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普閱讀對促進青少年生物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圖文并茂的科普讀物能拉近青少年與自然現象的距離,令動植物特征與生態關系更具可視感。通過科普閱讀,青少年不僅能獲得概念層面的認知,也能將所學內容運用于簡單實驗或日常生活,從而加深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規律的感知,并引發更多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科普閱讀;初中生物;知識理解
生物學不僅牽涉細胞與物種構造,還蘊藏著對自然與人文脈絡的探尋,若僅依靠條目式百科資料學習,認知難以縱深推進。科普讀物大多結合文字與圖片營造真實場景,喚起青少年的感官體驗,動植物故事與社會背景彼此映照,展現出生態系統和文化符號的紛繁變化。多元的科普素材將知識碎片整合為更全面的體系,為青少年思維開辟新的延展路徑,助其在跨領域閱讀中收獲更多靈感,再結合課堂觀察或實驗操作,青少年的生物知識學習就能在閱讀素材與真實體驗的聯結下慢慢深入。
科普閱讀推動生物知識學習
1.激發學習熱情
青少年初入生物世界時常常對新奇現象感到好奇,會主動翻看課本中的生物結構圖,卻難免因缺乏更為深入的閱讀素材而逐漸失去探索興趣。科普讀物的繪圖和敘事更具吸引力,青少年能在色彩豐富的插圖中尋找動植物的微妙特征,或通過詼諧的描述體會不同物種的生存方式,繼而開始思考生物的生長環境和行為機理。由此,青少年的學習熱情被激發,也催生出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在科普讀物中,生物學概念不再只是冷冰冰的術語,而是千姿百態的生命圖景。枯燥的術語不利于深層認知的形成,科普讀物為青少年提供了獨特的描述視角,通過故事化呈現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1]。
2.拓展知識邊界
有的青少年只知辨識生物外形,卻對其中復雜的交互關系缺乏體會;還有的在閱讀幾頁課本上的通用知識后就淺嘗輒止,沒有進行更深層的關聯思考。科普讀物則能借由真實鮮活的案例構建更廣闊的知識背景,使各種生物之間的關聯得以呈現。比如,青少年瀏覽顯微鏡下的真菌圖片,會猜想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或聯想到食品制造、藥物研發的過程;在閱讀中遇到問題,青少年會主動檢索更多資料,從局部感性認識逐漸邁向系統思考。不同物種有各自的生存策略,交互情形更是千變萬化,科普讀物通過詳細的文字說明和插圖組合,帶領青少年觀察微觀領域的無限變化、觸碰獨特的科學視角。當好奇被點亮,科普閱讀引發更加深入的自發探索,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拓寬認知范圍。
3.涵養科學思維
青少年閱讀生物資料時容易只聚焦結論,不清楚關鍵過程和要點。科普讀物能夠圖文并茂地呈現對比實驗或數據記錄的全流程,構建出一個逐層展開的思維網絡,青少年在閱讀中得以直觀體悟研究者的推理軌跡。比如,可以在圖文示例里察覺時間變量與環境變化的關系,進而開始探尋差異背后可能存在的多種要素;或在閱讀后對身邊現象產生連鎖聯想,由微小觀察逐步拓展到深度思考,面對陌生問題時會嘗試采用更科學的方法。這種逐步展開的閱讀方式避開了盲目接受結論的弊端,帶領青少年跟研究者一起剖析難題、深入實驗過程,引導他們進行嚴謹的思考及邏輯驗證,形成屬于自己的分析框架,學會探究條件假設及驗證過程的變化詳情,這正是科普閱讀給予青少年的科學認知能力[2]。
科普閱讀強化生物知識應用
1.激揚多元思考方式,拓寬學科應用視域
青少年閱讀科普讀物時,有可能著眼于主要結論,容易忽視關鍵細節,若想更接近知識本質,需要開啟多向思維能力。可借助簡要筆記與圖表,呈現文章或書籍的核心內容;還可對照文字與插圖構建立體知識網,在閱讀進程中完成階段性討論或制作思維導圖等任務,從而獲得更深入的認知發展[3]。例如,當青少年閱讀聚焦魚類繁殖習性的科普文章時,剛開始可能僅停留在魚類和水域環境的表面聯系,深入閱讀后會逐步察覺物種競爭與繁殖策略的復雜情形,再與已有認知做對照,通過群體分享把分散的認知集中構建成更完整的知識體系,引發對生物本能防護與生態循環的思考。同時,引導青少年把閱讀內容繪制為思維圖示,如把水深、溫度、身體結構及行為模式等融入同一框架,反復討論,進行“水溫影響魚類覓食頻率”等各類假設,再通過查資料、做實驗等驗證假設是否成立,從而對魚類生理特性的理解愈發深刻,表達與推理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閱讀并非只停留在初次瀏覽階段,當新的興趣點接二連三地涌現時,青少年會主動查找相關文獻或開展實地探訪,運用數據比對讓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4]。
科普閱讀還能引領青少年把生物學概念從書本延伸到實際生活,例如在閱讀后針對各地水文信息展開對比,思考水質變化對魚苗生長的影響;或者探索魚類數量變化背后的生態機理,經過多方檢索資料、反復論證,形成相對可靠的認識。閱讀與實踐在這一進程中彼此互補,指引青少年不斷打破原有的認知邊界,形成更開放的思維走向。當互動討論跟科普閱讀相互融合,生物知識融入更開闊的視野范疇,青少年可以把收獲梳理成短文、音頻或視頻后通過自媒體平臺分享,激發更多有興趣者共同探究知識應用、不斷延伸研究范圍,讓科普讀物成為解開自然奧秘的有力法寶。
2.緊扣課程實驗要求,豐富學習探究層次
青少年在研習生物特性時往往涉及觀察和實驗等內容,若能結合科普讀物為實驗設計注入更多靈感,假設思路會更為全面開闊。科普讀物中的圖文示例或對研究過程的詳細描述能夠提供思維參照,讓青少年在動手操作實驗前先進行一番推演,對實驗動機以及觀察重點產生更清晰的理解。通過此類閱讀與準備,青少年可以在正式實驗之前形成初步的假設模型,進而在操作過程里更加專注于對關鍵步驟的把握。此外,倘若沒有輔助性材料作為鋪墊,有些青少年會在實驗設計環節不知如何設置控制變量或記錄數據,針對這一問題,科普讀物恰能給出啟示,帶領青少年了解不同研究者的思路,為其發散性推理提供參考點[5]。
例如,科普讀物中的“先天行為和學習行為”相關的閱讀資料詳細記述了昆蟲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反應方式。通過閱讀,青少年得知某些昆蟲具有明顯的趨光特征,而另一些則偏向陰暗環境,從而引發大量假設,包括在普通環境中能否模擬多種光照狀態,或不同種群是否呈現相似活動軌跡等。若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單實驗,青少年可以通過手電筒或遮光紙等生活用品搭建臨時裝置,根據閱讀學習到的內容設置一定的光源強度、放置距離等,分組記錄昆蟲活動時間以及行動方向。對實驗各環節的打磨實則是科普讀物中的概念、觀點與現實操作之間的橋梁。收集實驗數據之后,青少年可將觀測結果與文章中的描述進行對比,辨別差異所在,并推測干擾因素;若出現矛盾之處,也許是由昆蟲種類的差異造成的,也可能與濕度或溫度相關。每一次追問,都幫助青少年更深刻地領會驗證書本知識的重要意義。
這種閱讀與實踐相互作用的循環促進了更全面的知識學習,文本與實驗是掌握生物知識的雙重渠道。科學描述與真實觀察形成對照,能夠引發青少年深入探究出現差異的緣由,進而防止“紙上談兵”等情況出現。同時,閱讀與實踐相結合也催生了青少年的創造性思維,閱讀能夠擴大實驗設計的初始思路范圍,為進一步的對比與反思提供基礎;當原本易被忽略的干擾因素逐漸顯現,青少年可以進一步檢索圖書或線上資料,把新的參考知識融入實驗設計之中,讓研究路徑體現出多樣性與層次性。
繼續以昆蟲知識相關的閱讀與實踐為例,經由反復實操與比對,青少年能切實認識到生物的先天行為與學習行為并非簡單概念,昆蟲對光照的適應轉變、個體在各異環境下的抉擇等,都體現了遺傳基礎與生存策略的雙重關聯。若缺少科普讀物對實驗原理的初步披露,在實驗設計階段,青少年可能思慮不周,難以營造多種光照情境,對記錄的數據也無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當文字與圖像中的信息被移至觀察現場,原本抽象的理論鮮活地反映在日常生活中,閱讀推動了青少年積極參與實踐,實踐又能再度激發新的疑問,從而不斷對閱讀形成反哺,這種雙向賦能為生物知識學習增添更多活力。
3.強化跨域融合視角,擴張青少年思維半徑
生物知識學習不是機械地記憶術語,如果把社會、文化與自然元素融入閱讀學習過程,就能延伸出更開闊的思考邊界。例如,關于兩棲或爬行動物的科普類文章,不僅會呈現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也會介紹它們在文學作品或民間傳說中的角色,青少年在閱讀中能體會到生物與人文的交融。以青蛙為例,它一般被人們當作田間害蟲的天敵,科普類閱讀材料會通過寓言故事、民間風俗等闡述其象征意義,引發青少年追溯傳統文化脈絡,并對生態平衡理念產生思考。通過跨領域閱讀,生物知識與歷史文化彼此交融,青少年既能知曉青蛙對農業生產環境的積極作用,還能關注到其在民間信仰以及文學創作中的多種意義;在探究青蛙數量變動對蟲害管控的效果時,也能聯想到相關文化象征是否會有轉變,由此產生更多思考和探究。閱讀學習過程中,青少年會自發搜索古籍或民俗類資料,以現實案例進行對照,從而領會自然與人類文明的深層關聯。
多種視角的交錯指引青少年在藝術、文化、歷史等領域探尋生物知識學習的驅動力。例如,部分科普讀物會引用繪畫或雕塑作品呈現生物形象在藝術創作中的多樣化詮釋,青少年得以在閱讀中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聯,也在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中發現新的可能。隨著閱讀與思考不斷深入,生物學習不再局限于知識點,而是與廣泛的人文背景交相輝映。青少年在融匯生態學與文化線索的過程中,逐步構建更靈活的認知結構,過程中的每一次跨域探索,都在激發思維潛力,使生物知識向更豐富的價值層面延伸。
總結而言,科普讀物引領青少年在閱讀中與自然產生緊密聯結,從動植物結構中認識生態關聯,透過文字與圖像形成更多元的認知體系。多角度思考與真實觀察之間的反復印證,使學習過程擺脫對靜態知識的依賴,轉而聚焦對生命現象的探究。若持續在閱讀與實踐之間往返,青少年會逐漸積累更強大的辨析能力,也會在日常情境里不斷產生新的思考和觀點。
科普閱讀讓生物學習更為立體,也為后續更深層次的知識理解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齊慶齡 . 運用“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優化初中生物教學 [J]. 中國新通信 ,2025,27(4):227-229.
[2]劉歲歲 . 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J]. 天津教育, 2025(1):68-70.
[3]余蕊萍 , 吳建平 . 初中生物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應用分析—以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為例 [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25(3):131-134.
[4]陳從鳳. 大概念視域下初中生物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J]. 亞太教育 ,2025(2):102-104.
[5]李光琴 .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生物單元作業設計 [J]. 亞太教育 ,2025(2):174-177.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西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