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最近兩年,我與如皋新華書店的故事要追溯到二十年以前。
那年我是如皋市第一中學的學生,青春期的叛逆,讓我對學習非常抵觸,但是對讀書卻始終保持熱愛。
學習和讀書實則兩回事,一個是多少帶些功利性的任務,盡管說出來非常高尚,但是“擅長”學習的人可能許多都是為了爭個優秀良好和第一第二,真正因為“熱愛”而學習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不似讀書,須以熱愛為主。
事實上,讀書是一件能讓人感覺到美好的事情,可以讓人徜徉于靈魂的深海,享受片刻的清靜和自在。讀一本好書,如遇一位故人,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似一場酣暢淋漓的交談。我們都在瑣碎的生活中試圖尋找著救贖,但經常讀書的人就明白,一切的救贖皆可從書中獲得。
所以那年,雖然我學習成績末流,但卻是書店的常客。一到放假的時候,我總會從一中徒步大約兩公里的路程前往如皋大轉盤西北角的新華書店報到。一中的管理歷來非常嚴苛,每個月最多一天半的假期,會布置至少兩天的作業。但即便如此,我都會抽出大約半天的時間泡在書店的一角,享受一段放松愉悅的閱讀時光。
如皋新華書店很大,從下到上一共好幾層,大概是三層,又好像是四層。第一層以雜書為主,分好多類,有歷史、人文、社科、小說等;第二層以教輔資料為主,像《每日一練》《高考沖刺》《高中生優秀作文100篇》等都在這一層。那時候我很少上二層,所以對第三層就幾乎沒什么印象,只知道有,當然也許是這兩年才知道有。
那年的我最喜歡徘徊在書店的一樓,感受著書香的氣息,傾聽著書籍的召喚,等到感應特別強烈的時候,就取下那本與我最有共鳴的書,然后自己貓到書架的一角開始細細地閱讀。書店里的人很多,但都很有默契地安靜。書籍與人之間也是存在某種默契的,你如果不信,哪天也可以試著到書店里去轉一轉,看看在那茫茫的書海中是不是也有那么一本讓你忍不住想要伸手去翻一翻?我尤愛歷史和人文,《左氏春秋》《戰國策》《漢書》《后漢書》等翻得最多。
那年我的生活過得很不富裕,每個月只有三百塊錢的伙食費,但是每到月底,我多少都要留出一些零花錢來。不為別的,只為購書。有時候是二十,有時候是五十,如果再多啃兩頓饅頭,有時候也能攢到一百。以至于我整個高中三年,雖然學習成績一直一般,但是家中的藏書卻是肉眼可見地變厚了。
歲月荏苒,如今那個大轉盤已經消失不見了,其他的很多建筑也已變了模樣,現在還能夠勾起我那年回憶的沿途舊景,僅剩下“范公苑”和“老松林”了,就連那年的如皋市第一中學校區也改建成了如皋市文定高中,讓人不得不唏噓感嘆,真的是滄海桑田。
不過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如皋新華書店依然保持著挺拔的身姿,還是原址原貌,即便周圍已經高樓林立,但是四個草書的大字——“新華書店”,仍然在霓虹閃耀的城市中心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