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其發展依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升級的系統性協同。本文針對新質生產力的特點,圍繞科研報告與科技圖書的特點和差異,分析兩者之間轉化的必要性,探討構筑出版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和具體實施方法。
關鍵詞:出版新質生產力;科研報告;數字化科技圖書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人們在新發展階段構筑出版新動能、打造出版發展新引擎提供了重要指引。在數字經濟成為大趨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不斷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以專業內容為基底,探索出版業借助知識服務、科技轉化等構筑出版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
構筑出版新質生產力,首先應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明確其在質的方面的規定性,不能泛化其內涵,把其他領域的創新都裝進新質生產力的“筐”里。
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的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符合先進生產力的質態,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新發展階段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1]。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科技創新是核心要素。基礎研究通過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和科學原理的突破,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基礎理論支撐,是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2]。
構筑出版新質生產力的思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經濟主戰場,應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研究。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的戰略需要。其中,科研報告是科技人員從事科研、設計、工程、試驗等活動的直接成果,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真實體現,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創新和繼承。而科技圖書的內容源自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最直接的體現形式就是科研報告和科研論文,前沿科技最初的呈現形式也是科研報告。因此,科研報告與科技圖書有差異。
1.科研報告和科技圖書的差異分析
科研報告的特點:(1)內容新穎及時。科研報告是最新科研項目的進展情況、階段性成果或最終成果的展示,能夠快速反映最新研究動態和技術突破。(2)針對性強。科研報告通常會針對具體的科研項目、技術問題或決策需求進行闡述和研究。
(3)保密性較高。科研報告涉及國家機密或商業信息,需做好保密工作,限制其傳播范圍和途徑。
科技圖書的特點:(1)尊重讀者認知規律,具備較強的系統性、邏輯性。科技圖書通常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基于讀者認知特點,從基本概念到原理,再到具體的技術和應用,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國家出版基金支持的“高速鐵路工程技術創新叢書”“先進復合材料叢書”,是將以上行業發展現狀和技術應用,以及未來前景等進行系統整理和總結的叢書。(2)知識具備權威性。科技圖書一般由各領域學術造詣深厚且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撰寫,歷經選題策劃、編寫審核和出版流程,內容經過反復推敲和驗證,具備權威性,可信度高,是讀者獲取專業知識的重要來源。(3)讀者廣泛。科技圖書的讀者包括科研人員、高校師生以及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不同層次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從科技圖書中汲取相應的知識。
2.兩者轉化構筑出版新質生產力的必要性
科技圖書助力基礎研究。科研報告是在特定背景下編寫的,包含大量的專業數據或實驗細節,主要目的是向資助機構或同行匯報研究成果,受眾面小,行文結構很難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不利于基礎研究。而科技圖書注重可讀性,面向更廣泛的讀者群體。將最新的科研報告編輯為科技圖書,是推動基礎研究加快轉化應用的關鍵路徑,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科技圖書助力跨學科、集群化研究。對于某些特殊的知識點,可以通過進一步豐富及深化,支撐起科技圖書的廣度和深度。不同學科的交叉應用,在科研報告上難以辨別,而科技圖書對于跨學科的研究,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述,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多學科融合發展。
科技圖書可實現知識積累和沉淀。科技圖書具有系統性和穩定性的特點,能夠將科研報告中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和提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便于長期保存和傳播。與科研報告相比,科技圖書更像是知識的“結晶”,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維度為讀者提供參考,使科研成果不會因時間的推移或人員的變動而被遺忘或丟失。
科技圖書可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科技圖書通俗易懂,能系統全面地呈現科研成果,方便讀者應用,促進科技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例如,“先進復合材料叢書”的出版,為高校師生以及企業研發人員提供了詳細的理論知識,幫助他們盡快應用到生產中,推動產業迭代升級和發展。
構筑出版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1.科研報告轉化為科技圖書的路徑
推動內容優化與創新,構建知識體系化。(1)挖掘優質選題。雖然新媒體競爭“白熱化”,但內容依然是勝出的關鍵。編輯要聚焦前沿科技,關注科技領域的前沿動態和熱點問題,深入挖掘具有創新性、實用性和市場潛力的選題。出版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動態的圖書,滿足讀者對科技知識的需求。(2)實施內容整合與深度開發。對已有的出版資源進行整合并再開發,將分散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度挖掘,編寫出高水準的科技圖書。
加強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與創新。(1)推進科技圖書數字化出版。加大對數字化出版技術的投入,建立數字化出版平臺,實現內容的數字化生產和傳播。由于傳統出版周期長,科技圖書很難實時更新,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紙質科技圖書難以滿足技術更新的速度。將科技圖書轉化為數字版,有助于快速更新科技知識,也方便讀者隨時搜索自己需要的內容。(2)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閱讀體驗。積極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為讀者提供更加豐富、立體的閱讀體驗。對于一些抽象的理論,可以借助動畫的形式展現,幫助讀者理解;對于一些前沿科技的應用,比如高速鐵路磁懸浮技術的應用,先進復合材料在高速列車、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可利用視頻直觀展現,以激發讀者的學習熱情。
2.科研報告轉化為科技圖書的步驟
科研報告轉化為科技圖書是科研成果從研究領域擴大到傳播領域,從對某個學術問題的孤立探究轉變為與讀者共享,意義重大。科研報告轉化的核心在于調整內容和結構,使其更貼近圖書的形式,轉化步驟和要點如下。
讀者定位:書不僅供讀者閱讀,還可收藏和傳世。因此,不能為成書而成書、為出版而出版。從科研報告到科技圖書的語言風格、內容架構、行文方式都要考慮讀者的需求,要避免包含過多未釋義的專業術語,避免出現知識跳躍的現象。
影響力要求:科技圖書的影響范圍不應局限于某學科及當下,要突破學科的限制,惠及其他學科或領域的相關從業者,打破地域、時間、學科的藩籬,將局限于一時、一地、一學科的發現盡量提升到機制、理論的層面,從而吸引相關學科的研究者。現代的學術研究不限于某學科,很多研究是跨領域、跨學科的,比如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鐵路中的應用。
書名:(1)突出主題。科研報告往往細分領域,但缺陷恰恰是過于細化。相比之下,科技圖書的書名傾向以學術大類為基礎。(2)精煉簡潔。科技圖書的書名大多精練,去除了科研報告中的冗余詞語。(3)準確,無歧義。書名應當精準傳遞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圖書面向廣大的讀者市場,不限于個體所在范圍、機構、學科。可以設想一個讀者眾多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下考慮書名的受眾。
大綱:大綱是全書的骨架,體現了作者對主題研究的內容、方向,以及篇章的分布格局,需要反復思考、全面權衡,對于書中的各級標題,都要站在讀者和市場的角度來琢磨。章與章之間的標題,在字數、結構、風格上要相對統一,層級結構前后要基本保持一致,體現出作者和編輯對圖書精心的謀篇布局,從而吸引讀者閱讀和傳播。
規范統一:(1)格式體例。格式體例要統一,比如“1(第1章)/1.1/ 1.1.1/1.1.1.1/(1)/①/a./(a)”,層級要一致,標題要涵蓋下文內容,標題與標題之前要厘清邏輯關系,避免內容交叉、無序,影響閱讀。(2)語言文字。科技圖書的專業性很強,規范化、標準化是其突出特點。書中名詞、術語要規范,要采用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規定的名詞、術語;概念、定律、定理、圖形符號、公式、圖表等也要統一、規范,注意一致性問題。寫作過程中,可能需要參考多種圖書、文章,綜合多篇科研報告,同一個概念有不同的名稱,同一個圖形符號有不同的畫法和表述方式,但作者一定要統一、規范,對同一問題的表述前后一定要統一,表述要簡練準確,尤其是專業名詞一定要精準,且前后保持一致,避免給讀者帶來困擾[3]。
注釋標準:注釋亦稱注文或注解,是對正文語匯、內容、引文或資料出處等所作的解釋、說明或校勘,不屬于正文敘述的文字。在書中如果有非作者加的注釋,要注明是誰加的。按注釋在書中的位置分,有夾注(文中注)、腳注(頁末注)、文后注(章后注和書后注)。用于表示各種注釋序號的標記符號應有所區別。此外,正文引自什么文獻,一定要表述清楚,尤其是數據的來源要注明。
文獻格式:參考文獻的標注體系有順序編碼制和著者—出版年制。參考文獻按照《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15)的相關要求編寫。
綜上,將科研報告轉化為科技圖書,以推動出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其價值不僅體現為傳播已有技術知識,更在于激發未來創新:一本經典教材可能培養出改變行業的領軍者,一套技術叢書或可定義新興產業標準。在數字經濟時代,需重構科技圖書出版體系,使其成為國家搶占新質生產力制高點的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洪銀興 , 任保平 .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4.
[2]竇賢康 . 切實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N/OL]. 求是網.(2025-04-01)[2025-03-06].http://www.
qstheory.cn/20250330/e3188d81e3564b4495b3e7d08b3c139f/c.html.
[3]王玫 . 高質量科技圖書的編撰方法探微 [J].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9(6):108.
作者單位: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