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看起來是不動的,實則是一項兼具身心兩方面的運動,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促進新陳代謝。
日常生活中,某天我身體昏沉,心情郁悶,忽見幾頁文字,靈光一閃,身心頓時直入天際。就像本待在昏暗的屋子里,忽然推開窗戶,夕陽從外面照進來一樣,日光明照,見種種景致。這是心的層面,身體的層面更直接,立馬沖進廁所。如廁結束后,能感覺身體的氣息順暢無比。判斷身體層面的狀態,從氣息感受最直接。譬如人該吃什么?吃完人身體的氣息是順暢的,還是堵塞的?
以前我不理解“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句話,別人都是說“肉不能超過飯量”,這解釋太生硬。有一回我吃得多了,氣不能到達身體四方,撐得難受。不經意間讀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句話,忽然氣脈瞬間沖開,急如廁,身體瞬間就舒服了。吃得多,氣息就不順暢,連呼吸都顯得困難。不只是肉,吃任何東西都一樣,哪怕是喝茶。于是才知道什么叫“不使勝食氣”,七分飽就可以了,再多就要呼吸不暢,氣息不順。
一般人而言,香肉是美食誘惑,但又難消化,故而尤其強調“肉雖多”。肉又往往重“味”,味一重,氣就很容易丟到一邊去,容易麻木亂吃一通。
食妙方”:每當有人吃撐或食欲不佳時,就到圖書館泡半天,出來時已經肚餓難耐,第一時間往飯堂跑。
還有一種讀書,效果更佳,那就是誦讀。平時人讀書多數默讀,也叫閱讀、看書。看書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隨手可讀,不挑剔,但少了一層“感動”,或者說“感通”。感動,是真真切切的內外相“感”,不需要經過重重思考,直接與書中人事物接通。尤其是在讀一些經典文字時,只是看書閱讀,即便再多觀點,似乎也再難看出什么奧妙。而誦讀,通過音聲感通,一遍又一遍,有時候會停不下來,雖然不思考,“知”卻自然顯現。
讀書容易促進消化這件事,不單單是個人體驗。
在冬夜里誦讀經典,還可以讀到手腳發熱,渾身如沐暖陽,起到防御嚴寒的效果,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里的“讀”,應是誦讀,不是一般的看書閱讀。誦讀的時候,身體層面的運動,通過聲音來接通,像歌唱一樣,讀著讀著身體自然開始舞動。
而心的層面,直接跳過頭腦的思考,進入更廣闊直接的“知”,看似不動,實則已翱翔在九天。這項誦讀,在寺廟保存得較好。僧侶們通過誦經,不求甚解,只求氣息暢通,聲聲入耳,乃至入心,日久自然神妙。
我們小時候讀書,也常在清晨帶一本書到田野間,大聲誦讀,那感覺也很神妙
讀大學時,幾個同學之間流傳著一個“消(源自“無之境”,蓉若薦稿)責編:曾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