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C94 文獻標志碼 A
當前,農村高齡老年人養老問題已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挑戰,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8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1667萬人,占農村總人口比例為 3.27% ,失能風險顯著高于城市。代際居住空間分離促使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由家庭向社會轉移[1]。針對城鄉養老資源失衡現狀,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構建農村互助式服務網絡,形成以家庭養老為基礎、互助養老為創新方向的發展格局。劉妮娜「2]提出的互助型社會養老理論通過組織低齡老年人等非正式照料主體,構建多元協同的低成本服務體系,為互助養老模式構建提供思路。本研究基于社會系統理論,創新性構建包含服務供給、資源整合、質量監管三大子系統的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養老體系,主張以政府為主導整合家庭、社區、醫療機構資源,建立標準化服務與動態評估機制,為解決“未富先老”背景下農村養老服務的精準性、可持續性問題提供系統性方案。
一、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模式構建
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指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其行為受子系統間依賴關系及共同屬性影響。本研究構建的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模式屬于開放式有機系統,需與外部環境(政治、經濟、文化)進行資源、信息交換,通過輸入人力、資金、技術等要素,經組織轉化形成服務產出。社會系統理論在一般系統論基礎上發展,強調社會行為與反饋的動態關系。本研究結合AGIL(Adaptation-Goal Attainment-Integration-Latency)模型(美國帕森斯提出的分析社會行動的范式),從系統整體性視角分析結構、功能及運行過程,構建基于理想類型的互助養老模式,旨在實現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動態平衡。
(一)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需求要素
一是按需求類型。高齡老年人的核心需求集中于生活照料與醫療照護,精神慰藉與社會參與為次級需求。受限于農村資源條件,基礎需求滿足為優先目標,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二是按自理情況。高齡老年人自理能力分為全自理、半失能、全失能三類。80周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失能率顯著高于城市,且自理能力缺失加劇了家庭貧困風險。因此,社區居家與集中照護服務對失能老年人至關重要。
(二)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供給子系統
根據需求情況,供給子系統以滿足需求、提高服務效益為目標形成供給子系統。根據不同層級及維度劃分為四類。一是按互助網絡性質劃分,有非正式互助和正式互助兩種。非正式互助指依托親友、鄰里及低齡老年人提供基礎照料,具有自發性和情感聯結優勢。正式互助指由社會組織、養老機構等專業主體提供規范化服務,通過政策引導整合資源。非正式互助需嵌入正式系統框架,形成“正式協助 + 自助互助”的協同機制。二是按互助內容劃分,主要有資金互助、服務互助、文化互助。資金互助是指涵蓋政府補貼、社會捐助及家庭贍養金,通過多方籌資緩解經濟壓力的方式;服務互助則通過整合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核心服務,以低齡助高齡、健康助失能為主要形式;文化互助是指通過組織文娛活動與心理支持,提升高齡老年人社會參與感,需依托村集體或社會組織統籌。三是按參與主體劃分,系統主體包括政府、社會組織、農村自組織、養老機構及個人(親友、鄰里)[3」。政府通過政策制定與資源調配主導系統運行,其他主體依據職能分工協作——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農村自組織(如村委會)協調本地資源,個人網絡補充情感支持。四是按服務形式劃分,有社區居家互助、集中互助兩種模式[4]。社區居家互助是指依托幸福院、“時間銀行”等,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集中互助則是通過養老機構或互助院集中照護失能老年人,實現規模化管理。
二、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模式的運行機制
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模式以需求為核心,整合親友、鄰里等非正式資源,由政府主導協調社會組織、村“兩委”等主體構建多級協作網絡系統。服務模式分兩類:社區居家互助服務能夠自理的老年人,集中互助照護失能群體,靈活適配農村差異與健康分層需求,形成多元協同的可持續養老生態。如圖1所示。
該系統運行的關鍵在于整合多方合力,既需政策引導與資源調配,也需非正式照料主體承擔核心服務角色。為此,研究引入AGIL范式,通過“適應—目標達成—整合—維持”四維功能模塊,解析系統動態運行機制,確保服務供給與需求的高效匹配及可持續性。系統的運行需兼顧內部協調與自我修復能力。盡管AGIL范式擅長分析子系統協作,卻難以解釋系統修正機制。為此,本研究結合系統論思想,引入動態反饋機制,如圖2所示,揭示信息流動不僅是AGIL框架內的單向傳遞,更需通過整體系統反饋實現“服務輸出" 需求調整”的閉環控制,從而增強系統應對復雜協作問題的適應性。
圖1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系統

圖2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系統運行過程圖

(一)適應功能:積極適應內外部環境
適應功能是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模式的運行基礎,通過資源整合應對未富先老等挑戰,構建兩類差異化服務模式:社區居家互助依托鄰里支持滿足能夠自理的老年人需求;集中互助針對失能老年人,在欠發達地區以“家庭照護 + 政府購買”補充服務。兩類模式結合政策支持與地方實際,靈活適配農村發展差異,既覆蓋生活照料與醫療護理核心需求,又通過精準服務提升可持續性[5]。
(二)目標達成:滿足需求、低成本、高效益
目標達成功能通過“基層主導、居家為主、資金扶持、服務結合”策略「實現農村互助養老低成本高效運行。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在健康老年人多的地區推行“時間銀行”互助(如上海、南京模式)[7],失能率高的區域通過政府購買集中照護(如河北肥鄉模式)[8]。核心原則包括堅持居家基礎(避免高成本機構)、優化資金效率(動態調整投人)、融合醫療與精神服務(物資供給與文娛支持)。該模式通過基層資源整合與靈活適配,可以有效平衡需求多樣性與未富先老現實矛盾。
(三)整合功能:多主體參與助力系統運行
整合功能通過協調政府、村“兩委”、機構及村民等多元主體,構建“正式與非正式互助結合”的服務網絡。基層政府統籌資源,村“兩委”傳達老年人需求并制定本地化方案,村民通過陪伴、購物等互助參與,提升滿意度。同時,村“兩委”與養老機構合作引入專業資源,優化集中照護與居家服務「」。非正式互助(親友、鄰里)滿足精神需求,正式互助(政府、社會組織)提供資金與專業支持,二者協同實現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核心目標,形成靈活高效的供需匹配機制。
(四)維持模式:可持續的制度化內容
維持模式以自助互助為核心,通過制度化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該模式將參與主體劃分為正式與非正式照料主體,強調以非正式互助為基礎、正式主體為輔助的協作方式。互助思想作為核心價值,包含志愿精神、利他主義和參與共享等理念,通過明確各主體責權定位,形成社會認同和穩定服務體系[10]。
該模式特別強調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通過引人系統論觀點彌補AGIL范式的不足。反饋控制機制是系統有效運行的關鍵,基于CHANKONG等[系統理論構建“形式—內容一主體—制度化”的閉環反饋過程:服務實踐中的問題反饋至目標設定,調整服務內容后影響主體協作,最終促進制度完善。基層政府、村“兩委”與村民的三級反饋渠道保障了信息流動和需求響應,定期的村民會議等機制確保直接受益者的參與度。這一動態調節機制使系統能夠適應內外環境變化,通過持續優化實現服務效能提升和制度創新,為農村互助養老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
三、結語
本研究分析了中國農村高齡老年人互助養老模式的構建與運作,為解決城鄉養老資源失衡問題提供了可行路徑。通過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協同的資源整合機制,以及社區居家與集中互助相結合的服務模式,能夠有效應對農村高齡老年人養老問題的現實挑戰,不僅提升了養老服務的精準性和可持續性,也為政策優化與實踐創新提供了理論支撐。各地需結合自身資源構建特色化服務體系,針對老年群體需求的差異性,精準劃分需求要素以完善服務系統,真正實現互助養老與鄉村全面振興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盧文秀,吳方衛,康姣姣.代際居住空間分離與農村老年人養老需求轉移[J].中國人口科學,2024,38(6): 96-111.
[2]劉妮娜.中國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的類型與運行機制探析[J].人口研究,2019,43(2):100-112.
[3]王志鑫.從“碎片化”到“整體性”:農村養老治理模式的轉型與重塑[J].現代經濟探討,2025(5):91-101.
[4]劉妮娜.欠發達地區農村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的發展[J].人口與經濟,2017(1):54-62.
[5]李智.從系統科學角度看帕森斯控制等級理論[J].系統科學學報,2017,25(4):25-28.
[6]FENG M,WANG S,WU S,et al. Research on Hotspots of Mutual Assistance for the Elderly inChina:Based on CiteSpace Software[C」// proceedings of the 2O22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Educatio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CEKIM) . IEEE,2022: 392-398.
[7]曹海軍,閆曉玲.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項目跨部門協作結果解釋:基于多案例的比較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3(2):33-41.
[8]高辰辰.互助養老模式的經濟社會條件及效果分析:以河北肥鄉為例[J].河北學刊,2015,35(3):223-226.
[9」楊康,李放,沈蘇燕.農村互助養老績效的內涵及其實踐邏輯:基于合作生產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22(4) :118-132.
[10]丁煜,朱火云,周楨妮.農村互助養老的合作生產何以可能:內生需求和外部激勵的必要性[J].中州學刊,2021(6):79-85.
[11] CHANKONG V, HAIMES Y Y.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M].NewYork:CourierDoverPublications,20o8:291-35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a Mutual-support Social Care System for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s
NARENGaowa',JIABin2,BAHATIBIEKE Senbati1 (1.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Xinjiang Vocational amp;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Urumqi 830000,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Policy Science,Ritsumeikan University,Ibaraki-Shi 567-857O,Japan)
Abstract: The aging challnge has long beena focal concer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ecurity.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elderly care in ruralareas,constructinga“government-led,multi-collaborative”mutualaid social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is crucial. By introducing the AGIL paradigm,a dual-track service system of “community-based home mutual aid amp; centralized care mutual aid” can be establishe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system and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colaborative path of “Adaptation-Goal Atainment-Integration-Latency(AGIL)”to achieve low-cost and sustainable service delivery,providing a systematic solution to the“aging before affluence” problem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Elderly People of Advanced Age in Rural Areas;Elderly Care Model; Mutual-aid Elderly Care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