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現在一般用于比喻退讓和回避,但在古代,這個成語是有實際含義的。那\"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具體指的是多遠呢?
先說結論:“三舍”指的是90里。
一舍是多少里?
“舍”,是春秋時期行軍的計量標準,一舍等于30里。當時軍隊每日正常行軍距離為30里,行至30里后需宿營休整,故稱\"一舍”。
但春秋時期的一里和現在的一里距離會稍有不同。
《春秋谷梁傳》記載:“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一里是300步,那每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春秋時期的長度單位是來自周制,而周朝的一步幾尺目前還稍有爭議,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周朝是“一步八尺”,少部分學者認為是“一步六尺”。
那一尺是多長呢?據文獻記載,商朝一尺相當于現在的16.95厘米;到了周朝,一尺的長度增加到23.1厘米。
也就是說,春秋時期的一里大概就是300×8×23.1=554.4 米或者是 300×6×23.1=415.8 來,不過也是在500米上下。
因此,一舍大概是現在的12.5公里到16.5公里之間,與現在的一里(500米)距離相近。
“退避三舍”典故來源
“退避三舍\"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講述了晉國公子重耳流亡楚國時與楚成王的一段對話。
春秋時期,晉獻公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不得不逃離晉國,在外流亡十余年。
最終重耳流亡到了楚國,當時的楚國國君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設宴款待。宴席上,楚成王問重耳:“如果你有一天返回晉國執掌政權,該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說:“美女寶玉絲綢,您楚國已應有盡有;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您楚國的盛產。我還能用什么報答呢?”但楚成王接著說:“話雖然這么說,那你要如何報答我呢?”
重耳思考了一會說:“要是托您的福,我真能重返晉國執掌政權,那如果未來晉國和楚國發生戰爭,我一定會先讓軍隊退避三舍,如果您仍不罷休,我再與楚軍決戰。”
幾年后,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到了晉國,殺掉晉懷公之后正式即位,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五年,晉國與楚國在戰場上相遇。 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 退90里,駐扎在城濮,并最終取得了城濮之戰 的勝利。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為何是“三舍”?
為什么是退避三舍,而不是四舍呢?
春秋戰國時期,打仗是講究軍禮的。有人戲稱,當時的戰爭是“禮儀第一,勝負第二”,有點像體育比賽中“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理念。戰國時期的兵書《司馬法》重點介紹了軍禮相關的內容。
比如說,如果哪個諸侯國想打仗,首先要有一個正當理由,如果貿然出兵,會被認為違背仁義,進而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唾棄與討伐。
而如果開打了,還要先向對手下戰書,討論交戰的時間地點,且送戰書時,不得對來使無禮。如果敵國出現國喪、自然災害等,也不能趁火打劫。
《司馬法·仁本》記載:“不加喪,不因兇,所以愛夫其民也。”
而如果打贏了,去追敵人的時候也有講究:追徒步逃跑的人不能超過一百步,追車馬撤退的敵人不能超過三舍。
《司馬法·仁本》記載:“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
因此,盡管人們常說春秋戰國是“禮崩樂壞”的時代,但“禮\"的精神在這一時期仍有充分體現。
(源自“冷知識科普系列”,從容薦稿,有刪節)
責編:曾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