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科護理領域,脫水是一個需要家長和醫護人員高度重視的問題。了解脫水的相關知識,能夠幫助人們及時發現并處理孩子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本文詳細介紹什么是脫水、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脫水,以及脫水的預防與護理方法,為家長和護理人員提供實用的科普指南。
什么是脫水?
脫水是指人體由于水分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導致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失衡的一種狀態。孩子的身體調節機制尚未發育完善,與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受到脫水的影響。水分在人體的運轉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參與新陳代謝,幫助營養物質的吸收與廢物的排出,還能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與功能。同時,水分能夠調節體溫,確保身體處于適宜的溫度環境。當孩子出現脫水時,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干擾,進而引發一系列不適癥狀,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導致孩子脫水的原因有多種,以腹瀉、嘔吐為例,這類情況會使胃腸丟失大量的水分和電解質。孩子一旦因腸胃感染出現腹瀉,短時間內就可能多次排便,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流失。發熱時,孩子通過皮膚和呼吸散失的水分大幅增加,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也容易發生脫水。此外,飲水過少、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活動或出汗過多而未得到適當補充等情況,都可能引發脫水。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脫水?
(一)觀察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開始變得煩躁不安,比平時更容易哭鬧,或是出現異常嗜睡、精神不振時,可能是脫水的早期信號。例如,原本活潑好動、一回到家就纏著家長玩游戲的孩子,突然變得安靜,獨自坐在角落,對家長精心準備的玩具和游戲毫無興趣,這時家長就需警惕孩子是否身體不適,是否存在脫水的可能。年齡較小的嬰兒若是出現吸吮無力的情況,比如,在喂奶時,小嘴不像以往那樣有力地吸吮,吃幾口就停下來,甚至在吃奶過程中昏昏欲睡,這也可能是脫水導致的體力下降。另外,孩子若有口渴的表現,頻繁要求喝水,這也是身體缺水的一種提示。有些孩子能主動訴說口渴,但對于年幼還無法準確表達的孩子,家長需要留意他們是否有舔嘴唇、嘴唇干燥起皮等跡象,這些都可能意味著孩子已經處于脫水狀態或即將發生脫水,
(二)監測孩子的體征
除了觀察行為,監測孩子的體征對于判斷脫水同樣重要。首先,尿量會出現變化。正常情況下,孩子每天會有一定量的尿液排出。如果發現孩子的尿量明顯減少,比如,原本1天換6~8次尿布,現在尿布四五個小時都保持干燥;或者孩子已經能夠自主排尿,但排尿次數明顯減少,尿液顏色變深、發黃,這都提示孩子可能存在脫水癥狀。其次,皮膚和黏膜的狀態也能反映脫水程度。用手輕輕捏起孩子腹部或手臂的皮膚,正常情況下,皮膚會迅速回彈恢復原狀。而在脫水時,皮膚的彈性會下降,捏起后回彈緩慢,嚴重脫水時甚至會出現皮膚褶皺長時間不消失的情況。再次,觀察孩子的口腔黏膜和眼窩,如果口腔黏膜干燥,口水明顯減少,眼窩出現凹陷且哭時眼淚減少,這也是脫水的典型體征。最后,還可以摸摸孩子的兇門,若是兇門凹陷,同樣暗示孩子可能已經脫水。
脫水的預防與護理
(一)防脫水的小貼士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采取一些簡單的措施降低孩子脫水的風險。確保孩子攝入充足的水分,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活動量合理安排每日飲水量。對于母乳喂養的嬰兒,在6個月內,母乳通常能夠滿足其對水分的需求,一般無須額外喂水。但在特殊情況下,如天氣炎熱,孩子渾身大汗或是出現發熱癥狀,可以用小勺少量多次喂一些溫開水。配方奶喂養的嬰兒,家長務必嚴格按照奶粉說明書的要求調配奶粉,防止奶粉過稠,導致孩子水分攝入不足。沖調奶粉時,水溫控制在40攝氏度左右最為適宜,既能保證奶粉充分溶解,又不會破壞營養成分。對于已經添加輔食的孩子,除母乳或配方奶外,還可以適量喂一些白開水或稀釋的果汁。但需注意,1歲以內的嬰兒不建議喝純果汁,因為純果汁含糖量較高且缺乏膳食纖維,可能影響孩子味覺發育,還會增加肥胖和齲齒的風險。稀釋果汁時,果汁與水的比例控制在 1:3 左右較為合適。
在孩子生病期間,尤其是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時,預防脫水更是關鍵??梢岳^續給孩子喂食,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選擇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米粥、面條等,這樣既能補充營養,又有助于減輕胃腸道負擔,同時保證孩子攝入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給孩子服用口服補液鹽,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外出游玩或活動時,家長要提前為孩子準備足夠的飲用水,并提醒孩子定時喝水。
(二)補液的重要性
當孩子已經出現脫水癥狀時,及時補液是糾正脫水的關鍵措施。輕度脫水的孩子可以通過口服補液鹽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诜a液鹽是一種專門配制的溶液,含有適量的鈉、鉀、氯等電解質和葡萄糖,能夠快速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并且有助于促進腸道對水分的吸收。服用口服補液鹽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調配,確保濃度準確。一般情況下,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每隔幾分鐘給孩子喂幾勺,避免一次喂入過多引起嘔吐。如果孩子脫水癥狀較為嚴重,口服補液不能有效改善,或者孩子出現嘔吐頻繁、無法口服補液的情況,就需要及時就醫,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補液。靜脈輸液能夠迅速糾正孩子體內的水電解質紊亂,恢復血容量,維持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但靜脈輸液需要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操作下進行,家長不要自行嘗試。
(三)營養與支持
在孩子脫水期間,除了補液,保證充足的營養攝入也對孩子的恢復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孩子在脫水時身體較為虛弱,胃腸道功能可能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梢越o孩子提供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雞蛋、瘦肉、蔬菜、水果等,幫助孩子補充能量,增強身體抵抗力,促進身體恢復。對于腹瀉導致脫水的孩子,一些食物可能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例如,酸奶中含有益生菌,可以調節腸道菌群,有助于改善腹瀉癥狀;蘋果蒸熟后含有果膠,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給孩子適量食用。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給孩子食用不潔食物,防止再次引發胃腸道感染,加重脫水癥狀。孩子患病期間,家長的陪伴和心理支持也不容忽視。孩子身體不適時可能會情緒不穩定,家長要給予耐心的安撫和關愛,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讓孩子能夠安心養病。
(四)脫水恢復后的追蹤與管理
當孩子成功度過脫水危機,身體逐漸恢復后,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后續的追蹤與管理同樣至關重要。在孩子恢復初期,家長要密切留意孩子的身體狀況,關注其日常的飲食、排尿和精神狀態。每日詳細記錄孩子的飲食攝入量,包括食物種類和飲水量,確保孩子能持續攝入足夠的營養和水分。觀察孩子的排尿情況,正常情況下,孩子每天的排尿次數和尿量應恢復到脫水前的水平。若發現孩子排尿異常,可能提示孩子仍存在潛在的脫水風險,需及時咨詢醫生。同時,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是否活潑好動、反應靈敏。若孩子持續精神萎靡、嗜睡或煩躁不安,可能是身體尚未完全恢復,也可能存在其他健康問題。定期帶孩子體檢,尤其是在脫水恢復后的一段時間內。醫生可以通過專業的檢查來評估孩子身體各項指標的恢復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體檢過程中,家長要向醫生詳細描述孩子脫水期間的癥狀、治療過程及恢復后的表現,為醫生的診斷提供全面的信息。
(五)預防脫水的健康教育
預防兒童脫水不僅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護理工作,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家長和公眾對兒童脫水問題的認識。社區、幼兒園和學??梢远ㄆ诮M織兒童健康知識講座,邀請專業醫生或育兒專家,向家長和教師普及兒童脫水的預防與護理知識。講座內容可以包括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水分需求、如何判斷孩子是否脫水、脫水的急救措施等,通過案例分析、現場演示等方式,讓家長和教師更直觀地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如電視、廣播、網絡等,廣泛宣傳兒童脫水的相關知識。制作生動有趣的科普視頻、動畫或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傳播預防脫水的小貼士和重要性。同時,設立兒童健康咨詢熱線或在線平臺,為家長提供及時的咨詢服務,解答他們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幼兒園和學校的教師應定期接受專門的培訓,掌握兒童脫水的識別和初步處理方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關注每個孩子的身體狀況,提醒孩子按時喝水,發現孩子有脫水癥狀時能夠及時采取措施并通知家長。
總之,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及時準確地處理脫水癥狀,以及做好恢復后的追蹤管理和健康教育,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兒童脫水的發生率,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