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基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文化自信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戰略意義日益凸顯。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迫切需要。文章闡述了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現狀,提出了有效路徑,旨在傳承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青年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又深植文化根脈的時代新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在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沃土,承擔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歷幾千年的發展,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規范,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根源,強化文化認同根基,筑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與文化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滄桑。這些傳統文化憑借多元的表現形態與深厚的精神內核,構筑起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基石。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中,它們持續煥發時代光彩、彰顯蓬勃生命力,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繁榮發展筑牢根基。
一、儒家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春秋晚期,孔子開創儒家學說體系。經過數千年的傳承與積淀,這一思想體系始終在傳統文化領域占據核心地位。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根系,扎根于春秋戰國的沃土,以孔子“仁”的思想為核心,歷經孟子、荀子等先哲的澆灌,長成參天大樹。“仁”是對生命的悲憫與關懷,從孝悌之親的細微處出發,將善意推及天下眾生;“禮”是社會運行的經緯,以秩序為線,織就人倫和諧的美好圖景;“中庸”是處世的智慧天平,在兩極之間尋得動態平衡的永恒支點。這一綿延兩千余年的文化體系,以道德為骨、倫理為脈,既孕育了“天下大同”的理想圖景,也涵養著普通人“日行一善”的處世哲學,成為中華文明厚重的精神基礎。將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有機融入高校,可以引導青年學子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二、道家哲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春秋時期,老子匯聚古代圣賢智慧而形成了道家思想,道家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中華文明土壤,歷經秦漢方術積淀、魏晉宗教化蛻變,最終構建起以“道”為核心、融哲學思辨與生命實踐于一體的文化體系。從《道德經》中“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到道教宮觀里“天人合一”的建筑智慧,從丹鼎派的科學探索精神,到符箓齋醮中的民俗記憶,貫穿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道家思想蘊含的實踐智慧與理論精髓,對厚植文化自信根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意義深遠。
三、法家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法家思想似利刃剖玉,于春秋戰國的亂世中雕琢出以“法”為樞機的治國邏輯。其崇規則、重效能、倡革新的智慧,歷經千年淬煉,至今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其“法、術、勢”構成治國三腳架:“法”是公開頒行的衡量準則,如商鞅徙木立信,讓“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革新強音震蕩朝野;“術”是藏于廟堂的權變智慧,為后世官僚制度注入效能基因;“勢”是因時而變的時代勢能,韓非子“世異則事異”的論斷,至今回響著改革者的勇毅之聲。它沖破“禮不下庶人”的舊規,喊出“刑過不避大臣”的平等強音,與儒家“德治”形成互補,為現代“德治+法治”結合提供思想資源。
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的內在邏輯
在新時代,文化自信已深深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民族精神內核之中。對于高校教育而言,文化自信同樣處于關鍵地位,它不僅是教育的價值導向,更是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根基,為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文化自信是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多次做出重要論述,明確指出其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可以不斷夯實青年學子的文化認同基礎。其中,彰顯的舍生取義擔當、天下為公情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生動詮釋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與價值追求,引導人們克己自律、構建精神家園。文化自信的本質,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與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在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以文化自信為指引,精準錨定教育目標,讓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培育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認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價值觀,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二、文化自信是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承與發展
文化自信是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靈魂,要深刻領會本民族文化的內在精髓,將文化自信的精神內核持續傳承下去,才能在傳承根基上推陳出新,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實現傳統文化從“活態傳承”到“時代新生”的飛躍。這不僅要求深化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思想認同,引導其成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主力軍,更需積極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通過創新傳播路徑、融合現代科技、貼近時代語境等多元舉措,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在傳承中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現狀分析
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正面臨著傳承語境脫節、育人成效弱化的現實挑戰。如何讓當代青年心中生根發芽,應從時代需求與文化傳承的實際出發,展開對高校教育現狀的多維剖析。
一、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缺陷
高校課程體系中,傳統文化課程占比低,且內容多局限于文學、歷史專業,理工科學生接觸較少,實踐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沉浸式體驗。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往往是零散地選取一些經典著作、歷史故事等進行講解,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碎片化的內容難以讓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育方式單一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部分高校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參與度,這種教學方法使課堂氛圍沉悶。同時,由于傳統文化內容較為抽象和深奧,單純的講授式教學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其精髓。另外,教學中缺乏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運用,無法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的學習體驗,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這種單一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匱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未得到足夠重視,導致學生群體對傳統文化認知不足。互聯網時代,西方文化通過短視頻和社交平臺快速滲透,形成“文化快餐”效應,導致年輕人對典籍、非遺等興趣不足,部分傳統文化傳播方式陳舊,難以契合大學生的興趣點。例如,萬圣節、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備受大學生喜愛,而傳統節日卻相對冷落,造成大學生對傳統美德價值觀念的淡化。現實中,經濟利益主義現象呈現,功利主義與拜金主義思潮蔓延,致使傳統美德在育人過程中效果欠佳。
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優化策略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進行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影響因素具有多元性,需從課程內容、教師隊伍、校園文化建設等維度切入,著力夯實其文化自信根基,探索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路徑。
一、轉變教育理念
高校應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將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中,樹立以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明確教育目標,制訂科學合理的教育計劃,從“知識傳遞”到“價值浸潤”。通過教育理念的深層轉變,高校可打破傳統文化教育的“表面化”瓶頸,讓學生在理解文化精神、參與文化創造的過程中,真正筑牢文化自信的認知。
二、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能力
高校應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招聘具有傳統文化專業背景和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師資隊伍需充實。另一方面,現有教師的培訓和進修需加強,可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教學研修等活動,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此外,鼓勵非遺傳承人、文化學者進校園授課,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和教學方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發展。
三、營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培養氛圍
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長期浸潤與多維聯動,政府應加大文化保護資金投入,設立傳統文化傳承專項基金,完善非遺傳承人認定與扶持,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參與文化公益項目,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共建”模式。通過在校園景觀、文化設施中巧妙植入傳統文化元素,于思政課程體系里增設傳統文化專題模塊,或開發專門的傳統文化獨立課程。習近平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學校應將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系統納入整體發展規劃,通過制定配套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等方式,積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從而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四、注重修身教子,讓家庭教育作用充分發揮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個人教育的初始陣地,倡導“家風家訓”教育,鼓勵家庭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如讀經典、節日習俗實踐),結合《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經典,引導孩子珍惜資源感恩他人,主動學習傳統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養,為孩子樹立求知榜樣,將傳統文化轉化為生活智慧與情感認同,方能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筑牢文化根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標。
在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優化策略,能夠有效提升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推動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創新與發展,須鼓勵其貫徹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研讀理論知識并投身社會實踐,在感知感悟中夯實文化主體意識根基。高校應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和實踐,為培養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民族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
匡鈺,1997年生,女,漢族,江西泰和人,助教,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系2024年豫章師范學院校級思政專項《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析》(課題編號:YZSZ-24-09)研究成果。作者單位:豫章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