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著名詩人巴勃魯·聶魯達在《書頌》中也描繪過類似的體驗:‘書/美妙的書/一片微小的森林/一頁又一頁/你的紙張/散發出/木料的清香/清晨/你是谷粒/是海洋。從書頁之間,他嗅出了樹木的清香、谷粒的芬芳、大海的咸腥氣味,讓人為之神往。”
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習用功,數學老師獎勵了我一本課外書。那本新書散發出的甘甜的麥秸味道特別好聞。晚上睡覺的時候,我把它放在枕頭邊,還忍不住將鼻子湊上去嗅三十多年過去了,只要一回憶起那本書,我的鼻尖上立刻就會神奇地浮現出那股美妙的氣味,而書的名字和內容,竟沒有一丁點兒印象了。
無獨有偶,著名詩人巴勃魯·聶魯達在《書頌》中也描繪過類似的體驗:“書/美妙的書/一片微小的森林/一頁又一頁/你的紙張/散發出/木料的清香/清晨/你是谷粒/是海洋。”從書頁之間,他嗅出了樹木的清香、谷粒的芬芳、大海的咸腥氣味,讓人為之神往。
看來,書是有著特殊氣味的。
關于書的氣味,中國專門有一個名詞—“書香”。過去,古人為防止蠹魚食書,常在書中放置一種蕓香草。這種草也被稱為蕓草,能散發出一股清香之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打開之后會散發出清香,故有“書香”之說。蕓香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產于中國西部,嚼之辛辣麻涼,可以入藥,也可以防蟲。翻閱古籍可以發現,與“蕓”字有關的詞也多半與書籍有關。如“蕓編”指書籍,“蕓帳”為書卷,“蕓閣”指藏書之閣,“蕓署”為藏書之室,“蕓香吏”則指校書郎。

書之有香,顯然不僅僅是指紙張、油墨、粘膠以及裝幀中摻入的有形化學成分,更多的乃是沁入書中的文化內蘊。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司文郎》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盲僧只要聞一聞焚過的紙張的香臭之味,即可知紙上文字的好壞高下。這應該是對書香最精妙的詮釋。與之相似的還有一個外國故事。據美國作家湯姆·拉伯在《嗜書癮君子》中記述,有一位當代嗜書癮君子津津樂道其“聞功\"過人。他只要將鼻子伸進書中嗅一嗅,憑氣味便能識別那是哪家出版社的產品。他認為門特出版社的書籍是絕品——氣味最美。
“書香”還有著心理層面的豐富含義。它往往承載著一段生活,一段與書有關的美好記憶。很多作家都描寫過書的“氣味”:美國作家愛默生在寒冷的夜晚讀柏拉圖時,總是將毛毯裹至下巴。從那個時候起,他只要一拿起關于柏拉圖的書,鼻孔間就會浮現羊毛的味道。
19世紀的英國小說家吉辛對書的氣味也是極其敏感:“譬如我那部《吉朋》吧,我已經把那部八冊米蘭版的精裝書,爛讀過三十年一一每逢我翻開書頁時,那股醇厚的氣味,便恢復了當初我得此書為獎品時的狂歡情緒。還有我的《莎士比亞》一—它有一種味道,能把我送回更早的生活史中去…現在那些書的味道,還和以前一樣,每當我拿一冊在手時,它給我的是多么奇特的親昵感受啊!”書的氣味,與他的生活經歷融合在了一起。
法國最具盛名的瑟伊出版社編輯安妮·弗朗索瓦在《閑話讀書》中專辟一章描述書的“氣味”:“童年時代起,看到書本半開半合,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將鼻子湊過去。開學時發下了新課本,我將臉頰貼向冰冷的書頁,頓時感到一陣清涼,那苦苦的杏仁香味也使我激動不已。我的《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與傳說》有著如同桃子皮般毛茸茸的書頁,還泛著一種略顯辛辣的氣味。\"在她的體驗中,“書本的香味卻會不斷得到提煉,逐漸發生變化。書會始終保留著它原有的氣味,而各種新的香味的滲人又使這種味道更為馥郁”。
當閱讀成為一種生命狀態時,書中散發出的氣味,其實就是五彩斑斕的生活的一部分。
安妮·弗朗索瓦還在書中詳細地描繪過她對書的味道的追尋,其實也是對于已經遠逝的生活細節的追尋:“一天,我正在科西嘉島叢林中探險,忽然聞到了某種熟悉的氣味,趕忙皺起鼻尖連連吸氣,這到底是什么味道?薄荷葉?香桃木?刺柏?也許吧,但更像是我那本《一個寒冷的冬季》的氣味。有時,我會沖進廚房,手忙腳亂地打開所有罐頭,想找出究竟是哪種佐料散發著我的《詞語聯想詞典》的味道。肉豆蔻?生姜?它們的氣味更重。鼠尾草?也不是。我重新把鼻子埋進書里,隨后,就像一只尋覓食物的可笑的小狗那樣,我被這種氣味引到了祖母的旅行箱前。這只箱子是我在蒙特耶的閣樓上發現的,里面裝滿了花邊、桌布和羽毛裝飾品。原來是檀香木的味道!干冷刺鼻的香味讓我想起了書、某些書,我曾經圍著它們轉來轉去整整兩天,冥思苦想那該是些什么書。有些書架會散發出地下室的陰濕氣味,讓人聯想起蘑菇、苔蘚和蕨類植物。有的書本夾雜著秋天的味道,另一些則蘊含著夏天的氣息。某些書還能帶來地中海常綠植被或者林下灌木叢的味道,糜爛或者干爽,甜美卻令人不安…”對于書的氣味的捕捉,安妮所憑借的已經不僅僅是嗅覺了,更多的是心靈。對于書之味的感受,在她這里已經超越了氣味本身,而變成了對于美、愛、已逝時光和溫暖往事的重溫,成為一種審美體驗和生命享受。
正是因為嗅覺會喚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讓人回味生命的過往,構成獨特的生命體驗,所以,現在不少書籍設計者在書的制作過程中充分運用這一點來拓展書籍設計的邊界。
香港青年設計家陳曦成曾留學英倫,獲得過YIC青年設計才俊大獎。他在《英倫書藝之旅》中介紹了自己創作的兩本散發獨特氣味的書——《火之書》與《花之書》。
為了記錄自己一段起伏不定的心情,陳曦成創作了《火之書》。他將書口用火燎過,造成書緣不規則的波浪形狀。重重疊疊的咖啡色書頁,加上深淺不一的黑色、啡色和黃色,使得書有了粗糙且富有層次的殘缺之美。燒過的紙張,散發出一種獨特的香味。當時就有參觀的讀者說:“我太喜歡焦灼的香味了。”
他于是自信地寫道:“我想,過了十年之后,如果他們再嗅到這樣的味道,也會勾起十年前對這本《火之書》的回憶。\"《花之書》則是用花香來表達對于倫敦的美好記憶。他首先嘗試用致瑰花瓣造紙,但是效果不理想;后來他選擇象征英國文化的玫瑰花茶,把它放人一本像雕塑般的花書書頁之中,這樣整本書就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花香了。于他而言,打開這本書,倫敦就在一片花香中重現了,夢幻般的青春經歷也氤氳其中。
英國設計家安哥拉·洛侖茲曾制作過一本非常著名的“有味道的書”——《肥皂的故事》,講述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意大利小鎮上一個洗衣姑娘童話般的洗衣故事。這本書外層是一個禮盒,封面寫著《肥皂的故事》,配以維多利亞式的裝飾花紋。盒內裝著一本手工布裝訂封面的精美小冊子。小冊子有六頁,每頁有一個橢圓形的洞,洞是空的,可供讀者自己放入紙頁。當然,還放有六塊正方形的肥皂和一本說明書,教讀者怎么“玩\"這本書。最奇妙的是,每塊肥皂中都夾著一塊印著文字的布,當讀者用完六塊肥皂,把六塊布按順序放人小冊子的洞中,就是一篇完整的《肥皂的故事》。這本書各部分的視覺元素都是參照當年意大利的時尚設計,譬如禮盒的包裝紙就是復制1956年10月出版的女性雜志HandsoftheFairy中的一頁。這本書的獨特之處不僅僅在于它的形式,閱讀方法也充滿趣味。使用肥皂的過程一洗衣、洗手、洗澡,都成為“看書”的過程。讀者不僅可以聞到“書”的味道,而且身上還會沾染上“書”香。肥皂的清香、洗衣的故事,加上水的潤澤,賦予閱讀活動更多層次的感官刺激。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妙的呢?像這樣的閱讀體驗,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源自《書之書》)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