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專題片《文化的力量——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與實踐》播出后引發熱議。網友們有的摘錄“金句”,有的回憶家鄉變遷,有的分享文化打卡,評論大大豐富了追“劇”體驗。筆者從留言板、彈幕區、朋友圈摘錄五句話,聊聊屏幕前的感動和共鳴。
一、“方向對了,時間就是奇跡”
“運河貨船變游船,礦區變景區一—方向對了,時間就是奇跡!”這條廣東網友的留言道出眾人心聲。文化建設需要時間耕耘。專題片用一個個時間釀造的奇跡,展現了浙江沿著習近平同志指引道路邁出的堅定步伐,證明了文化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分量。
烏鎮從普通水鄉蛻變成文化古鎮,得益于20年前習近平同志調研時精準提出的三點要求;引爆全球的《黑神話:悟空》,根基在杭州20年培育的“動漫之都”;“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備受矚目,離不開習近平同志的全程支持…這些案例串聯起浙江文化建設的軌跡。杭州大劇院、之江文化中心、杭鋼舊址變身文創園…網友的感慨,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偉力的體悟。正確方向的價值或許不會立顯,但時間終會將其化為共享的奇跡。
二、“好片子會講故事”
這條縣級融媒體平臺的評論點出了專題片的魅力。它將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與實踐,通過36個故事娓娓道來。
闡釋“文化為民”理念時,專題片講述了“錢江浪花”藝術團的故事。一次遇山體塌方,村民自發搬運道具,甚至有孕婦參與。習近平同志對“用肩膀抬來的演出”作出批示。
鏡頭掃過村民淳樸笑臉,觀眾感受到的是 發自內心的認可。
“畬族歌王\"藍陳啟、越劇《新龍門客?!?、“一老一小”鳴鑼開幕、浙江美術館方案推敲專題片用生動的故事闡釋思想,用真實細節打動人心,兼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這些故事聚焦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期間推進文化建設的思想、戰略、理念、實踐,勾勒思想脈絡,提煉精神坐標,讓人意猶未盡。
三、“文化的力量,看得見摸得著”
這則來自“中國藍新聞”的留言,指出文化力量最終化為身邊可感可知的實在改變。
磐安烏石村的故事就是生動注腳。
當年,了解到村里要拆老村建新房,習近平同志指出:“老村很有特色,要保護好、利用好,拆掉了就是把文化、根也拆掉了?!焙髞砝洗宓靡员4?,成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烏石古村之一,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
文化的力量通過老屋、石墻、古樹,轉化為產業、就業和品質生活。西湖的美麗,不僅在于風景,更在于人文。
20多年來,湖邊文化地標增多,高水平展覽不斷,連一張座椅都充滿人文關懷。

專題片讓我們看到,身邊的“浙”些美好,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邏輯。它有力地證明,文化不是務虛,而是擁有無限力量的“實功”。
四、“文化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網友評論點明了文化深沉持久的一面-對人心的浸潤和塑造。
文化像空氣和水,悄然改變個人氣質、群體面貌、城市溫度,關乎國家民族未來。
永嘉昆曲傳承人林媚媚的故事是寫照。在“戲不成班,后繼無人”的艱難時刻,是文化的力量支撐著堅守。
習近平同志在永嘉調研時,一句“永昆現在還存在什么困難”,問到了老藝術家心坎里,溫暖的問候托舉起瀕危劇種。永昆的重生,不僅挽救劇種,更是守護傳承人心中不滅之火,體現文化對人的塑造,賦予使命與希望。
文化的“潤物無聲”體現在日常。如“禮讓斑馬線”成為浙江金名片,這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明,源于點滴文化浸潤。
再看專題片中的凡人善舉一李學生飛身救人、吳菊萍徒手接女童、彭清林跳橋救人,畫面靜默中直抵人心。浙江大地的動人風景,是在習近平文化思想長期指引下綻放的繁花,它讓美好在人們心中發芽。
五、“文化自信是知道‘我們是誰'的清醒,相信‘我們能做什么'的篤定”
自信源于自覺,導向自強。專題片讓人對文化自信有了更直觀認識。
“我們是誰”的清醒,建立在對自身歷史家底的深刻認知和珍視之上。專題片展現浙江如何“摸清家底”:南湖紅色文化、良渚申遺“長跑”、西湖整體保護、民間非遺搶救等,有力回答了“我們是誰”。清晰的歷史坐標,讓人在世界文化激蕩中不迷失方向,從內心深處生發從容篤定。
“我們能做什么”的篤定,體現在浙江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實踐中。專題片提供了可學可用的方法論,如古村落的“文化 + 旅游”模式,“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理念,都是良好范本。
專題片雖已播完,卻觸動深遠。從藍圖擘畫到殷殷囑托,清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力量的深刻洞察、對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以及深厚的人民情懷。正如一位省外網友所言:“都有點后悔當年沒在浙江奮斗,為浙江點贊!”在新征程上,無處不是奮斗舞臺。蓄積能量,勃發自信,奮發精神,讓我們共同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源自“北京日報客戶端”,有刪節)組稿:方可責編: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