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卒中發生后,往往會經歷認知功能逐步下降的過程。雖然目前尚難以完全康復,但通過科學的康復方法,結合“調整、適應、補償及個體化照護”的理念,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殘存認知功能,延緩退化。合理干預不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作為卒中后恢復的重要環節,家庭康復治療受到醫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家庭養老仍為主流模式。但照護者多缺乏專業知識,易發生患者走失、行為異常、跌倒等安全事件,增加了家庭負擔和精神壓力。因此,提高家庭康復干預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成為卒中后康復管理的重要方向。本文從卒中后認知障礙的臨床特點出發,介紹老年人卒中后認知障礙常見臨床表現,結合臨床經驗與研究成果,系統梳理常見的老年人卒中后認知障礙居家康復訓練方法與部分新興治療手段。同時介紹家庭康復訓練治療中的關鍵注意事項,幫助患者及家屬樹立科學的康復理念,提升干預效果。
老年人認知障礙的主要臨床表現
一是注意力障礙。卒中后患者常表現為注意力難以維持,專注時間縮短,易被外界干擾,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完成哪怕簡單的任務,如吃飯、穿衣或聽人講話。二是定向能力障礙。患者可能在時間、地點、人物等基本信息上出現混淆,如分不清晝夜、日期、所在地點,甚至無法識別熟人或清楚自己的身份。三是記憶力減退。患者容易遺忘日常生活中的關鍵信息,如是否吃過飯、服過藥,或忘記親人的姓名和面孔,短期與長期記憶均可能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四是解決問題能力下降。卒中后腦功能損傷會削弱患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理解能力,面對突發狀況反應遲緩,難以識別問題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如不知如何使用電視遙控器、電飯煲等日常物品。五是知覺與執行功能障礙。患者表現為空間感和身體識別能力下降,難以區分左右、混淆物品用途,或無法獨立完成穿衣、洗漱等活動。有些患者還會忽視身體偏癱一側,增加跌倒風險。
幾種常見的居家康復訓練方法
(一)運動康復訓練
通過徒手或借助輔助工具訓練,幫助老年人提升身體活動能力,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運動康復不僅能夠促進大腦功能恢復,還能改善抑郁情緒和生活自理能力,防正因久臥導致的失用現象。一是基礎運動形式。 ① 步行:在家中或小區內散步,可結合日常任務(如取快遞、買菜等)進行。 ② 坐、站練習:反復坐下、站起鍛煉腿部肌力,有助于恢復如廁、起身等活動能力。 ③ 站立訓練:增強平衡能力,可在站著刷碗、收拾桌面時練習。 ④ 獨坐訓練:無支撐坐于床邊或椅邊幾分鐘,增強腰背肌力,但需在家人看護下進行。 ⑤ 床上體操:伸展、翻身等動作有助于緩解僵硬、促進血液循環,適合臥床者。二是溫和活動形式。 ① 柔韌與力量練習:如坐在椅子上拉伸肢體,增強肌力與柔韌性。② 打太極拳:動作緩慢連貫,適合老年人,可通過視頻或社區活動學習。 ③ 園藝勞動:種植、澆水等活動兼具鍛煉和情緒調節作用。 ④ 家務參與:如疊衣服、吸塵等輕量家務,有助于恢復身體協調性。
(二)記憶康復訓練
記憶康復訓練的目標是幫助患者熟悉環境、人際關系及近期事件,通過重復訓練增強記憶力。可輔以圖像、聲音、錄像等方式,每日任務由簡入難,分步驟練習,以提高記憶穩定性。
(三)思維能力訓練
通過日常任務維持或提升老年人推理、判斷、計算等能力,激活腦力。 ① 判斷力鍛煉:讓患者用數字卡片按順序排列并插入新卡片。 ② 推理訓練:列舉某一類事物(如水果),增強聯想能力。 ③ 分類訓練:將物品名稱歸類,如食物、家具、衣物等,鍛煉邏輯能力與注意力。
(四)美術康復訓練
美術治療結合藝術與心理疏導,適用于慢病患者、認知障礙及抑郁人群。繪畫、剪貼、手工等精細動作活動可改善手眼協調能力,也有助于情緒調節與身心放松。創作強調過程表達,不要求藝術水平,更注重情感釋放與心理認同。集體創作還可促進交流,減少孤獨感,增強歸屬感與生活樂趣。美術活動能幫助老年患者實現夢想,鼓勵情感流露,亦能給予身體各項感官刺激。此外,美術活動屬于社交元素之一,可以減少患者的冷漠與抑郁情緒。
(五)音樂康復訓練
音樂療法通過節奏與旋律調動情緒與認知,有助于激活腦功能、改善情緒,如聽音樂、唱歌、打節奏等。音樂對身心具有積極影響,可以促進情緒健康、增強情感反應及改善社交技巧等。研究表明,熟悉的旋律可喚起記憶與共鳴,配合拍手、擊鼓、擺動身體等動作,有助于提升協調性、改善睡眠和緩解焦慮。
(六)緬懷療法
緬懷療法通過回憶人生往事,幫助老年人重塑自我價值,增進溝通與情緒調節,如一對一交談、小組分享、照片展示、故事講述或舞臺劇表演等。此方法適用于認知初期退化者,有助于延緩病情進展。回憶內容可涵蓋快樂與困難經歷,在輕松氛圍中表達情感,建立更深的人際聯系。專業指導下的緬懷訓練亦能促進家庭溝通,提升康復效果與幸福感。
幾種新型的康復訓練治療方法
(一)運動想象療法
運動想象療法通過思維重構運動過程來激活腦部神經通路,促進康復。根據心理神經肌肉理論,運動時大腦會存儲運動流程,即使身體功能受限,通過回放這些“程序”也可以激發潛在神經通路,促進血流灌注,加速康復。此方法操作簡便、成本低、效果顯著,尤其對改善腦卒中后肢體運動能力和日常活動能力有良好效果。
(二)機器人輔助康復訓練
機器人輔助康復訓練利用康復機器人或機械臂設備引導患者進行運動,精確監控肢體位置、速度及關節活動角度。通過量化訓練強度,系統提供個性化康復計劃。康復機器人有4種模式:主動、輔助、被動和抗阻模式,適用于卒中后期肢體功能重建,具有重復性強、強度可控、任務明確等優勢。
(三)遠程康復訓練
遠程康復通過現代通信技術與遠程醫療平臺實現醫師與患者之間的互動,突破地域限制,為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康復指導。融合AI、物聯網等技術,支持居家訓練、實時監控及數據反饋,提升患者參與度和干預精度。盡管技術尚處于發展初期,但遠程康復已能為患者提供情緒評估與心理干預
(四)虛擬現實康復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模擬現實生活場景為患者提供沉浸式康復訓練,增強訓練的真實感與趣味性。虛擬現實技術的三大優勢:沉浸感、交互性和創造性。研究表明,虛擬現實技術在提升注意力、改善視野缺損及上肢功能方面具有較傳統方法更優的效果,有助于促進老年卒中患者認知功能恢復,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盡管虛擬現實技術臨床應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其機制研究和設備標準化。
居家康復訓練治療的注意事項
除日常照料外,增進與老年人的溝通、建立信任關系也對康復至關重要。支持性心理干預能增強患者配合治療的信心與意愿。鼓勵患者盡量自主完成進食、更衣、洗漱等活動,并在需要時提供指導與輔助。對于無法自主排便的患者,可通過觀察其排便規律,定時提醒、持續訓練,幫助其恢復部分自主排便能力。同時,適當的戶外活動可以幫助老年患者保持情緒穩定,促進身體恢復。
生活環境的布置同樣影響認知障礙老人的生活。通過設置標識、指示牌,結合照護人員的引導,幫助老年患者適應居住環境,減輕迷失感。生活用品應擺放在易見、易取的位置,墻面或桌面可放置鐘表和日歷。床鋪建議低矮,走廊、浴室等區域加裝扶手,以防老年人跌倒。
與認知障礙老年人交流時,親切稱呼其姓名并保持目光交流,交談語速宜慢,耐心傾聽。遇到老年人產生幻覺或妄想時,應在接納的同時給予安撫,避免與其爭辯。適當的贊美與鼓勵有助于激發患者溝通的積極性。康復訓練應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情況合理安排,避免過度訓練導致身體不適。訓練動作應溫和,以防老年人跌倒或骨折。
總之,老年卒中患者病情趨于穩定后,應盡早開展個體化認知功能干預,提升認知水平與情緒狀態,增強康復信心。通過家庭支持與醫護指導推動認知功能恢復,最終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質量。
編輯:臺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