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D422.6 ;G40-015 文獻標志碼 A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確立為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任務[1]。當前,中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亟須依托教育力量,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涉農高校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其勞動教育不僅肩負著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任務,更具有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的實踐價值。
一、涉農高校勞動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必然性
(一)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支撐
馬克思主義高度重視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強調“勞動創造了人本身”[2]。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開展勞動教育不僅是提升人才素質、增強農業發展后勁的有效方式,更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因而,涉農高校理應通過系統化、組織化的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勞動的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促進其個人的全面發展,進而為鄉村振興注人發展的內生動力。
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實踐觀及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觀,也為涉農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哲學支撐。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既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通過實踐不斷加以改造與互動的對象。同時,人類可以不斷提升自身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涉農高校既具備推動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優勢,又承擔著培養生態守護者的歷史使命。因此,勞動教育理應成為培養學生生態倫理意識的關鍵環節,進而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支持。
(二)文化根脈: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一方面,耕讀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形態,是喚醒鄉村文化自覺、遏制鄉村人才匱乏的關鍵載體[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耕讀文明的時代意義,并指出“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也明確提出了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的要求「5]。就耕讀教育的現代意義來看,其強調在勞動實踐中使學生理解“修身立德”“知行合一”的價值內核,促進文化認同與社會責任感的養成。由此,也為涉農高校構建“耕讀勞動 + ”育人模式、培養復合型鄉村振興人才提供了傳統文化滋養。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萬物并育”是中華傳統生態觀的核心范疇之一,體現了整體世界觀與生態倫理的統一。該理念將勞動視為生命系統與生態系統的能量交互過程,強調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實現取予有度的動態平衡。基于該生態勞動觀,涉農高校勞動教育得以引導學生構建生命共同體的主體自覺,提高個人的生態道德素養,并進一步影響其關注和投身鄉村生態振興的意愿。
(三)現實需求:培育新農人的時代使命
從育人目標維度來看,一方面,立德樹人作為涉農高校的根本任務,要求教育不僅要育知,更要育德、育行。勞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性極強的德育方式,對于涉農高校而言,通過勞動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對“三農”工作的理解與認可,自覺擔當起鄉村振興的時代重任。另一方面,涉農高校具有強農興農的使命擔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對科技支撐、人才支撐的需求愈加迫切。在此背景下,涉農高校將勞動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能夠推動專業教育與鄉村現實問題深度對接,為鄉村振興提供知識供給與人才支持。
從人才供給維度來看,一方面,傳統農業教育模式存在人才供給與鄉村振興需求錯配的潛在問題,鄉村實用人才短缺的困境對涉農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專業理論向應用技能轉化的新要求,以勞動教育促進人才振興具有現實必要性。另一方面,涉農高校畢業生學農不務農現象仍比較普遍,相關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率較低與基層農技崗位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因此,涉農高校亟須以勞動教育為突破口,實現“讓學農者愛農、從農者善農”的良性循環。
二、涉農高校勞動教育服務鄉村振興面臨的制約
(一)主體層面:認同受限與師資結構失衡
從學生角度來看,存在主體性缺失與價值感弱化問題。受應試教育環境及社會多元價值導向影響,部分學生缺乏對勞動本質的深刻理解與內在認同,將勞動視為低層次的體力付出,并將勞動教育與個人發展、人生價值相割裂,服務鄉村的使命感弱化。這種認知取向使學生在勞動教育實踐中表現消極,難以形成真正的勞動素養與勞動精神,弱化了勞動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作用。
從教師角度來看,勞動教育的師資結構問題亦不容忽視。一方面,部分涉農高校教師面臨個人專業知識不能充分滿足勞動教育需求的困境。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勞動教育對復合型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教師在學科知識深化方面具有優勢,但缺乏現代農業技術素養和鄉村治理經驗,學科知識與實踐能力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制約著其教學指導成效。另一方面,鄉村工匠、非遺傳承人等實踐導師在教育理論方面存在短板,導致“雙師型”隊伍建設進展緩慢。
(二)社會層面:文化阻力與市場導向偏差
從文化角度來看,一方面,現代化進程中城鄉文化沖突仍具韌性,形成了諸如“城市中心主義”的觀念,并通過家庭教養、社會評價等隱形傳導機制持續形塑行為主體的價值判斷,使高校勞動教育的開展面臨社會認同度低的困境,使勞動教育向鄉村振興動能的轉化受到阻礙。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文化的沖擊下,流量經濟的“造富神話”與農業勞動收益效率形成對比,這種扭曲的價值反饋亦對勞動教育的內核起著消極的解構作用,導致社會對勞動光榮的評判標準發生位移,使其推動鄉村振興的效能被弱化。
從市場角度來看,其追求的表層價值與高校勞動教育的深層價值訴求存在背離。在資本的逐利性邏輯驅動下,部分市場主體對于高校開展各類勞動教育的關注點常常局限在即用型技能的培養。同時,鄉村振興所需人才與市場邏輯導向下的個體發展訴求存在一定偏差,致使勞動教育本應承載的價值培育、鄉土情感涵養等育人功能遭到侵蝕,這種取向也以無形的力量侵蝕著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社會價值基礎。
(三)實踐層面:內外部載體匱乏
從內容載體來看,部分涉農高校勞動教育呈現表層化現象。一方面在定位上偏離涉農高校使命。如部分院校沿用通用勞動教育模式,弱化了農業特色高校的育人功能,割裂了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關聯。另一方面在教材上欠缺對農耕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現存的勞育資源較為分散,亟須高校基于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結合院校特色和區域農業資源稟賦等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管理與開發。
從外部載體來看,一是缺乏對接鄉村振興實際需求的勞動教育平臺。當前鄉村振興需要技術示范、產業孵化、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的綜合實踐平臺,但涉農高校在此類建設上投入尚顯不足,導致對接鄉村實際需求的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二是缺乏多元主體協同的平臺支撐。當前,多校共建、校企聯動、區域協同的共享型實踐基地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短時間內難以快速集聚優質資源實現共創,導致勞動教育難以突破單一課堂的邊界。
三、涉農高校勞動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
(一)整合教育資源,重構課程體系
首先,涉農高校應將農業生產、鄉村治理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通過跨學科、校企協同的方式,打破專業壁壘,構建以勞動教育為紐帶的跨專業課程體系,將農業科技、鄉村規劃、農村社會學、基層治理等課程有機整合,形成“理論 + 技能 + 服務”的復合型教學模塊。
其次,應注重課程內容的時代性與問題導向,引入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關注的現實課題,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生態建設、鄉村產業振興等現實課題設置實踐任務,開展項目化教學,將田間生產、鄉村建設等實踐環節前置于課堂,使勞動教育從“課后活動”轉變為教學主體,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耦合,引導學生在“做中學”“研中干”,提升綜合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最后,應在課程評價體系上回歸勞動教育培養勞動價值觀的本質[6]。應以勞動價值觀培育為核心評價目標,構建多維度、過程性與增值性并重的評價框架,引導學生形成敬勞愛勞的勞動精神,同時將評價結果與鄉村振興實踐緊密聯動,實現教育效能的價值化輸出。
(二)活化教學資源,聯動多元主體
基于當前載體建設離散化的現實問題,一是要充分活化資源。教育資源的整合是實現勞動教育有效嵌入的重要前提,涉農高校長期積淀了雄厚的農業科技、農學教育和鄉村研究資源,具備實現課程融合與實踐轉化的基礎優勢。通過打破院系壁壘、統籌教師資源,可以將勞動教育由傳統的“附屬性”課程轉化為具有專業引導與思政功能的“主干性”內容,推動勞動教育從邊緣走向中心。二是要積極聯動主體。涉農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實驗農場、科研基地以及與地方共建的鄉村振興實踐平臺,構建高校—政府—企業—農戶“四位一體”協同機制,將課堂資源、科技資源與鄉村發展需求對接,打造“勞動 + 研究”“勞動 + 創業”等多樣化實踐載體,形成資源協同、功能互補的教育合力。
(三)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機制保障
在頂層設計方面,各主體應統籌規劃涉農高校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的協同推進路徑,形成縱向有序、橫向聯動的實施體系。在制度層面,應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總體方案,明確目標、標準和評估指標,將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規劃、人才需求等要素轉化為勞動教育的課程標準。在政策層面,與地方財政、農業部門協同,爭取專項經費支持,積極構建政府財政、社會資本和集體經濟結合的多元投人體系,建立勞動教育專項項目庫。在組織層面,設立勞動教育領導小組或專職機構,負責統籌規劃、資源配置和效果評估。在評價層面,將勞動表現納入學業成績與畢業資格考核,形成“重勞動、有評價、見實效”的長效機制。通過上下協同、內外聯動,確保勞動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持續賦能與價值實現。最后,應健全長效運行機制,如通過成立鄉村振興與勞動教育研究院等方式,定期開展成效評估與經驗總結,推動政策迭代和模式創新,確保勞動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持續發力。
四、結語
涉農高校勞動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契合,為高校育人功能的拓展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搭建了橋梁。實現勞動教育對鄉村振興的有效賦能,既需高校在理念、機制與實踐層面深化改革,也需政府、農村基層組織、社會企業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力。未來實踐中,應著重強化勞動教育的價值引領功能,充分將勞動教育深度嵌入鄉村全面振興的戰略布局,持續深化理論探索與路徑創新,推動勞動教育成為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點與橋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03.
[3]盧會翔,劉義兵.守正與創新:耕讀教育的歷史演進與回歸[J].教育學術月刊,2023(5):54-6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5-606.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2-02-22)[2025-05-19] . https: //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8065.htm.
[6」歐陽修俊,譚天美.鄉村學校勞動教育課程變革的挑戰與方向[J].中國教育學刊,2019(8):56-60.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Pathways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Empowe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Labor Education
DU Yaning (InstituteforOverseas Communicationof Sinicized Marxism,Northwest Aamp;FUniversity,Yangling71210o,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serves not only as a vital avenue for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virtue and talent, but also as a key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By implementing a systematic labor-education framework,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can foster graduates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cherish rural life, and respect farmers,thereby injecting sustained momentum in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cess.However, som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currently face botlenecks such as alack of institutional identity and imbalanced faculty composition,the clash between social-cultural values and capital logic,and shortages of practical platforms and supportive mechanisms.To addressthese issues,this paper proposes focused eforts in three areas (restructuring curriculum modules, innovating practical platforms and optimizing top-level design) to achieve deep empowerment ofthe national rural-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rough labor education in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Rural Revitalization;Labor Education;Talent Revitalization
[責任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