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成為“低頭族”。而且,許多人的工作也離不開手機和電腦,在這種情況下,長時間低頭會讓頸椎受到損傷,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針灸是頸椎損傷的主要治療手段,不過許多人對針灸和由長期保持低頭姿勢引起的頸椎損傷了解并不多。為了讓更多人正確認識頸椎損傷和針灸治療的相關知識,本文針對相關知識進行科普。
長期保持低頭姿勢對頸椎的危害
一是生理曲度發生改變。正常情況下,人體頸椎的生理曲度是向前凸的,這種生理曲度不僅可以很好地維持頸椎的穩定性,還可以緩沖頭部重量對脊柱的壓力。而長期保持低頭姿勢會使頸椎長時間處于過度前屈的姿勢,慢慢地,頸椎的曲度會發生改變,甚至還會出現反弓的情況。頸椎生理曲度發生改變之后,頸椎的力學結構也會跟著改變,導致頸椎間盤和頸椎體的壓力增加,加快頸椎退行性改變。
二是頸椎間盤發生退變。低頭時,頸椎間盤承受的壓力會大大增加,如果長時間處于低頭狀態,頸椎就會長期處于這種高壓狀態,慢慢地,頸椎中的水分會減少,頸椎的彈性也會慢慢減小,導致頸椎間盤出現退變、突出等問題。頸椎間盤突出時會壓迫周圍的血管、神經,引起頸部疼痛、頭暈、上肢麻木等癥狀。
三是頸部肌肉勞損。低頭時,為了維持頭部在低頭姿勢下的平衡,頸部的肌肉需要通過持續的收縮來抵抗頭部的重力。因此,長期保持低頭姿勢會讓頸部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從而出現疲勞、疼痛、僵硬等癥狀。久而久之,頸部肌肉纖維也會受到損傷,形成慢性肌肉勞損,患者頸椎的穩定性也難以維持。
四是小關節紊亂。想要保證頸椎的靈活性和穩定性,頸椎小關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長期保持低頭姿勢,頸椎小關節的運動軌跡和正常位置就會改變,頸椎小關節之間的摩擦也隨之增加,慢慢地,頸椎小關節會松弛,易出現頸椎小關節紊亂,引起頸部局部疼痛、活動受限,整個脊柱功能都會受到影響。
五是神經受壓。長期保持低頭姿勢引起的頸椎退變、頸椎間盤突出、小關節紊亂等問題會讓頸椎間隙變得狹窄,慢慢壓迫到周圍的神經根,患者會出現上肢麻木、無力、放射性疼痛等癥狀。如果是脊髓受到壓迫,還會影響患者肢體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這時患者在行走時會變得不穩定,肢體也會變得笨拙,甚至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六是椎動脈供血不足。長期保持低頭姿勢會影響椎動脈供血,而椎動脈是為大腦組織供血的重要血管,如果椎動脈受到壓迫或扭曲,就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從而引起頭暈頭痛、視物模糊、耳鳴等情況,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長期保持低頭姿勢損傷頸椎后的癥狀表現
一是頸部局部癥狀。頸部局部癥狀通常包括疼痛、僵硬等,頸椎受到損傷后,會出現明顯的刺痛感、脹痛感和酸痛感,這種疼痛在頸椎棘突、頸部肌肉等部位較為突出,尤其是在長時間低頭或者長時間進行頸部活動后,疼痛感會明顯增加。此外,長時間低頭還會讓頸部肌肉變得僵硬、緊張,頸部的活動也會受到限制,轉動頭部時會有明顯的不靈活或者卡頓感,如果癥狀嚴重,患者日常的活動、頭部姿勢等都會受到影響。
二是神經壓迫癥狀。當病變的頸椎壓迫到神經根之后,患者會出現上肢放射性麻木、疼痛等癥狀,而且隨著病情的進展,這種酸痛感和麻木感還會延伸到手指,手指也會出現無力和麻木的情況,拿東西時容易掉落;有時還會伴隨感覺減退的情況,表現為對觸摸、冷熱刺激不敏感。除此之外,當頸椎病壓迫到脊髓時,還會影響下肢的運動能力,患者的下肢會出現發軟、無力的情況,走路時感覺像踩在棉花上一樣,腳步變得不穩,容易摔倒。病情嚴重時還會引發下肢肌肉萎縮,影響正常行走和站立。
三是椎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壓迫到椎動脈時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患者會感到頭暈、頭痛,嚴重時還會出現眩暈感,有些患者會突然暈倒。大腦供血不足時,患者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都會受到影響,出現視物模糊、耳鳴、聽力下降、眼晴干澀等情況,少數患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心慌等不適癥狀。
四是交感神經癥狀。當病變的頸椎刺激到交感神經后,會引發交感神經癥狀,包括心律失常、胸悶、心慌、血壓升高等;同時,患者還會出現出汗異常、流淚、眼晴干澀、鼻塞等情況,咽喉也會有異物感。
針灸治療頸椎損傷的方法
一是選穴。針灸治療之前需要選擇相應的穴位,一般來說,局部選穴需要盡量選擇頸部周圍的穴位,針刺這些穴位可有效改善頸部局部肌肉疼痛和痙攣情況,有助于疏通頸部經絡和氣血。例如,針灸天柱穴可以緩解頸部疼痛和僵硬;針灸風池穴可以很好地疏通經絡、祛風散寒。完成局部選穴后,還需要根據患者的經絡進行循經選穴,選擇一些與頸椎相關的經絡上的穴位,如督脈、太陽膀胱經等,其中,督脈上可以選擇大椎穴調節陽氣、通絡止痛;選擇肩井穴緩解肩頸部位的疼痛,改善上肢麻木。同時,還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和具體癥狀進行辨證選穴,如果患者存在目眩、頭暈等肝陽上亢癥狀,可以選擇行間穴、太沖穴等平肝潛陽;如果患者存在氣血不足的現象,可以選擇氣海穴、足三里穴等補益氣血。
二是針灸操作。進針時需要根據不同穴位的特點和患者肌肉的豐厚程度,選擇合適的手法。例如,在風池穴、天柱穴等肌肉比較豐厚的穴位,可以選擇舒張進針法或者提捏進針法,快速進針后緩慢地推進到合適的深度;針對大椎穴等肌肉比較薄的穴位,選擇斜刺手法,進針時注意深度和角度,針尖可以向下斜刺 0.5~1 寸,以免刺傷患者的脊髓。針灸的手法通常選擇提插補瀉、捻轉補瀉等,例如,治療頸椎損傷時,可以選擇平補平瀉法,針灸時均勻地提插、捻轉,針下得氣后要保持一定的針感輕度,但不能過于強烈,以患者感到局部酸脹為宜。留針期間可以適當地行針2~3次,以維持針感。留針的時間一般控制在 20~30 分鐘。留針的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以免患者出現暈針的情況。如果患者肌肉緊張程度較強、疼痛比較劇烈,可以適當延長留針的時間,或者在留針時采用電針,有助于提升針灸治療的效果。
三是留意治療頻率。由長時間保持低頭姿勢引起的頸椎損傷,可以每周進行2~3次針灸,連續治療10~15次為1個療程。不同患者的感受、病情嚴重程度、體質具有差異,醫生可以靈活調整治療頻率。如果患者癥狀較輕,可以治療1~2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后可停止針灸;如果患者的病程較長且比較嚴重,則需要接受多個療程治療。患者在針灸治療期間需要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盡量不要長時間低頭,可以適當進行一些頸部功能鍛煉,有助于恢復損傷的頸椎,提升針灸治療效果。
針灸治療頸椎損傷的相關注意事項
(一)治療前的相關注意事項
接受針灸治療前,患者需要將自己的病情、既往病史、過敏史等詳細地告知醫生,這樣醫生可以更好地判斷患者的病情,然后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同時,患者要保持放松的狀態,不要過度緊張或者焦慮,也不要過度疲勞,以免影響針灸治療效果。針灸時可以根據所選穴位的不同調整體位,確保方便醫生的操作,同時患者自己也可以保證舒適度。在針灸期間積極配合醫生,不要隨便移動身體,以免出現針灸部位移位。
(二)治療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
接受針灸治療時,患者要保持安靜,不要大幅度移動身體或者突然改變體位,也不要隨意交談,以免影響中醫師的針灸操作,導致彎針、滯針甚至斷針等意外情況。針灸過程中,患者還需要及時將自己針刺后的感受反饋給醫生,如是否感到酸、麻、脹、重等,如果出現心慌、頭暈、疼痛等不適癥狀,也需要及時告知醫生,方便醫生靈活調整針刺的深度和角度。
(三)治療后的相關注意事項
完成治療后,患者的穴位處于開放的狀態,身體抵抗力也相對較弱,很容易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因此針灸完成后,患者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吹風,尤其是頸部,更需要避免著涼,以免加重病情。同時,要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盡量不要從事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讓身體有更多的時間恢復和調整。
結語
總之,對于“低頭族”來說,頸椎問題是很常見的,我們要多關注自己的頸椎,主動了解一些關于針灸治療的知識,如果出現相關癥狀,應積極配合針灸治療。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