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B823.1 文獻標志碼 A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是靈魂》一文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1]。孝道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既包含了對于父母長輩的孝悌之義,也包含了對于良知與責任的理解,加強鄉村孝道文化建設有利于城鄉協調發展、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增強文化認同感。
一、孝道文化的內涵與演變
(一)孝道文化的內涵
“孝”以血緣家庭為基礎。“孝”字誕生于父系氏族社會。父母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子女履行順親蟾養的義務。從金文字形解析來看“孝”,上為“老”象征父母,下為“子”象征后代,喻示“孩子攙扶老人”,表示孝順?!暗馈弊畛踔竿ㄐ兄?,后來經過語義演化逐漸引申出多重哲學意蘊?!靶⒌牢幕币匀诵员旧茷楦?,逐漸發展為涵蓋倫理規范與道德實踐的完整體系,蘊含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要義,強調子女對父母行孝的行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彰顯人性之善與家庭倫理之基。
(二)孝道文化的演變
《孟子·告子下》記載“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2],堯舜禹時代以“孝聞”開啟倫理化進程。西周時期,孝道倫理的內涵得到擴展,《詩經·載見》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3]的詩句,記述了周成王時代以孝道祭祀祖先的禮儀時尚。《尚書》記載,“舊有令聞,恪慎克孝”[4]189;“元惡大憨,矧惟不孝不友”[4]456;“用孝養厥父母”[4]199,孝的對象從祖先轉向孝敬、養雙親。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舉孝廉”制度,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5],孝道成為入仕的重要途徑。魏晉隋唐時期,玄學的興起給孝道倫理帶來了沖擊,主張實行孝道不再拘泥于禮法而在乎于感情。兩宋時期,儒家思想推崇愚孝。元代編纂的《二十四孝》推動孝道世俗傳播,扭曲了孝道的人本內涵從而導致極端忠孝的行為。明代后期,孝道呈現出論證層面的哲學化傾向、教化層面的通俗化趨勢、義務層面的極端化表現以及實踐層面的愚昧化特征。近代化進程中,李大釗等以科學精神重塑現代親子倫理。1949年后,孝道退出主流意識形態,轉型為現代家庭倫理的紐帶。
二、傳承弘揚鄉村孝道文化的時代價值
(一)助推城鄉協調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鄉村孝道文化構建起跨越地理隔閡的情感共鳴。城鎮化的發展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外流,而“孝道文化”的宣傳教育吸引著青壯年回歸家鄉、建設家鄉。其中,鄉愁經濟以“血緣 + 地緣”的雙重紐帶助推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重建宗祠、修繕族譜吸引游子返鄉創業,既緩解鄉村人才流失,又促進城鄉資源雙向流動。依托鄉村孝文化中的鄉土情結,可激活孝文化承載的人才引力效應,促進青年返鄉回流,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二)提升鄉村德治水平
德治作為中國傳統治理智慧,在鄉村振興中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重構鄉村德治體系可強化村民自治能力,通過道德教化提升村民思想覺悟,既能化解矛盾、凝聚共識,又能激發其參與治理的主動性,培育文明鄉風。德治以柔性約束規范行為,發揮法治難以具備的作用,通過重塑價值觀念實現“潤物無聲”的治理效果,是構建鄉村善治格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
(三)增強文化認同感
鼓勵村民積極參與、自愿投身鄉村孝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助于增強村民的孝親敬長意識和家庭責任感。鄉村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深厚的傳承性,孝道文化作為祖輩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是鄉村精神延續的內在動力。鄉村孝道文化是展現村民家庭倫理和鄉村風貌的重要環節,其繁榮與發展對鄉村的和諧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村民主動參與鄉村孝道文化的傳承,樹立家庭和睦、集體榮光的觀念,還能進一步促進鄉村孝道文化旅游的發展,帶動村莊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繁榮。
三、當前傳承弘揚鄉村孝道文化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孝道文化觀念淡化
“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含義,最后歸結為‘心安’二字。即年輕子女在摸熟父母性格的同時,盡全力去承父母的歡,以做到自己心安。如此便是鄉土社會的相處辦法”[6]近年來,越來越多農村青壯年尊老、敬老、養老的觀念隨著進城務工而逐漸淡化。他們疏于對父輩情感的關懷,養行為多局限于物質供給,試圖以此緩解自己內心倫理責任的焦慮。部分青年群體通過“啃老”獲取婚房購置、育兒成本等經濟支持,卻將養義務簡化為生存底線維系的“養契約”。隨著父權制式微與平等觀念普及,家庭權力結構呈現扁平化趨勢,老年成員在家庭事務中的話語權持續衰減。代際權力關系從“倫理主導”轉向“經濟資本主導”,加速了孝道文化的功利化轉向。
(二)農村養老保障普惠性不足
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普惠性有待加強。2009年,中國推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農村老年人逐步享有普惠性基礎養老金,經濟支付能力得到提升。近年來,政府又出臺多項補助政策,進一步提高農村養老服務水平。但當前補貼主要覆蓋“低保戶”“五保戶”及失能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普惠性不足。
(三)代際關系的結構性矛盾
代際關系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代際關系緊張是目前影響中國農村家庭養老的嚴重問題。城鎮化的發展加速了農村青壯年外流,形成“候鳥式養”模式。留守老年人與子女面對面交流的頻率日益變少,代際溝通停留于單向物質供給。二是城鄉養老文化的認知斷層。城市家庭傾向“契約式蟾養”,而農村仍固守“養兒防老”傳統。三是養老支持力度弱化。過去,宗族鄰里互助養老依賴緊密的社會關系。如今,人口流動導致農村人力資源短缺,難以為老年人提供支持保障,社區更難以組織起有效的互助養老組織,無法為老年人提供足夠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醫療服務。
四、傳承弘揚鄉村孝道文化的策略建議
(一)融合孝道文化于鄉村治理之中
法治與德治的共同目標是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健康運行。在鄉村治理中,村規民約作為村民共同制定的行為規范,既傳承鄉土社會的道德傳統,又融合現代治理需求,通過維護公共道德、村風民俗及社會秩序,引導村民實現自我管理。其有效性取決于三大條件:一是制定過程需立足村莊實際,通過民主協商將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轉化為制度化文本,確保內容貼近群眾需求;二是實施需依賴村民的思想認同與行動自覺,唯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激發參與治理的內生動力;三是制定孝道鄉規民約,要明確養義務與婚喪規范,設立紅白理事會監督執行,有力地弘揚社會公序良俗,推動鄉村風俗的積極變革并增強鄉村治理的實效。
(二)構建全媒體孝道文化傳播矩陣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網站、自媒體成為傳播孝道觀念的重要平臺?!靶㈨樇胰?、知恩圖報\"的孝道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靶⑽幕?+ ”融媒體傳播平臺,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傳播孝道文化。例如,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毛堂鄉二年級學生李世博因“兒食剩骨,正餐奉母”的事跡經新浪財經等各大網站迅速傳播,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同時,鄉村應建立“孝德講堂”長效教育機制,組織孝道經典誦讀、開展孝道線上課程培訓等特色活動。此外,可將孝親納入鄉風文明評價體系,推行“孝德積分制”,村民孝行經群眾投票累計積分,達標者由村主任頒發證書和獎金,激勵孝老愛親,營造敬老風尚。
(三)完善家庭養老支持體系
家庭養老方式是由農業社會的客觀現實所決定的,也是出于人子的孝親敬親的情感需要[7]。家庭養老通過分流國家養老負擔、適配老年人多樣且獨特的養老需求、維護家庭和睦穩定以及鞏固社會倫理根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支持政策立足于孝文化根基建立孝親敬老案例庫,在鄉村營建尊老敬老的文化風尚,引導子女主動履行養倫理義務。財稅支持體系方面,對不同類型的家庭施行階梯式個稅抵扣;對承擔雙親養的中青年群體的社保繳費實行彈性化政策。技術支持政策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探索“區塊鏈 + ”在民生領域的運用,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教育、就業、養老等領域的應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8]。為了提升居家養老質量,相關部門可以對家庭成員進行養老技能培訓,配備慢病管理設備及智能設施。另外,可依托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政策,引導青年就近就業或返鄉創業,縮短代際空間以倡導孝親。
(四)創新多元養老服務供給
多元養老服務有必要創新多主體參與的融合型養老生態,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及家庭的復合治理優勢。一是政府要深化基本養老保障職能,構建“居家—社區一機構”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健全多元養老共同參與的養老服務體系,擴大養老服務的覆蓋范圍。二是可以開展“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即有能力照顧老年人的有志青年有償地參與養老志愿服務,可以在自己年齡大的時候得到別人的照顧。三是建設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例如,蘇州滄浪的虛擬養老院利用互聯網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與居家高齡老年人確定上門服務的時間后定期提供個性化的生活照顧[9]。虛擬養老院實現了居家養老的創造性發展,為養老產業的發展增添了活力。
(五)深化孝道文化傳承創新
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10」,提升孝道文化修養是通過自我反省將孝道內化為自身的文化修養。一是通過實施“家風家訓振興工程”,系統弘揚孝文化理論和行為規范,提升鄉村孝文化理論水平。二是通過開展“最美孝心家庭”評選活動,增強村民對孝文化的心靈體驗。三是為村民開展“農耕孝親課程”,邀請青壯年返鄉參與“為父母種養生菜園”等實踐項目。四是建立“孝行積分銀行”,村民可通過孝親行為兌換醫療、教育資源等公共服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49.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255.
[3]劉毓慶,李蹊.詩經(下)雅頌[M].北京:中華書局,2011:834.
[4]王世舜,王翠葉.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第1冊[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62:166.
[6]費孝通.鄉土中國[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35.
[7]王振瑜.傳統孝文化與家庭養老模式重構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4
[8]習近平: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N].人民日報,2019-10-26(001).
[9]范苗.榆林市養老服務產業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5(4):99-101.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Rural Families
SONG Ke,WANG Leisong(School of Marxism,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oO46,China)
Abstract:Filial piety isa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and strengthening thecultureoffilial piety inrural areas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rural areas,improves moral governance,and enhances cultural identity.Thecurrent cultureoffilial piety inrural areas is facing problems suchas the dilutionof traditional ethical concepts,insufficientuniversal coverage of rural old-age support and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The ethical conceptoffilial piety withinrural families should beredefined through practical measures such as integrating it into rural governance,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media platform for its dissemination, perfecting the family support system forthe elderly,innovating the supplyof diverse services forthe elderly,and promoting the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filial piety.This willenablethe ethical support and safeguarding roleof filial piety culture to be realized in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Keywords: Filial Piety Ethics;Rural Revitalization;Moral Governance;Rural Old-age Support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