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志碼 A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強調“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1]。這一戰略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標志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轉型。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要“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產品種養”“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2],通過構建綠色農業產業鏈、強化面源污染防控等具體舉措,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在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向綠色轉型的背景下,綠色技能的培養和應用已成為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主力軍,對綠色技能的掌握是農業農村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農業農村部2023年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 46% ,比2015年提高23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 42.4% ,比2015年提高9.4個百分點[3]。創新新型職業農民的綠色技能培育路徑,對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綠色技能培育狀況
(一)地方試點探索
各地立足本區域特色開展的綠色技能培育試點已形成可復制經驗。如浙江省率先建立“生態農技首席專家”制度,全省90個涉農縣(市、區)累計派駐專職綠色技術指導員387名,專家團隊通過“田間門診”“技術夜校”等形式,2023年解決生態種養技術難題1.2萬例,推動農藥減量技術覆蓋率提升至 68% 。黑龍江省則創新“綠色技能積分制”,將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等九類行為量化為積分,農民憑積分可兌換智能農機培訓、有機肥補貼等資源。
(二)培育體系升級
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綠色技能培育基礎設施日趨完善。2019年農業農村部、教育部在百萬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推進會上,啟動了100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的創建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已建成縣級農廣校2347所,覆蓋 95% 的農業縣,形成“中央一省—市一縣一鄉”五級培訓體系。其中 72% 的農廣校開設綠色技能專項課程,涵蓋生態種植、農業碳中和、數字農場管理等18個模塊。此外,各地農廣校積極開展綠色證書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的活動。2025年國家鄉村振興局計劃培育100萬名“綠領新農人”,倒逼培訓體系加快革新培育速度及力度。
(三)市場主體激活
農業龍頭企業正成為綠色技能培育的重要力量。如隆平高科打造的“綠色農技訓練營”已在全國建立23個實訓基地,開發“雜交稻節水栽培”“生物防治技術”等課程,累計培訓職業農民32萬人次,學員平均畝產提升 12% ,化肥用量減少 18%[4] 。中國中化旗下先正達集團與百事公司合作,推動食品產業鏈向可再生農業轉型。農戶通過追蹤田間情況,如覆蓋作物、灌溉效率、生物制劑應用及授粉昆蟲棲息地建設等,為先正達提供持續的實地監測數據。參與先正達可持續采購計劃的農戶可以獲得經濟獎勵[5]。這種做法不僅對環境生態產生了積極影響,還提高了農戶的持續營收能力,激發了市場活力。
(四)實踐成效彰顯
綠色技能推廣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如山東省壽光市“綠色大棚”項目通過推廣熊蜂授粉、蚯蚓糞替代化肥等技術,2023年參與農戶年均收入增加1.8萬元,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從 82% 提升至99% ;四川省蒲江縣弼猴桃合作社通過歐盟綠色認證后,人駐京東、盒馬、山姆等銷售渠道,每公斤售價從7元增至30元,綜合產值15億元[6]。
二、新型職業農民綠色技能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育體系結構性失衡
首先,綠色技能課程體系短缺。2023年農業農村部的抽樣調查顯示, 68% 的培訓課程仍以水稻高產密植等傳統種植技術為主,而天敵昆蟲應用等綠色防控技術課程僅占 19% ,農業碳中和、數字農場管理等前沿課程不足 6% 。其次,技術應用反差大。如山東壽光某合作社反映,2023年盡管當地政府投入1300萬元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但因操作培訓缺失,實際應用率僅 32% ,導致半數智能灌溉設備閑置。最后,培訓資金來源單一。2022年農民培訓投入經費中,財政資金所占比例為 91% ,這種過度依賴財政投入的模式,不僅限制了培訓體系的拓展空間,也削弱了多元主體共建共享的激勵機制。
(二)數字化與綠色化融合不夠
一方面,數字工具應用率較低,設備普及有一定難度。2023年大疆農業報告顯示,農業無人機在新型職業農民中的使用率僅 18% ,智能傳感器安裝率不足 12% 。江蘇某數字化農場中,價值200萬元的土壤熵情監測系統因農民操作技能缺失,數據利用率不足 30% ,這種現象導致先進設備難以真正融入生產場景。即便在部分完成硬件配置的區域,也因技術培訓與實操需求的脫節,設備的數據采集、分析決策等核心價值未能有效釋放。另一方面,代際數字鴻溝問題也比較突出。不少數字化平臺超出普通農戶的技術駕馭能力,加之缺乏本土化改造,導致設備閑置與功能浪費并存的技術應用困境「7]。
(三)政策激勵與保障機制較為薄弱
一是經濟激勵力度不足,補貼掛鉤率低。中國農科院2022年調研數據顯示,全國僅 30% 的省份將綠色技能認證與生態補貼掛鉤,且補貼標準懸殊,農民采用綠色技術后畝均增收不足500元。二是社會保障缺位。新型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覆蓋率不高,且繳費檔次普遍為最低檔,遠低于城鎮職工標準。
農業無人機操作員、有機農場主等新興職業缺乏專屬工傷保險,影響了其長期投入綠色農業的動力。
(四)技能認證體系較為滯后
一是認證體系碎片化。全國很多地方性認證體系互不兼容,如浙江“生態農技師”證書在江蘇不被認可,導致長三角地區技術人才流動率降低 40% ,先進生產模式難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標準化復制。二是認證價值未釋放,市場認可度低。由于缺乏統一的價值評估體系和市場激勵機制,資質證書難以轉化為實質性的市場競爭優勢,導致生產經營主體對認證投入的積極性受挫[8]。
(五)區域與群體發展有所失衡
一是區域資源配置懸殊。東部地區綠色技能培訓人均經費為西部的2.3倍,直接導致綠色技術應用能力與產業升級需求之間存在落差。二是參與意愿分化嚴重。大部分80后、90后新型職業農民愿意參加培訓,了解最新研發的生產技術及資訊,而50歲以上群體參加意愿就比較低。
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綠色技能培育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以需求為導向、多元協同的精準化培育體系
一是聯合農業頭部企業,構建全國“綠色技能需求數據庫”,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抓取產業動態。例如,基于衛星遙感數據識別黃淮海平原土壤肥力下降區域,精準推送“有機肥替代技術”培訓需求;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數據,鎖定云南咖啡產區“低碳烘焙技能”缺口,定向開設課程,由企業技術總監、高校專家、農民代表組成研發單位,定期研討課程具體設計。二是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如隆平高科聯合湖南生物機電職院開設雜交水稻綠色制種訂單班,企業承擔一半的學費,學員畢業后定向就業,薪資較普通農工高 20% 。2023年首期班就業率 100% ,企業因制種成功率提升節省成本800萬元[6]。
(二)推進數字與綠色深度融合的智慧化培訓
一是在縣域職教中心部署VR(虛擬現實)設備,1:1還原智能溫室、生態豬場等場域,提高學員操作考核通過率,降低設備故障率。二是推行數字化認證,如學員通過考核后,生成含操作視頻哈希值的區塊鏈證書,企業掃碼即可驗真,這樣持證者就業率及收入可大幅提升。三是聯合抖音、快手開設“綠色農產品營銷營”,教會學員直播、貨品上架等技能,為學員提升銷售額、增加收入提供幫助。
(三)強化經濟激勵與社會保障相結合的政策組合作用
一是政府要有相應的激勵政策,對雇傭持證農民的企業進行補貼,提高員工留存率,減少企業的人才流失成本。二是要實行碳匯收益共享,企業將保護性耕作產生的碳匯按比例返還農戶,讓農戶真正享受到綠色農業的紅利。三是要有社會保障兜底,如可以增加初級綠色技能證書持有者基礎養老金,或者推出綠色從業意外險,政府出資兜底,覆蓋無人機操作墜毀、生物防治過敏等風險。
(四)建立全國統一、市場認可的技能認證體系
一是實現標準化與區域協同,打破“一地一證”局限,如上海、江蘇、浙江互認“生態農技師”證書,持證者可跨省求職并享落戶加分、創業貸款貼息等權益。二是政府采購傾斜,如持有高級證書的合作社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招標中可以加分。三是消費者溯源溢價,如盒馬鮮生對“掃碼查證”農產品給予溢價,溢價部分半數以上收益歸生產者。
(五)實施精準滴灌、分類施策的區域振興計劃
一是可以開展技術共享破解資源鴻溝,如在“滴滴農具”共享平臺上,中國東部地區可將閑置植保無人機、無人收割機等智能農機接入平臺,西部農民按需租用,這樣不僅可降低西部農戶的運營成本,同時提高設備利用率。相關部門及涉農高校選拔50歲以上“土專家”組成流動服務隊,可以線上或者線下給農戶答疑,按解決問題數量發放津貼。二是進一步聯合高校發起“綠色農業挑戰賽”,參賽者提交“短視頻 + 商業計劃書”,從中挑選出優勝項目,再尋求風險投資人、國企等投資實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EB/OL].(2025-02-23)[2025-04-30]. https: //www. gov.cn/zhengce/202502/content_7005158. htm.
[3]加快推行農業清潔生產[N].經濟日報,2023-04-10(011).
[4]吳澤鵬.隆平高科伍躍時:構建政校企合作一體的培育體系[EB/OL].(2017-03-12)[2025-04-30].https: //www. nbd. com. cn/articles/2017-03-12/1084101. html?winzoom 1=1
[5]先正達集團新聞中心.先正達與百事公司攜手激勵農戶采用再生農業實踐[EB/OL].(2025-04-02)[2025-04-3o]. htps: //www.syngentagroup. cn/media/news/274. html.
[6]滕楊:蒲江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有機獼猴桃憑啥賣到30元一斤[EB/OL].(2018-09-07)[2025-04-30].https://www.163. com/dy/article/DR3DNAJB0512EL5Q. html.
[7]李玉靜.實現職業教育綠色轉型:理念、政策、方法:“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全球綠色技能戰略論壇”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24):47-49.
[8]王雅文,王柱國,陳春霞.新型職業農民綠色技能的核心要素及培養路徑[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5,23(1):32-36.
ExplorationofGreenSkill Paths for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LI Han,SHAO Yaochun (Business School,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OOo,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green skill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not onlyan inevitable choice forachieving the“dual carbon” goals and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ut also a key path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leneck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the cultivation of green skils for new-type professionalfarmers in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insuffcient integration of digitization and greening,weak policy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lagging skill cer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s,and imbalance in regional and group development,which have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o address these issues,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tively explore green skills cultivation paths such as a precise training system oriented by demand and featuring multi-partycollaboration,and intelligenttraining that deeply integrates digital and green factors,with theaim of enhancing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Keywords: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Green Skills;CultivationPath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