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運用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版本6.3.R1)對知網導出的186篇文章(檢索主題詞為“產出導向法”“大學/高校英語”“課程思政”)進行計量統計,分析產出導向法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的發展情況、熱點、高被引文獻的結論梳理,以期能夠為即將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一線教師和教學研究者們提供借鑒。
202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制定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目標與核心內容,并強調建立科學且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重要性。《綱要》提出,應當將課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到公共基礎課程之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理想與信念,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拓寬知識面,塑造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大學英語在提升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開闊國際視野以及增強綜合素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大學英語不僅是一個語言提升平臺,也是幫助學生成長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才的重要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使語言學習具備了更為豐富的意義。這種跨學科的結合,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上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目前,學界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策略等教育改革實踐方面。“產出導向法”即POA(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是2014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基于中國教育中重輸入輕輸出的現狀,結合教學需求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教育教學理論。目前已有多位研究者結合產出導向法,探討將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式,所以本研究擬采用CiteSpace可視化科學文獻計量分析工具,對2020年至2024年間有關“產出導向法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這個主題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旨在揭示該領域的研究動態、研究熱點、高被引文獻,最后對比高被引文獻的研究結論,總結其相似之處,為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和教學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過程與結論
一、研究對象和問題
本研究以“產出導向法”以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高級檢索,剔除會議論文、書評、訪談錄、編者按以及其他主題關聯度較低的數據,逐條閱讀篩選,最終獲得186篇有效文獻。通過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研究樣本進行分析,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情況、核心領域和研究方向進行討論,以期回答如下研究問題:問題1.2020一2024年間產出導向法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論文發表情況如何?問題2.該領域的主要研究結論有哪些?3.該時段的研究熱點對目前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有何啟示?
二、產出導向法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文獻發表情況
經統計,2020年該領域相關論文共發表13篇,而在2024年有所下降,共見34篇。文秋芳曾經在《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一文中指出,POA堅持全人教育說,秉承“教育要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理念。“全人教育”是產出導向法的重要理論基礎,將產出導向法運用于課程思政建設,在理論上與《綱要》的要求一致,與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和目標契合度較高。
三、研究核心領域
“研究熱點”指的是學者在某一個研究領域里共同關注的問題,對于揭示該領域的整體研究情況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圖1包含112個節點 (N=112 )以及197條連線( E=197 ),說明關鍵詞之間聯系較為緊密,尤其是“課程思政”“大學英語”和“教學設計”之間存在最緊密的關聯。通過其他次要節點,可以看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這一話題向外擴展的過程。例如,在互聯網科技教育領域逐漸融合的過程使教育行業經歷了一系列改革,出現了“線上教學”“混合課堂”等。各級各類學校都在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例如“商務英語”“高職英語”等課程。對“課程思政”的解讀從片面狹隘地“講政治知識”“論品德修養”以及“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轉變為一種科學的教育理念,其重點為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和法治道德,“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和“文化自信”等成為課程思政的全新要義。
圖1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

關鍵詞聚類可以有效提煉研究領域熱點,圖2通過關鍵詞聚類生成時間線視圖,(Layout選擇timeline),可以從左至右清晰展現2020年至2024年的研究關鍵詞,一個顏色代表一個年份,節點的大小與詞頻成正相關,線段越密說明關系越近。如圖所示,線段密集的時段是2020年至2022年。結合中國故事、思辨教育等元素,探索將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英語教學,重心在于“實踐”。2021年的文獻主要關注如何在“混合教學”“線上線下”等教學模式中融入思政內容。過去幾十年產生了足以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的巨大力量,教育行業作為重要的社會領域之一,在新技術的介入下,生成了混合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新的教學模式,為教育改革和創新注入了新的血液。進入2022年,“課程思政”的概念和內涵得到了進一步深入挖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通過一系列舉措,將思政元素和文化課題或熱點問題有機融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融合。
圖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時間圖

四、引用頻次
引用頻次往往可以看作該文獻的前沿性和影響力,也可以作為學術評價標準。利用“共被引文獻”功能,選擇“引用頻次”進行排序,摘選其中高被引文獻前4條,主題包含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和教學實踐。

第1篇運用POA理論框架,從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多元評價三個方面,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融入英語寫作授課過程。第2篇是一篇實證研究,運用準實驗法探討融入方式和效果。第3篇是一篇教學改革案例,將《英美文化概況》的一次直播課的目標與方法、設計與過程、反思與評價呈現出來,并提出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建議:發掘教材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凝練課程體現的思政教育元素、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第4篇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為個案,分析基于POA理論的翻轉課堂(線上 + 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梳理教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家國情懷”課程思政融入點,總結具有可操作性的相關經驗。
課程思政不是教育部門一段時間內對教學提出的要求,而是原本存在的、現在更成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課程思政要求寓德于課,因為“德”不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國之基,尤其在國際形勢復雜、各種思潮交鋒的時期,要用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結構去培養人才,最好的課程思政要求一線教師和研究者們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產出導向法能夠全面地指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從思政元素挖掘到課程設計,再到教學過程和評價,均給出了明確可操作的指導方案。教師需要在理解該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熟悉其教學理念與教學假設,結合所授課程與學情分析,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細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開展驅動、促成、評價這一完整教學流程。完整、翔實、多元的評價環節不僅可以及時給予學生學習反饋,而且可以通過評價掌握學習情況,促進師生、學生交流合作。
作者簡介:
馬丹戎,1984年生,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講師,碩士。本文系2021年陜西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路徑探究》(編號:21JK0161)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