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意外隨時可能發生,創傷性骨折便是其中一種較為常見卻又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它多由外力撞擊、高處墜落等突發事故引發,不僅會導致肢體疼痛、活動受限,若處理不及時或方式不當,還可能引發畸形愈合、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對患者的生理與心理造成雙重影響。正確認知創傷性骨折病因、臨床表現及應急處理原則,并采取科學規范的治療與康復措施,對于患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
創傷性骨折概述
定義與分類:創傷性骨折是指由外力作用導致骨骼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根據程度的不同,骨折可以分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是指骨骼完全斷裂,而不完全性骨折則是指骨骼部分斷裂。根據形態的不同,骨折又可以分為橫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不同形態骨折的損傷程度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發生機制:創傷性骨折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外力可以是直接暴力,如撞擊、打擊、壓砸等;也可以是間接暴力,如扭轉、牽拉、高處墜落等。此外,積累性勞損也可能導致骨折,如長期、反復的輕微外力作用于某一部位,可使此部位的骨骼發生疲勞性骨折。
創傷性骨折的常見部位及癥狀
(一)常見部位
① 上肢骨折:肱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如摔倒時手臂著地)引起,患者會感到上臂疼痛、腫脹、畸形,活動受限;尺橈骨骨折常見于摔倒時手掌著地或外力撞擊前臂,表現為前臂疼痛、腫脹、旋轉功能障礙。 ② 下肢骨折:股骨骨折通常由高能量創傷(如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引起,患者會出現大腿疼痛、腫脹、畸形,無法站立和行走;脛腓骨骨折多為直接暴力(如撞擊、壓砸等)所致,患者小腿疼痛、腫脹、畸形明顯,可能伴有開放性傷口。 ③ 脊柱骨折:多由嚴重的外力作用引起,如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患者可能出現腰背部疼痛、活動受限,嚴重時可導致脊髓損傷,出現下肢麻木、無力甚至癱瘓。 ④ 骨盆骨折:一般由高能量創傷引起,如車禍、重物擠壓等。患者會感到骨盆部位疼痛、腫脹,可能伴有失血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
(二)癥狀表現
① 疼痛:創傷性骨折常見的癥狀之一。骨折后,受傷部位會出現劇烈的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疼痛的程度因骨折的嚴重程度、部位和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 ② 腫脹:骨折后,受傷部位周圍的軟組織會出現腫脹,這是由于骨折處出血及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所致。腫脹的程度也與骨折的嚴重程度有關,嚴重的骨折可能導致整個肢體腫脹明顯,皮膚緊繃發亮。③ 畸形:不穩定性骨折或嚴重的骨折可能導致受傷部位出現畸形,如肢體彎曲、縮短、旋轉等。畸形的出現通常表明骨折較為嚴重,可能伴有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的損傷。 ④ 活動受限:骨折后,受傷部位的功能會受到明顯影響。例如,上肢骨折可能導致手臂無法抬起、握力下降。 ⑤ 異常活動:骨折的重要體征之一。在正常情況下,骨骼是堅硬且穩定的,不會出現異常活動。但骨折后,受傷部位可能出現不正常的活動,如骨骼之間的摩擦感、移動感等。檢查時應避免過度活動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⑥ 其他癥狀:嚴重的骨折可能伴有出血、休克、神經損傷等癥狀。如果骨折部位是開放性傷口,還可能存在感染的風險。
創傷性骨折的診斷方法
一是病史詢問。醫生會詢問患者受傷的經過、受傷的部位、疼痛的程度、是否有其他癥狀等。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藥史、過敏史等也有助于診斷和治療。二是體格檢查。 ① 觀察:醫生會觀察受傷部位的外觀,包括是否有腫脹、畸形、癖血等。 ② 觸診:輕輕觸摸受傷部位,檢查是否有壓痛、異常活動、骨擦音等。 ③ 活動檢查:讓患者嘗試活動受傷部位附近的關節,以判斷骨折的程度和是否有神經、血管損傷。三是影像學檢查。 ①X 射線檢查:診斷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地顯示骨折的部位、類型、移位情況等。 $\textcircled { 2 } \textcircled { \mathrm { C T } }$ 檢查:對于復雜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CT檢查可以提供更詳細的圖像,幫助醫生確定骨折的具體情況。 ③ 磁共振成像檢查:主要用于檢查軟組織和神經的損傷情況。對于一些隱匿性骨折或懷疑有神經損傷的患者,磁共振成像檢查具有重要價值。
創傷性骨折的治療原則與方法
(一)急救處理
① 止血:如果骨折部位有開放性傷口,應立即止血。可以用干凈的紗布、毛巾等壓迫傷口止血。② 固定:可以使用夾板、繃帶等在現場對受傷部位進行固定,以防止骨折進一步移位和損傷周圍組織。對于懷疑脊柱骨折的患者,切勿隨意搬動,應等待專業急救人員處理,以免造成二次損傷。 ③ 搬運:正確搬運患者,避免在搬運過程中加重骨折。對于脊柱骨折的患者,應使用硬板擔架搬運,并保持脊柱的直線位置。
(二)一般治療
① 休息:骨折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活動受傷部位,以促進骨折的愈合。 ② 抬高患肢:將受傷的肢體抬高,高于心臟水平,有助于減輕腫脹。 ③ 止痛: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給予適當的止痛藥物。
(三)手術治療
① 適應證:嚴重的骨折,如開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伴有神經血管損傷等,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② 手術方法:包括切開復位內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等。切開復位內固定是通過手術將骨折部位準確復位,然后用鋼板、螺釘等內固定物進行固定,以恢復骨骼的正常形態和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則是在骨折部位的外部安裝支架,通過鋼針等固定骨折兩端,適用于開放性骨折等復雜情況。手術的目的是恢復骨骼的正常形態和功能,固定骨折部位,促進骨折愈合。
(四)康復治療
① 早期康復:在骨折后的早期,主要進行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以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同時,可以進行局部的物理治療,如熱敷、冷敷、電療等,以減輕疼痛和腫脹。 ② 中期康復:隨著骨折的愈合,逐漸進行關節的活動訓練和肌力訓練。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主動和被動的關節活動,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和強度。 ③ 后期康復:在骨折基本愈合后,進行全面的康復訓練,包括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平衡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的訓練。同時,患者還需要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創傷性骨折后的心理調適
(一)心理反應
① 恐懼和焦慮:突然發生的骨折會讓患者感到恐懼和焦慮,擔心骨折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 ② 抑郁:骨折后需要長時間的休息和康復,可能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導致抑郁情緒的產生。 ③ 挫折感:在康復過程中,患者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如疼痛、活動受限等,容易產生挫折感。
(二)心理調適方法
① 了解病情:患者應該積極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方案,與醫生保持良好的溝通,消除恐懼和焦慮。 ② 調整心態:認識到骨折是一種可以治愈的疾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于康復。 ③ 尋求支持: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支持對于患者的心理調適非常重要。患者可以向他們傾訴自己的感受,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④ 參加康復活動:積極參加康復活動,與其他患者交流經驗,互相鼓勵,增強康復的信心。
創傷性骨折的預防
(一)預防措施
① 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了解創傷性骨折的危險因素和預防方法。 ② 改善生活環境:消除生活環境中的安全隱患,如整理雜物、安裝防滑設施等。 ③ 正確使用防護設備:在進行高風險活動時,如運動、工作等,正確使用頭盔、護具等防護設備。
(二)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① 均衡飲食:保證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維持骨骼的健康。多吃富含鈣、維生素D、蛋白質等的食物。② 適度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增強骨骼和肌肉的力量。 ③ 戒煙限酒:吸煙和過量飲酒會影響骨骼的健康,增加骨折的風險。④ 定期體檢:及時發現和治療骨質疏松等疾病,降低骨折的發生風險。
結語
總之,創傷性骨折是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創傷性骨折,了解其發生機制、癥狀、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等方面的知識。在生活中,要注意安全,加強預防,積極應對創傷性骨折。同時,患者在骨折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和康復,爭取早日恢復健康。
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