但65歲后雄激素水平下降,成骨細胞“干勁\"不足,加上許多人覺得“男人不會缺鈣”,從不主動保養。數據顯示,70歲以上男性骨質疏松患病率達 15.6% ,而且一旦骨折,死亡率比女性更高。
太瘦的人:骨頭“缺營養”,肉少也撐不住。體重過輕( BMIlt;18.5 千克/米2)的人,骨頭往往“營養不良”。一方面,脂肪能分泌幫助骨頭生長的激素;另一方面,瘦人可能吃得不夠一肉、奶、蛋吃得少,鈣和蛋白質攝入不足。研究發現,BMI每低1千克/米2,骨折風險就增加 10% 。
生活習慣不良:吸煙、過量飲酒、久坐正在“啃”骨頭。長期吸煙者,尼古丁會抑制成骨細胞活性,吸煙者的骨量通常比不吸煙的同齡人低,骨折風險高40% ;長期飲酒者,酒精會干擾維生素D代謝,每天喝100克白酒,骨頭會比不喝酒的人老得更快;骨頭就像肌肉一樣,需要運動“刺激”才能變強壯,久坐的人每年骨量流失速度比運動的人快1.5倍。
慢性疾病長期服藥的人:這些疾病和藥物在“偷骨頭”。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會“腐蝕”骨頭;甲亢患者代謝快,骨頭被“加速消耗”;長期吃激素類藥物者,如治療哮喘、風濕的潑尼松,吃3個月就可能讓骨頭變脆,骨折風險增加3倍。
吃得“缺鈣”:許多人平均每天只吃400毫克鈣,還不到推薦量( 800~1200 毫克)的一半。1杯牛奶(200毫升)含鈣200毫克,但有些人每天連半杯都喝不到;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芥菜)含鈣豐富,但要記得焯水去草酸,否則鈣很難被吸收。
有家族史的人:如果媽媽曾髖部骨折,女兒患骨質疏松的風險會比其他人高2~3倍。這是因為骨頭的“底子\"(如骨密度高低)受基因影響。
這些“隱蔽信號”出現,說明骨頭可能出問題了
腰酸背痛:最容易被忽視的現象。其特點是一開始可能只是久坐久站后腰酸,慢慢變成全天痛,晚上更明顯,甚至翻身、咳嗽都會痛;其原因是骨頭變脆后,椎體可能發生“微骨折”,周圍肌肉為了保護骨頭會一直緊繃,導致勞損疼痛。很多人以為這種腰酸背痛是“腰肌勞損”,貼膏藥、按摩卻總不好,其實可能是骨頭在\"求救”。
身高變矮、駝背:骨頭“悄悄壓縮”了。正常情況下,人每年身高最多降0.5厘米。如果發現自已1年內身高降了2厘米以上,或者幾年內共降了3厘米以上,甚至背越來越駝,肚子往前凸,這可能是脊柱的椎體被“壓塌”了(壓縮性骨折)。出現這種骨折的患者往往沒感覺,但多個椎體變扁后,人就會變矮、駝背。
輕輕一摔就骨折:骨頭已經“脆如玻璃”。骨質疏松最嚴重的后果是脆性骨折一不需要很大的力量就會骨折,如咳嗽一聲、抱孩子時扭到腰,結果腰椎骨折;平地滑倒、從椅子上摔下來,結果髖部或手腕骨折。因此,40歲以上的人要尤其警惕,如果發生過非暴力骨折(如沒有車禍、高處墜落等),一定要查骨密度!
其他“連帶信號”:骨頭不好,全身都可能有反應。牙齒松動,如牙槽骨(支撐牙齒的骨頭)也會變脆、萎縮,導致牙齒松動、脫落;腿抽筋,缺鈣會讓神經肌肉“太敏感”,晚上睡覺或走路時突然抽筋;指甲軟、易裂,身體缺鈣、蛋白質時,指甲也會“營養不良”。
科學防治:從今天起,給骨頭“存錢
先做篩查,看看你的骨頭“幾歲了”。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有高危因素(如過瘦、吸煙、骨折過)的人,絕經后有骨痛、變矮等癥狀的女性,以上群體應去正規醫療機構做骨密度檢測,重點查腰椎和髖部。若 T?-1 ,則結果正常;若 -2.5
重視日常保養,吃對、動對、生活習慣改對。第一,吃就是給骨頭“補鈣 + 維生素 D+ 蛋白質”,建議每天1~2杯牛奶或酸奶( 200~400 毫升),乳糖不耐受者可以喝低乳糖奶或吃奶酪;豆制品含鈣量較高,100克豆制品含鈣量約為138毫克,相當于半杯牛奶;深綠色蔬菜類,如菠菜、芥菜等,可焯水后炒著吃或做湯;小魚干、蝦米等,可連骨頭吃下去,補鈣效果好。補充維生素D,等于幫鈣“進骨頭”。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三文魚、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牛奶或麥片等。蛋白質就像骨頭的\"鋼筋”,建議每天吃夠肉、蛋、奶、豆制品。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曬太陽,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后,曬 15~30 分鐘胳膊和臉(不涂防曬霜),每周2~3次。第二,動是指讓骨頭“練肌肉、防摔倒”。首先,負重運動,快走、慢跑、爬樓梯、跳舞等,每周150分鐘(每天30分鐘,每周5天)。走路時步子大一點,速度快一點(微微喘氣但能說話),對骨頭最好。其次,抗阻訓練,用啞鈴、彈力帶練肌肉,如舉啞鈴、深蹲、拉彈力帶,每周2~3次。肌肉強壯了,能給骨頭“減負”。最后,平衡訓練,如太極拳、瑜伽、單腳站立,每天練5~10分鐘,降低摔倒風險。第三,改習慣,遠離傷骨行為。戒煙后,骨量丟失速度會變慢,1年后骨密度可能開始回升;控制飲酒,男性每天不超過100克,女性不超過50克;少喝濃茶、咖啡也很關鍵,每天不超過3杯咖啡(每杯150毫克咖啡因),否則鈣會“跟著尿跑掉”。
科學治療,聽醫生的話,別自己亂吃藥。如果已經確診骨質疏松,或者骨量減少但有高危因素(如骨折過、長期吃激素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基礎藥是“地基”,如鈣劑和維生素D,若補充不足,藥效會打折扣;抗骨質疏松藥,如雙麟酸鹽,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降低骨折風險,適合大多數患者;降鈣素,可快速緩解骨痛,骨折后常用;促骨生長藥,適合嚴重骨質疏松或多次骨折的患者,可促進骨形成。
防摔倒很重要,骨折大多是摔出來的。居家環境改造,正確選擇防滑地板和固定牢固的地毯,避免絆倒;必要時在衛生間裝扶手、防滑墊,洗澡時坐凳子;臥室裝夜燈,不摸黑起夜;選擇合適的鞋具,穿有防滑底的低幫鞋,避免穿著拖鞋或高跟鞋;定期查視力和聽力,及時配眼鏡、助聽器。
常見誤區:這些想法正在“害”你的骨頭
誤區1:老年人骨頭脆是正常的,不用管。
真相:骨質疏松不是“自然老化”,而是一種病!及時治療能阻止骨頭繼續變脆,減小骨折風險。
誤區2:喝大骨湯補鈣,比牛奶好。
真相:骨頭里的鈣很難溶到湯里,10碗骨頭湯的鈣還不如1杯牛奶,而且湯里全是脂肪、嘌呤,喝多了反而不健康。
誤區3:我還年輕,等老了再補鈣。
真相:人在30歲左右骨量達到巔峰,年輕時存的“骨本\"越多,老了越不容易骨質疏松。20多歲就該注意補鈣、運動。
誤區4:骨質疏松只需要補鈣。
真相:鈣只是“原料”,還需要維生素D幫忙吸收,需要運動刺激骨頭“利用\"鈣,嚴重時還需要藥物干預。
骨質疏松就像“骨頭里的小偷”,年輕時悄悄拿走你的骨量,老了才讓你付出代價。如果家里有50歲以上的老人,記得帶他們去查骨密度;如果你還年輕,現在就開始“存骨本”。你的骨頭,值得被提前呵護。
編輯: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