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對于現代人來說,生活緊張忙碌,工作壓力大,午睡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休息方式,科學合理地安排午睡時間、時長和姿勢,能讓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復,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下午的挑戰。
午睡的科學依據
隨著晝夜節律的改變,人體本身也在發生著奇妙的變化。午后的人體進入生理低谷,這時褪黑素水平上升,體溫輕微下降,警覺性降低,困倦感襲來,這是身體發出的休息信號。午睡的歷史由來已久,古人認為“子時大睡,午時小”,《黃帝內經》中也有“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的說法,午睡正是順應陽氣收斂、陰氣上升的規律,調養身體,緩解疲勞,為下午的活動儲備能量。而近期發表于Science的一篇文章顯示,30分鐘的非快速眼動睡眠能夠使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去同步化,提升神經元的信息編碼能力。研究發現,睡眠能夠促使大腦局部突觸連接重新調整,形成非對稱性抑制機制,幫助大腦“重啟”,優化信息處理。無獨有偶,另外一項發表在SleepHealth雜志上的研究同樣揭示了午睡習慣與大腦健康之間的潛在聯系,研究結果顯示,習慣性午睡與更大的總腦體積之間存在因果關聯,可減緩大腦隨著年齡增長而萎縮的速度。許多與午睡有關的基因也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如午睡習慣與心臟代謝健康有關,適度午睡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和降低癡呆癥的患病風險,但過度午睡反而會導致高血壓和腰圍增加。
午睡的好處
提升認知能力與大腦健康:午睡有助于清除大腦中的垃圾信息和無用的記憶痕跡,為新的記憶和重要的信息騰出空間,從而減少記憶的擁擠和干擾,提高記憶的效率和準確性。同時,大腦的神經活動得到優化和調整,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加緊密和高效,有助于提高記憶力、創造力和決策能力。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定期午睡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午睡能使身體放松,降低應激激素水平,減輕心臟負擔,進而保護心血管系統。研究發現,偶爾午睡(每周1~2次)的人與不午睡的人相比,中風、心力衰竭發生的風險幾乎減少一半(約 48% )。另外一項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午睡3次,每次約半小時的人群,與不午睡者相比,死于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了 37% 。
調節情緒:午睡時大腦得以休息和恢復,大腦中的神經遞質也會相應調整,如5-羥色胺水平升高,皮質醇水平降低,從而改善午睡后的心理狀態,減輕壓力和焦慮。
提高警覺性與工作效率:短暫的小憩(約26分鐘)能夠提升個體的警覺性和注意力水平,緩解困倦感,有助于在下午保持高效的工作或學習狀態。
修復免疫功能:午睡能夠提高身體的代謝水平和能量供應,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幫助免疫細胞修復和再生,增強免疫力,為大腦正常功能的發揮和記憶的保持提供良好的身體基礎。
午睡的誤區
午睡時間越長越好:午睡時間過長不僅可能導致醒來后頭暈、乏力,還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的風險。此外,長時間午睡,如超過90分鐘,大腦和身體可能會進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被喚醒后,容易出現睡眠慣性,導致醒后頭暈、反應遲鈍,長期如此還會擾亂夜間睡眠節律,導致晚上正常時間難以入睡,影響夜間睡眠的質量和時間,形成惡性循環。
任何人都適合午睡:雖然午睡對大多數人有好處,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午睡。如對于老年人來說,本身可能存在睡眠質量下降、夜間睡眠時間縮短等情況,而且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褪黑素分泌減少,過長的午睡可能會進一步減少他們的夜間睡眠需求,使夜間睡眠更加碎片化,還會增加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而且老年人的身體機能相對較弱,午睡后如果出現睡眠慣性,恢復至清醒狀態的時間可能會更長,這對他們的日常活動可能會造成不便。而某些抑郁患者,午睡可能會使其情緒更加低落,加重抑郁癥狀。
只要睡得著,任何姿勢都行:如果午睡的姿勢不當,如趴在桌子上睡覺,可能會導致頸部、腰部等部位的肌肉受壓。長時間保持這種不正確的姿勢,肌肉會因為長時間的收縮和受壓而出現緊張和僵硬的情況。
午睡的時間及正確姿勢
午睡的時間和頻率應該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作息習慣和時間安排等因素調整,一般來說,午睡應以每周1~3次,每次 10~30 分鐘為宜,這種短時午睡能有效提高警覺性和工作效率,并且不會讓人感到過于疲憊或影響夜間睡眠。有研究表明,習慣性午睡,尤其是持續3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午睡,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的風險,還與死亡率增加有關,但可以降低認知障礙和肌少癥的發生風險。
另外,午睡不應在飯后立即進行,因為飯后消化系統開始工作,大量血液流向消化系統,若此時立即午睡,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在飯后休息 20~30 分鐘,待食物初步消化后再午睡。當然,午睡也不應過遲,過遲可能會影響夜間睡眠質量,導致入睡困難、睡眠深度不夠等問題,進而打亂生物鐘,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一般來說,午睡最好安排在午餐后,12點至14點之間,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夜間睡眠。同時,午睡時應優先選擇光線較暗、安靜通風的地方,拉上窗簾或用遮光簾,減少強光刺激,使室內光線變得柔和、舒適,同時將室溫保持在24~26攝氏度左右,讓人感覺舒適涼爽,避免因過熱或過冷而影響情緒和狀態。
同時,午睡的姿勢也至關重要。對于大多數\"打工人”來說,因客觀條件受限,很難選擇一個舒服的睡姿,但是不良睡姿對身體造成的損傷可能是巨大的。坐姿入睡時,因為身體處于蜷縮狀態,會導致呼吸不暢、血液循環受阻,影響大腦供血供氧,醒來后可能出現頭暈、耳鳴等癥狀;而趴著睡會使頸椎、腰椎和胸部等受到壓迫,影響呼吸,還容易引起面部壓痕和皺紋,長期如此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正確的午睡姿勢是仰臥或側臥。仰臥能讓身體完全放松,保證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減少對心臟和肺部的壓迫,使血液循環更加順暢,是較為理想的午睡姿勢。側臥也是不錯的選擇,但需注意避免長時間壓迫一側身體,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或神經受壓,引起手腳麻木等不適。如果實在無法平躺,可后仰座椅至120度左右,用U型枕固定頭部,保持脊柱自然曲度,避免肌肉僵硬酸痛。
午睡后的建議
由于工作或學習的影響,可能許多人午睡后馬上便要投入到緊張的環境中,但是一般建議醒來后不要立刻投入到工作或學習中,可以先在床上躺一會兒,然后慢慢起身,在室內慢慢走動幾分鐘,伸展一下肢體,將雙臂打開交叉放在腦后,慢慢向后彎曲上身,持續幾秒后恢復原位,重復幾次。還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深呼吸運動,找到一個舒適的姿勢坐下或躺下,閉上眼睛,慢慢地用鼻子吸氣,讓空氣充滿腹部,使腹部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然后慢慢地用嘴巴呼氣,感受腹部逐漸收縮,重復5~10次,每次盡量讓呼吸變得深長、均勻、緩慢。幫助身體和大腦從睡眠狀態中恢復過來,然后可以喝一杯溫水或花茶、綠茶等,為身體補水,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和廢物排泄,讓人感覺更清醒舒適,也有助于調節身體機能和情緒,還可以起到改善精神狀態的作用。此外,適當吃一些富含營養的食物,如水果、堅果等,也能為身體提供能量。有些人可能因為午睡時間過長等原因出現頭腦昏沉等不適,可在醒來后用冷水洗臉,刺激臉部神經,同時,輕輕按揉頭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供血,減輕昏沉感。
特殊人群的午睡注意事項
高血壓患者:午睡對高血壓患者有一定的益處,但需注意,高血壓患者午睡時應避免突然改變體位,以免引起頭暈等不適,同時要控制好午睡時長,避免午睡太久導致夜間睡眠質量下降,影響血壓控制效果,加重心臟負擔。
老年人:適當的午睡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大腦健康、預防老年癡呆等疾病。同樣,老年人的午睡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夜間睡眠和身體活動時間,進而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醒來后不要馬上起床,遵循3個“半分鐘\"原則,先在床上躺半分鐘,然后將雙腿垂在床沿,在床邊坐半分鐘,最后靠床邊站半分鐘,再進行下午的活動,以防出現腦供血不足導致跌倒等意外情況。
兒童: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午睡對他們的身體和智力發育有著重要作用。兒童午睡的時間相對較長,但也要根據個體差異和年齡特點進行適當調整。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午睡時間會逐漸縮短,直至逐漸過渡到不再午睡。
失眠者:對于長期失眠的患者,白天午睡需謹慎。若白天午睡時間過長或頻率過高,會加劇夜間入睡困難,形成惡性循環。建議這類人群以“閉自養神”代替午睡,將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冥想,既能緩解疲勞,又不會影響夜間睡眠。
編輯:王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