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病了要吃藥,身邊家人可能因身體原因也需要用藥,因此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與藥物打交道。每年因錯誤用藥或濫用藥物導致入院治療的患者不在少數,因此學會正確服用藥物就顯得異常重要。合理用藥是保障健康的重要環節,希望大家能夠牢記文中關于正確用藥的科普,為自己的健康保駕護航。
如何辨別真假藥品?
假冒偽劣藥品不僅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讓本該得到藥物及時治療的患者耽誤了黃金治療期,延誤或加重病情,更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針對這類假冒偽劣藥品,除了依靠執法系統的嚴厲打擊,也需要廣大消費者提高辨別水平,學會辨別方法。
作為藥品的“身份證號”,藥品批準文號是國家藥監局賦予藥品的唯一標識,每個批準文號對應唯一藥品,我們可以登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查詢批準文號的詳細信息。購買藥品時應認準“國藥準字\"的藥品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應認準\"進口藥品注冊文號”。大家還可以使用官方查詢工具,利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供的查詢工具,如支付寶的“掃一掃\"功能,掃描藥品包裝上的追溯碼。藥品追溯碼在藥盒上即可看到(位置不定,可多面尋找),是一個20位數字的條形碼,配有文字“追溯碼\"等字樣,通過手機掃碼可查詢藥品的詳細信息。同時還要注意核對藥品名稱和成分。拿到藥品后確認藥品名是否正確,如維A酸乳膏,市面上竟然出現了“維A乳膏”,缺少一個“酸\"字;有些藥品還采用模糊概念的方法,混淆主要成分,以達到渾水摸魚的目的,因此,確認藥品名是辨別的突破口。
用藥誤區舉例
誤區一:保健品可以替代藥物治療。
保健品具有調節人體機能的作用,但切不可將保健品當作藥品治療疾病,特別是部分老人容易聽信廣告,購買保健品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不僅沒有治好病,反而加重病情。在這里提醒廣大群眾謹防一些朋友圈、直播間或者來源不明的小程序等虛假夸大宣傳保健品的療效,或者以免費試用為誘餌的保健品推銷行為。大家在購買保健食品時要理性看待宣傳,了解科學的保健知識,不盲目相信營銷宣傳。采取合理的飲食結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遵從醫生的治療建議,才是維持健康的關鍵
誤區二:輸液比口服藥品效果好。
有些人認為輸液治病快,也可以補充更多的營養,這種認知是錯誤的。一般的傷風感冒多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沒有必要輸液,早期口服感冒藥物配合對癥治療,多可在3~5天緩解。并且輸液與口服、外用藥物相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高,因為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失去了消化道的保護,若出現不良反應,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誤區三:不遵醫囑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
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可能導致治療失敗(如血壓反彈、細菌耐藥)毒副作用加劇(如過量中毒或撤藥反應)掩蓋病情(延誤真實診療時機)等。藥物劑量基于個體化評估,需嚴格遵醫囑調整,確保療效與安全。
誤區四:過期藥品仍可使用。
藥品的有效期有限,過期藥品中的藥物成分可能會發生化學變化,容易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過期藥品不能使用。開封藥品若出現以下現象不可使用:液體制劑出現酸敗、沉淀、絮狀混懸物;軟膏劑出現明顯的顆粒、出水;散劑出現軟化、結塊、潮解等。
誤區五:只注重療效,忽略藥品的不良反應。
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只要是藥品,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用藥不對癥、重復用藥、忽視用藥禁忌證,甚至用藥劑量、時間錯誤,都會或多或少產生一定的風險。如果發現身體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停藥并就診。
誤區六:將藥品碾碎或是掰開用水溶解。
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影響藥性,也會加大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一些腸溶類藥物(如腸溶阿司匹林)、舌下含服片(如硝酸甘油)糖衣片和口含片(如西瓜霜含片)等。
如何服藥效果好?
一是看懂藥品說明書,根據藥物種類決定服藥的最佳時間。普通藥物服用時間無特殊要求,飯前、飯后均可;如果是特殊藥物,藥師給藥時通常會在藥袋上標注說明。飯前、飯后的具體時間可參考如下。① 晨服:早餐前或早餐后服用,如降壓藥、利尿藥等。② 空腹:主要是為了避免食物的影響,指清晨進食前0.5~1 小時服用。餐后3小時以上一般也可認定為空腹。 ③ 餐前:用餐前 0.5~1 小時服用; ④ 餐時:餐前即刻或餐中服用; ⑤ 餐后:餐后0.5小時。 ⑥ 睡前:睡前30分鐘,如安眠藥等。許多藥品說明書上會標明“一日3次\"或“一日2次”,但這并不是隨餐服藥的意思。如果是降糖藥物,可以在早、中、晚三餐時或餐后服用;而對于抗菌藥物或抗癲癇藥物,是指每8小時或12小時服藥1次。間隔一定的時間是為了維持血液中藥物的濃度,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效果。
二是注意水溫。一般情況下,應用溫開水送服藥物,服藥用水的溫度有以下分類:熱水是指 70~80 攝氏度的水;微溫或溫水是指 40~50 攝氏度的水;常溫水是指10~30攝氏度的水;冷水是指2~10攝氏度的水。除藥物說明書上注明或臨床醫師特別要求外,日常用溫水送服藥物是最安全有效的。同時,看好藥物劑型很重要,顆粒劑使用40攝氏度左右的溫開水沖服,水溫超過40攝氏度可能導致藥物性能發生改變;服用泡騰片時水溫不宜過高,40攝氏度左右最合適,泡騰片的沖泡時間不宜過長,要現沖現喝。另外,要沖后片刻再喝,否則片劑可能未完全溶解,藥性未完全釋放。
三是注意服藥姿勢。人體食管有3個生理性狹窄。直立時,藥物更容易下行到胃內;如果是坐著或者躺著,藥物就有可能粘在食道壁上或卡在狹窄處,對食管產生刺激。正確的服藥姿勢是直立或端坐,服藥后最好維持這個姿勢至少2分鐘,這有助于藥物更順利地進入胃腸道,確保藥效充分發揮。
采用合理的用藥措施
(一)采用合理的非藥物治療措施
藥物通常需要經過肝臟和腎臟代謝和排泄,而隨著年齡增長,肝臟和腎臟的功能會逐漸減退。當老年人出現身體不適時,應在醫生的建議下優先選擇物理治療、中醫理療等治療方法,以避免因濫用藥物造成肝損傷。
(二)特殊人群服藥建議
特殊人群是指由于生理、病理或社會因素等導致營養需求與普通人群存在顯著差異的個體或群體,如果使用藥物方法不正確,容易致畸、致癌、致突變,以下是對此類人群合理用藥的建議。 ① 兒童:兒童的器官還未發育成熟,體重和體表面積較小,對藥物的敏感性較高,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能力較弱,因此兒童在選擇和使用藥物時要謹慎。應選擇兒童專用劑型,嚴格控制藥物劑量,嚴格按照體重或年齡計算劑量,避免過量或沒有達到治療劑量。注意藥物副作用和禁忌證,避免使用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藥物。家長在自行購藥前要多咨詢醫護人員或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藥物的副作用和禁忌證,確保用藥安全。 ② 孕婦及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不可使用經乳汁代謝的藥物,避免哺乳時嬰兒攝入經乳汁代謝的藥物影響其生長發育。孕婦在服用特殊藥物期間應定期進行產前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的不良影響。 ③ 老年人:這類人群用藥遵循“小劑量、短療程、個體化\"的用藥原則,避免使用損害肝腎功能的藥物。
(三)囤積的常用藥不要隨意使用
藥品在解除病痛的同時也存在副作用,藥品的合理使用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需要咨詢藥師或者醫師。例如,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不可以一起使用的,兩者都是解熱鎮痛藥,能起到較好的退熱作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的作用稍強一些,布洛芬鎮痛的作用稍強一些,但是同時服用會增加肝腎功能損傷。另外,也不可同服含有此類成分的其他解熱鎮痛藥。使用藥物時注意仔細閱讀說明書,核對藥物成分。切記如果喝了酒,不能吃退熱藥。酒精會顯著增加對乙酰氨基酚的肝損害,以及布洛芬的胃腸道損害。若必須服用,應在服藥后大量飲用溫水。
(四)藥物服用注意事項
一是服藥時忌飲酒。酒精易引發藥物不良反應,或加重副作用程度,改變藥理特性,因此用藥時避免飲酒。例如,使用頭孢類抗菌藥物后飲酒會引起“雙硫侖樣反應”,使用頭孢類抗菌藥物前2~3天不可飲酒和食用含酒精的食物或藥物,使用此類藥物后至少1周內不可飲酒和使用含酒精的食物或藥物,2周以后才能確保安全;使用硝基咪唑類抗菌藥物前3天不可飲酒和使用含酒精的食物或藥物,使用后至少3天內不可飲酒和使用含酒精的食物或藥物。二是使用部分藥物時忌飲茶水。接受補鐵治療的患者在服藥期間不可飲茶水,否則會影響鐵劑吸收。三是使用部分藥物時忌飲咖啡或果汁等飲品。在使用茶堿類藥物和鐵制劑藥物治療期間不可飲用咖啡類飲品,使用他汀類降脂藥時,避免食葡萄柚和葡萄柚汁,以免血藥濃度升高引起毒性反應。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