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到一群少年的激勵,宣布自己要去徒步1000公里。沒想到這個“一意孤行”的主意很受歡迎,有3個人找我報名,要求一起徒步。其中,有兩個是剛剛退休的朋友。”
一群少年到我開的書店分享他們的經歷,也是不走尋常路一一從東湖公園步行過來的。這段路我走過,全程10公里。我猜想,這些年輕的朋友是走路走“上癮”了。
他們也就十四五歲,剛剛完成了從四川崇州徒步到甘肅天水的旅程,全程超過800公里。
我見到了其中一位少年,他是最早到達終點的。我問:“最早?你們最后還在沖刺嗎?”他聽罷,有些不好意思。我能理解他們的“雄心”。實際上,我聽說有幾位少年最后還不滿足,說應該走1000公里。
在他人看來,徒步1000公里和800公里效果相差無幾,但是其中的區別對自己而言,仍然是有意義的。前兩年我和朋友們一起自駕游,先是走西北大環線,然后沿著青藏線開到拉薩。那時我就定下一個目標:每到一個地方,早上起床后都要跑5公里。
西寧、蘭州、張掖、酒泉、敦煌在這些地方我都堅持跑步。有一晚住在平均海拔2800米的冷湖鎮,第二天早晨我仍然起床奔跑。但是,到了沱沱河呢?
這里是海拔4500多米的唐古拉山鎮,并非城市;而且海拔太高,跑步有危險,我本想就此放棄。但是另一個聲音告訴我,即便這樣,仍然值得一試。我慢跑到沱沱河大橋上,雖只跑了1公里多一點,卻有一種滿足感。等我到了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跑步路程增加到4公里。
在流行使用QQ的時代,我的簽名是“讀很多書,走很多路”。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旦淪為套話,便會變得空洞而無意義。但如果你踏實地走完一段漫長的路,腳踏實地,雙腳起泡,收獲的便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真正的思想。
是的,是思想,而不僅是體力的消耗。古人所說的“身體力行”,其實是一種寫實的法門。
這是我最近才體會到的。一位老師來書店分享有關“舞蹈與天真”的話題一—她談舞蹈時,實則也是在談思想。一個人會從身體的受難、重建中獲得全新的生命體驗,甚至連語言都會是陌生而新鮮的。
那群徒步的少年在路上偶爾能看到飛機,有時候也能看到高鐵飛馳,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而他們以“最慢”的速度前行。這種慢,正因其真實、艱難、疼痛、欣喜,反倒成為自己內心中最堅實的依靠—一也許,他們才是“真正的少年”。
今天,很多人在談論“少年氣”。到底什么是少年氣?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還想吃點苦頭”。消費主義時代,“吃苦”也可能被開發成商品,但真正屬于自己的疼痛,還沒有完全商品化。那些殘存的疼痛和夢想,會一起構成新的血肉。
(源自《新周刊》,方可薦稿,有刪節)責編:黃舉鑫(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