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神話”與“地圖”相互作用,一種能夠直接促進表征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聯也就建立起來了。神話,不再止于人類早期文化的象征標記,而是成為記錄古老族群繁衍生息的歷史片段,承載著遠古先民與自然世界對話的集體記憶。數字文學地圖為解決滿族族群史料記載有限、史料缺失、史料保管出現代際傳承障礙等問題提供了一種新型有效的途徑,也為人們理解滿族神話提供了一種重新思考的方向。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對自然世界的無感,到屈從,再到征服,神話承載了滿族族群與自然世界對話的集體記憶,同時也記錄了其遠古先民在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歷史片段。這些集體記憶在滿族神話敘事中所涉及的不僅關于命運與天意、死亡與再生、瞬間與永恒等一些內容,更多的則是關于一些社會經濟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意識等諸多自然實踐的活動。
滿族神話的特征
在中國北方滿-通古斯語族中,滿族有著自身完整的神話體系,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滿族的神話多與漁獵生活息息相關,以自然崇拜觀念為基礎,且具有多元特點。
依據神話的演化邏輯,按時序依次可分為:母系社會的神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神話、父系社會的神話、階級社會的神話。
一、依據滿族神靈分類,滿族神話可分為:自然神、動物神、社會神等。
二、依據非生命自然分類,滿族神話可分為:天體神話、自然力神話及自然物神話。
三、依據天體分類,滿族神話可分為:天神神話、太陽神話、星神神話、月亮神話。
四、依據自然力分類,滿族神話可分為:云神神話、風神神話、雷神神話。
五、依據自然物分類,滿族神話可分為:地神神話、石神神話、山神神話、火神神話、水神神話(海神神話、江神神話)。
六、依據神話內容,按時序依次可分為:動植物神話(即圖騰神話)、自然神話、起源神話、薩滿神話、英雄神話。
七、依據圖騰神話的類型,滿族神話可分為:植物圖騰神話、動物圖騰神話、性別圖騰、群落圖騰及個人圖騰等,具體分類不一一贅述。
八、依據圖騰文化類型,滿族神話可分為:群落圖騰、氏族圖騰、胞族圖騰、部落圖騰、民族圖騰、性別圖騰、婚姻圖騰、家庭圖騰和個人圖騰。
九、依據人神與神的關系分類,滿族神話可分為:其一,與神有親緣關系的人神神話:恩切布庫女神神話、臥勒頓女神神話、多龍格格神話、烏布西奔媽媽神話、三音貝子神話、西林安班瑪發神話、戰神超哈占爺神話、布庫里雍順神話;其二,與神無親緣關系的人神神話:鄂多瑪發神話、薩滿過陰追魂神話、達公射日神話、生育神神話、泥燦薩滿神話。
滿族神話的神話譜系、神話觀念體系和神話載體體系等方面的相關研究雖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滿族神話的整體特征遠不止于此,相關的研究仍然在不斷地深入和探索之中。
滿族神話敘事中的地理敘事
一、滿族神話中的地理物象
從對神靈的命名及分類和歸納所梳理出來的文獻材料來看,滿族的原始神話與其他民族神話有著截然不同之處。在敘事的過程中,滿族神話對于氣象氣候、地理物象等自然環境更加關注,因此關于神話中地域氣候、地理物候、自然景觀等方面的描述,也為人類了解滿族遠古先民的原始生存狀態和生活環境提供了一定參考價值。
滿族原始先民多聚居在白山黑水間,以東北地區為源頭,向西越過崇山峻嶺進入廣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以采集、漁獵為生計的滿族先民在其遠古神話中也表現出對自然環境的無條件依賴。四季分明、季候更替、食物種類既定、時而充缺,這些原始先民只能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本能地選擇適合族群繁衍生息的方式。在與自然的對抗之中,變幻莫測的自然災害使之產生了恐懼心理,他們把神話作為與自然世界交流與溝通的主要渠道,而當地的地貌物象、氣候環境便自然而然地成為神話敘事的生成語境。在滿族神話的敘事語境中,出現的神靈有描述日、月、星、宿的天體之神,有虎、熊、狼、鹿之類的動物之神,有柳、榆、寒蔥之類的植物之神,還有喜鵲、烏鴉、燕、鷹之類的鳥神,還有谷壑神、洞窟神、鬼府神、山巔神、河流神、江湖神、山巒神、林莽神、指路神之類的神靈。神話這一人類最古老的文化遺產,對于滿族族群來說儼然已經成為可以記錄族群文化的重要的“史料庫”。
二、滿族神話中的地理事象
為了適應北方極為特殊的氣候環境和地形地貌,滿族先民運用聰明才智,形成了許多適應當地氣候環境的居住習慣,而與之相伴的便是原始先民在神話中描述的一些社會生活或生產的地理事象,從穴居、半穴居、馬架子、地窨子到“樺皮房”“苫草房”,再到三合院、四合院;從動物皮毛制衣御寒、食其內臟充饑,到運用動物骨角制作工具;從原始先人以鳥為狩獵良伴,到白鳥屎成為山林獵人的“路標”,到靠其導引不致迷路;從柳條制弓箭狩獵、編筐簍盛物,到“柳葉煎水可洗瘡”、榆汁、寒蔥消炎止痛、驅時疫等。這些存在于古老神話中的地理事象書寫出了滿族原始先民在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斗爭的過程中是如何積累生活經驗,與自然環境抗爭和共生、共融的。在與滿族史詩《烏布西奔媽媽》同時期的《朝鮮李朝實錄》中記載著明朝時沿海地區“野人以鐵物為貴,故邊將率以鐵物貿買貂鼠皮”,而在《烏布西奔媽媽》中所提及的航海造船、商業貿易:“烏布遜又打通了西路,可直接與烏喇酋長相連,皮革魚貨直入松阿里霍通。中原布帛、珠寶、茅紙、釜器,輸進東海眾部和烏布遜……”的記載也充分證明了滿族神話敘事中所反映的商貿場景是歷史的、真實的。
三、滿族神話中的地理空間
滿族原始神話中關于具體地域、區域或地理空間的記載無疑為滿族神話虛構的敘事添上了人類歷史發展中極為真實的一筆,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神話敘事也可以作為地理信息客觀存在的“記錄”功能。
從地理環境上看,中國滿族先民在古代主要聚居在中國東北中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地區,生活的區域西部為草原,東部和北部環繞山林,山地以內則為丘陵和平原,集山區、平原和草原于一體,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嫩江等多條河澤貫穿其間。比如神話《紅羅女三打契丹》中“紅羅女投水殉情后,在瀑布后水洞里織出了今天鏡泊湖的錦繡河山”是對鏡泊湖的描寫;《北極星》中有“很早以前,寧古塔有個烏蘇里哈拉,部落長是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叫烏蘇里汗”,其中就有現黑龍江牡丹江市的寧古塔的相關記載。滿族原始神話中有諸多關于這些地區的描述,如長白山、穆丹阿林山、輝發城、松花江、琿春、輝發古城、蓮花泡、興安嶺、烏拉古鎮等地比比皆是。
滿族神話歷史考證
石器時代,石與人的關系極其密切,這也是這一時期產生石圖騰神話的主要原因。由于地理環境使然,中國北方母系社會的考古遺址主要集中在烏蘇里江、黑龍江及松花江流域。中國北方滿族原始先民對于圖騰頂禮膜拜,人們用石頭制作漁獵工具、以石生火。1972年,黑龍江省饒河縣小南山遺址中挖掘出來的生產工具多為打制石器,經過相關的考古測定,其遺址距今為約13000年,“尚未越過‘以采取現存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還處在使用‘楛矢石砮’狩獵階段。”滿族說部《天宮大戰》中的奧朵西是牧獸女神和《西林安班瑪發》的采集漁獵的經濟形式已被印證。從滿族神話敘事的“人地關系”傳統中不難發現,神話不僅記錄了人類生活的環境,也部分地再現了當時具體的地貌特征、民俗事象和社會秩序等諸多方面。
滿族文化的數字化保護
目前,國內對于滿族原始神話的傳承和保護基本上是基于作家、作品、圖像、音樂、舞蹈、文化遺址、滿族文化歷史博物館或聲音、影像記錄等傳統方式。在數字化的今天,單純地依靠傳統的文化傳承載體是完全不夠的。此外,除了要考慮傳播媒介的數字化使用,還應考慮如何徹底打破“想象與歷史”“神話與現實”之間的隔閡,在神話與事實、主觀與客觀的內部建構起“族群代際間的回憶”,使后代不必借助過多的個人經驗就能與前代分享共同的回憶,實現文化記憶延續。文學地圖的“文學性”和“地理性”的雙重特性完美契合了滿族神話的“歷史真實”性,除了充當神話敘事中具體地理位置的記錄,還應具有更深層次的敘事和隱喻特征,不僅能夠標識實體景觀相關聯的隱喻性空間,也可以用于關聯滿族族群的文化記憶。
西方文學地圖的創作實踐早已有之。從《伊利亞特》的古希臘系列群島的空間建構到《堂吉訶德》的游俠地圖,再到《冰與火之歌》中維斯特洛大陸的藏寶圖等。1993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地圖展覽會組織者將“文學地圖”定義為對敘事作品相關的地理位置的記錄,或作家想象世界中的向導,其描繪對象既可以是文學傳統,也可以是某個作家或作品。這樣,文學地圖除了用于凸顯某些地區、城市甚至于整個國家的文學遺產,也可以用于表征敘事文本中的地理空間與某個種族、作家、作品相關的現實空間。數字文學地圖因得益于新媒體和移動技術,在數字地圖集和多媒體與超鏈接技術的共同作用下,數字文學地圖的直觀視覺效果可以直接強化出滿族神話的神秘的“歷史真實”。當“神話”與“地圖”相互作用,一種能夠直接促進現實與表征世界之間的關聯也就建立起來了,它可以凸顯出滿族原始神話的歷史真實的一面。為滿族原始神話制作一份數字化的文學地圖,用于滿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研究、智能化保護與開發,將有利于凸顯遠古神話敘事中那些客觀存在的神秘的物象和事象世界,同時也啟發人們重新理解和沉思當今世界的神話。
滿族原始神話是對“歷史真實”的模仿性再現,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它與歷史真實有一定的距離,但這些神話中一些對于滿族文化傳統、民俗習慣等方面的記錄對于解決史料記載有限、史料缺失、史料保管出現代際傳承障礙等問題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滿族原始神話的敘事不單止于對命運與天意、死亡與再生等問題的闡釋,它凝聚成為這一古老族群獨特的原始信仰和文化習俗的集體記憶載體,記錄了那些與滿族文化傳統、民俗習慣相關的客觀存在的發生與發展。因此,神話中的地理敘事對于滿族族群史料的記載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數字文學地圖的研究為人們理解滿族神話提供了一種重新思考的方向,讓當今時代看到了原始神話所蘊含的另一種力量,在現代社會中更具有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
作者簡介:
薛靜,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典籍英譯、文學翻譯、工程翻譯。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數字文學地圖對滿族神話敘事的‘歷史真實’的傳播與保護研究”(合同編號:JJKH20240294SK)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吉林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