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白落梅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這座城里住著某個人。其實不然,我愛上長沙這座城,是因它有文化、有靈魂。每一處都有它獨到的風景,有耐人尋味的故事。
我的家鄉在遼寧,遼寧是第一縷曙光升起的地方、是國歌創作素材地、是義勇軍的發祥地,更是中國解放戰爭的轉折地,研究歷史文化的同時,我更喜歡在家鄉誦讀毛主席的詩詞,每每誦讀《沁園春·長沙》這首詞時,就在想,當年毛主席是用怎樣的生命書寫文字,為我們留下這樣氣勢恢宏的篇章的,那是怎樣蕩氣回腸的生命交響曲啊。這里有信仰,有精神,深深觸動我的情懷,吸引我來到毛主席的故鄉尋找人生答案。
來長沙學習生活十多日,由毛院組織學員乘著大客車行駛在去往長沙望城的路上,一路欣賞湘江兩岸的風景,一路高歌,一路歡聲笑語,我們很快來到望城茶亭鎮九峰山,見到鎮黨委書記,純樸、憨厚的書記親自為我們做導游,熱情生動地講解瞬間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故事就從這里開始……
第一站走進中共湖南省委舊址,1930年,中共湖南省委機關設置地設在銅官街道銅官街社區老街278號,為磚木結構,南北朝向,屋頂為坡屋頂,建筑面積約80平方米。講解員認真講解,讓我們生命再次受到洗禮,重憶當年與敵人斗爭的場面,跟隨著聲情并茂的講解,我們來到了茶亭。
位于茶亭鎮九峰山的惜字塔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38年)秋天,是當地名士譚太初等地方紳士集資修建的。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也就是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前夕,該塔因遭遇雷擊,失去了塔頂,頂部形成一個凹形的盆地,后來有一群又一群鳥落在了塔頂上歇息,拉出糞便中有一顆種子在塔頂上生根發芽,隨著樸樹漸漸長大,才形成了目前全世界僅有兩處的塔樹共生之奇特景象,為什么塔頂會長出大樹呢?在考證中,我們發現主要是有兩個原因:一是惜字塔的結構與眾不同,惜字塔分內外兩層,中間填充的是三合土,樹根可以穿過塔身直接入地下吸收養分;另外一個原因是這棵樹是樸樹,生命頑強,不怕旱澇,正是這兩個原因,所以塔頂上的樹才長得如此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庇護百姓。
這個石頂是流落民間120余年的塔頂,在2020年建設美麗宜居村莊,推動鄉村建設,打造文化館時,當地有識之士聽聞修建文化館,便將此塔頂主動捐贈展示出來,每層塔檐上都裝飾了一只石鳥,共有30多只,狀如仙鶴,其實不是鶴,而是鷺鷥,鷺鷥其實是一個吉祥物,古時候寓意為一路高中。
惜字塔上裝飾了石鳥,神奇的是塔上的樹也因為鳥兒把種子帶到了塔頂之上,才有了現在的奇跡,關于惜字塔,神奇的事很多,有建塔奇聞、修塔奇聞、護塔奇聞,其中有則奇聞,說是“文革”時期,一位造反派頭子認為惜字塔是“四舊”,要把塔炸掉,他命令手下用炸藥炸塔,在塔下埋炸藥,百姓聽說后,自發組織阻止炸塔,保護石塔,這位造反派沒辦法,只能等晚上炸塔,可他半夜在去炸塔的路上突然頭痛欲裂,結果在送醫院的路上去世了。從此以后,沒人再提炸塔。聽鎮書記講,每年都有幾百萬游人來此觀光,極大地提高了百姓的經濟收入。
這座神奇的塔讓我想起了家鄉的古塔,它也是一座寶塔,護佑百姓,安居樂業,我時常會圍著那座塔散步,不僅可聞花香還可聽鳥語和風吹塔鈴聲。
在靜謐之時,望著惜字塔,我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小鎮,愛它的靜謐怡人和它的文化氣息。清風徐來,柔風如紗、如絲,暖暖劃過指尖,這一絲溫存暖緩地拂過我的臉頰,夾雜著山野的香,攜著一縷溪水的清涼,這古樸的小鎮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愛上了這里,內心便有了一抹悠悠的思念,想起我的家鄉的寶塔,想起我母親,想起那首歌謠——《媽媽的吻》,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遠遠望去,這座小鎮山水相見,仿佛一幅美麗的圖畫,記住這如詩的小鎮,也愿小鎮的山更綠,水更藍,文化更迷人!
特約編輯 驀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