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頻繁洗頭會導致脫發?
流言:頻繁地洗頭會導致脫發。
真相:實際上,勤洗頭并不會導致脫發。相反,保持頭皮清潔對維護頭發及頭皮健康至關重要。對于健康人來說,頭發的脫落主要是由于毛囊進入休止期后自然脫落,而不是因為頻繁洗頭。病理狀態下的脫發可能與免疫、遺傳、激素水平、精神應激、營養狀態和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等有關。與這些因素相比,洗頭的影響微乎其微。
適度洗頭可以清除頭皮上過多的皮脂、灰塵和脫落的死亡細胞,有助于保持頭皮健康。
內容來源:健康中國官方公眾號

經常響手指,容易得關節炎?
流言:不能總響手指,否則容易患上關節炎。
真相:掰響手指時,發出的“咔察”聲并不是骨頭或關節受損的聲音,而是關節面之間、軟骨墊與關節面之間、肌腱與關節囊之間摩擦或者關節內氣泡破裂發出的響聲。除了手指,人身上所有的關節都可能發出響聲,這就是臨床所說的“關節彈響”。目前并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掰手指會影響關節健康。
要注意的是,盡管手指不會引起關節炎,但過于頻繁可能會導致關節周圍的韌帶松弛、關節周圍軟組織的輕微炎癥等,還是適度為好。
內容來源:科學辟謠

出汗就是在燃燒脂肪?
流言:出汗就是在燃燒脂肪,出汗越多,減肥效果越好。
真相:許多人認為,出汗就是脂肪在“燃燒”,甚至還有一些商家推出通過“暴汗”來減肥的產品。但實際上,出汗是人體為了調節體溫而采取的一種自然機制。脂肪分解時會產生一定的熱量,但這些熱量不足以導致大量出汗。
出汗多少取決于環境溫度、運動強度和個人體質,與脂肪消耗無直接關系。所謂的“暴汗減肥”,實際上減輕的體重主要是流失的水分,而非脂肪。
內容來源:科學辟謠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流言:飯后散步有助于長壽。
真相:“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俗語,很多人也在生活中踐行著這一說法。對健康人來說,飯后“百步走\"沒什么問題,但飯后散步并不適合所有人。有心腦血管疾病、胃下垂、體質較弱的人,吃完飯不該立即運動。如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飯后立即運動容易造成腦部相對缺血,導致頭暈眼花、血壓波動大,甚至出現昏蕨。這些人群的“百步走”最好安排在吃完飯半小時以后。
內容來源:科學辟謠

雞精比味精更健康?
流言:雞精比味精更健康。
真相: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答案。雞精和味精都是常見的調味品,它們在烹飪中用于增強食物的風味。兩者在適量食用的情況下,通常都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顯著的危害,但過量攝人則都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味精是一種從谷物中提取的純化形式的谷氨酸鹽,它能夠增強食物的自然風味,使食物的味道更加鮮美。谷氨酸是一種非必需氨基酸,廣泛存在于各類食物中。它熱量低,可以提供鮮味,但過量使用可能導致攝入過多鈉。而雞精是一種復合調味品,主要成分包括味精、鹽、糖、雞肉提取物、香料等。它模擬了雞肉的風味,通常用于增加食物的鮮味和肉香。但雞精通常鈉含量較高且含有添加劑和香料,可能不適合對食品成分敏感的人群。
內容來源:人衛健康官方公眾號

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
流言:水果吃起來越甜,含糖量就越高。
真相:水果吃起來很甜,不一定含糖量更高。通常來講,水果的含糖量并不單指味覺上嘗到的甜的感覺,而是指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四大類:葡萄糖、果糖、蔗糖及淀粉。在甜味上,果糖 gt; 蔗糖 gt; 葡萄糖,淀粉幾乎沒有甜味。水果吃起來甜不甜,一般由水果的含糖種類和含糖量決定,果糖含量更高的水果,吃起來可能會更甜。但有時候,水果中的一些有機酸會影響水果的口味,讓水果吃起來不那么甜。因此,水果的甜味不能作為其含糖量的判斷標準。
內容來源:健康中國官方公眾號
本欄目編輯: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