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網友在使用DeepSeek時發現了一個細節——開啟深度思考模式的DeepSeek,回答問題前總喜歡在開頭“嗯”一下。
對此,DeepSeek提到“主要是為了模擬人類對話中的自然反應,讓回答顯得更親切、更像真實的交流”。
那人類對話中,真的會有很多“嗯\"嗎?
數據似乎印證了這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殷治綱與李愛軍,在《“嗯”“啊\"類話語標記研究》一文中,曾統計口語會話中“嗯”“啊\"類話語標記的出現次數,結果顯示:“嗯”的出現率為 19.91% ,超過其他話語標記詞。
嗯,那問題來了:人類對話時又為什么喜歡用“嗯”呢?
為什么人類對話中喜歡“嗯”一下?
一句話:因為好用,所以愛用。
好用首先體現在用處多。比如“沒話先找 話”,就是“嗯”的常見用途。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者Christenfeld,曾分析過英文中“嗯\"的作用。他指出,對說話者而言,“嗯”是語言中的填充性停頓,可用于拖延思考時間。
也就是說,“嗯”可能代表著“別著急,正在思考中”。倘若快有思考結果了,“嗯\"還有用處。
Christenfeld進一步指出,“嗯\"可以向聽者表明說話者還有更多的話要說,防止對話被誤判為結束。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特種警察學院基礎部教師李咸菊研究表明,“嗯”“啊”“哎”“呃”等話語標記詞,是說話者開啟話語的一個信號,可以引起聽者的注意,使其轉移到馬上要開始的話語交際過程中來。
換句話說,“嗯”可不光是“沒話找話”,更可能是提示“下面請聽我說幾句”。
這樣的用處恰好也體現在DeepSeek上。
在小紅書,一篇關于“DeepSeek為啥總要嗯一下\"的筆記中,有2000多條評論,點贊1.7萬之多。有網友表示:“別管為什么嗯,反正看到這個就安心一服務器終于不繁忙了。”
也就是說,當DeepSeek開始“嗯”,意味著終于有話要說了。
不過,回到開頭,在“嗯”“啊”“哎”“呃”等各類話語標記詞中,人類為什么偏偏用“嗯”相對更多呢?
原因還可能在于,好用的“嗯”,還好在不費勁。
Christenfeld認為,人們熱衷說“嗯”,可能是由于“它說起來比其他任何事情都容易”。伊犁師范大學的蔡紅在《2一3歲幼兒會話中“嗯\"的話語功能》一文中指出,2—3歲段幼兒在口語交談中,已能頻繁使用“嗯”來表達各種意思。
在蔡紅看來,“嗯”被高頻使用,除了功能強大,還因其是舌根鼻音自成音節一—發音相對簡單,開口度小,甚至無須打開口腔,因此使用頻率更高,范圍更廣。
綜上所述,“嗯”好用到人們常說“嗯”,AI從人類對話訓練數據學習,用上“嗯”也自然而然。
更有趣的是,在“DeepSeek為啥總要嗯一下”的相關筆記中,還有網友調侃“可能它是湖北人”。主要原因在于,去年湖北靠“嗯”出圈。
在湖北文旅抖音官方賬號上,以“嗯”為BGM制作的武漢園博園十二花神短視頻,抖音播放量超1000萬次,點贊近17萬。“湖北人高冷,喜歡說嗯”一時成了網絡熱梗。
問題又來了:“嗯”怎么和高冷掛鉤了?在互聯網上,確實也有網友表示“看DeepSeek說‘嗯’,總有一種淡淡的敷衍感”。就連Deep-Seek自身都認為,“嗯”可能沒那么親和。
“嗯”為什么變高冷?
說“嗯”高冷,其實常見于網絡交際環境中。
比如,知乎鹽選文章《網絡聊天時,看到這些信號表示你該閉嘴了》就提到,“嗯、哦、啊”等語氣詞在網絡交際環境中常被視為冷漠、高冷。
從“嗯”自身找問題,“嗯 ≈ 高冷”這種說法,不乏合理性。
一方面,在于“嗯\"給的情緒不夠多。
在開篇殷治綱與李愛軍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漢語普通話自然口語對話語料庫CADCC的部分數據作為實驗語料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從“嗯”“啊”類話語標記的情緒極性來看,以中性情緒為主;從情緒激活度來看,以低激活度為主。
雖然中性情緒、低激活度并不等于高冷,但在網絡交際環境中,若碰上“這邊還在肺腑之言,對面卻給了個輕描淡寫的‘嗯’\"這類情況,說“嗯”的一方未提供對等的情緒,“嗯”自然讓人覺得敷衍、高冷。
另一方面,則可能在于“嗯”里的意思又太多。如前所述,2一3歲嬰幼兒都能用“嗯”表達各種意思,更別提成人。
而在渤海大學文學院研究者袁耀輝等人的研究中,他們認為在網絡空間進行言語交際時離開了自然語境,加上“嗯”自身所具有的多重語義,使得交際另一方很難確信對方所表達的意圖,無法直接斷言對方的積極反饋。
在小紅書,“討厭‘嗯’一個字\"相關話題下,已有5萬多篇筆記,許多網友吐槽“想不出對面到底什么意思,看著真敷衍”。
總而言之,單一個文字“嗯”,由于情緒不太多、意義又太模糊,也就看起來“愛搭不理”,自然讓人覺得高冷。
反之,在現實交際中,因為伴有眼神、動作、語音等非言語手段,“嗯”的表情與表意功能相對更為清晰,也就不全是“愛搭不理”。
當然,許多網友認為“嗯嗯”“嗯哼”“嗯吶\"等“嗯X\"家族,相比“嗯\"沒那么高冷,也不無道理。
殷治綱與李愛軍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情緒激活度越高的話語標記發音越響亮(開口度越大),發音形式越復雜(音素數目越多)。
而“嗯X\"家族整體增加了音素數目,自然讓人感覺情緒激活度變高,沒“嗯”那么冷淡。
不過,袁耀輝等人表示,語言在實際運用中會受說話者談話方式、話題內容等影響,在語境中產生語用義。“嗯\"和“嗯X\"都不能一概而論其含義。
20世紀經典春晚小品《如此包裝》中,趙麗蓉與經理也曾對“嗯哼”發表過不同看法。經理教趙麗蓉用“嗯哼\"打招呼,經理認為“這就是語言包裝”,而趙麗蓉則調侃“這就是不讓好好說話”。
以此類比,“嗯”到底是“愛搭不理”還是“好好說話”,想必不同人也有不同看法。
(源自“宣讀”,方可薦稿,有刪節)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