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是思想政治課的鮮亮底色,思想政治課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通過對紅色文化素材進行挖掘、整理篩選,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融入高中思政課中,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勢,將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最大化,做好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延伸,最終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使紅色文化資源發揚光大并加以傳承。
課前層面:扎實做好教學準備
一、挖掘紅色文化,充實教學內容
教學資源和教學素材是支撐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資源,選取優質且契合教學內容的素材,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教學支持。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容比較豐富,需要優質且恰當的資源支撐該本書內容的講授。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課程改革的進行,教材中所展示的相關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滿足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就要求高中思政課教師要充分挖掘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融入教學過程。通過對教材的了解,可以發現高中思政課教材中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比較豐富,這需要教師去深入了解和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查閱相關書籍文獻獲取相關素材,觀看紅色影視節目并進行深入思考,拓展紅色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學校也應積極為教師提供優質的學習平臺和良好的培訓工作,使得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快速提取,將其運用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拓展和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二、整合紅色資源,優化備課環節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有目的和有計劃,為保證教學順利進行,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教師的備課主要包括備課標、備教材、備學情等幾個關鍵的環節。
第一,研讀課標。新課標對課程性質、目標、內容等做了詳細的規定,高中思政教材的各個模塊和框題進行了內容分析和必要的教學提示。新課標中所展示的內容是教師備課的重要依據。教師在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教學之前,首先需要對新課標進行深入的研讀,立足新課標對本框題的相關要求,將核心素養落實到位。
第二,立足教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材料,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雙方在知識傳遞和接受歷程中的主要信息載體,是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具體化。高中思政課教師在運用紅色文化之前要閱讀教材,研讀其編排的意圖,把握整體的邏輯結構和內在的理路,掌握每一個知識點之間的前后關系,找準紅色文化資源與該節教學內容契合點,嵌入恰當的位置。
第三,貼近學情。開展學情分析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教師精準分析學情,才能實現“以學定教”的重要轉型,教學也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課前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對學情進行調查和了解,根據相應的反饋信息,進行學情的分析,定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思想狀況以及個性差異,根據基本情況和特征,挖掘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能引起學生情感認同的紅色文化。
三、運用紅色資源,選擇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將教師的教學設計轉移到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重要工具。依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采取良好的教學方式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關鍵。
一方面,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內容比較傾向于理論性,與紅色文化資源有著較高的融合性,可從時間角度出發通過融入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紅色文化,以時間為序,以文化為資源,講好中國故事,使學生能夠通過紅色文化的熏陶進一步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有著豐富典型人物或者典型的故事,采取案例教學法,使得要講授的內容更加的形象生動,對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起輔助性的作用,還能使學生將紅色文化精神銘記于心。
課中層面: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課堂導入是首要環節,設計一個高效有趣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課堂導入對新課的教學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高中思政課的重要課程資源,學生能夠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一定的了解,將其作為新課導入的素材,能夠幫助教師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例,在導入環節播放開國大典視頻,通過視頻我們能看到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意味著我們中國人民徹底站了起來,并成為國家的主人。遙想近代史上的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便飽受列強的侵略和踐踏,長期處于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再看今朝,是什么讓近代史上飽受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呢?通過觀看影視片段,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之下,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理性思考。
二、新課講授,豐富學生知識技能
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真實性、情境性等特征,高中思政課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的優勢特點創設符合課程內容的議題情境。議題式教學是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傳統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造和創新,是一種直面真實問題解決的建構式學習方式,也是學習者中心的回歸。如:以紅色故事作為背景材料,通過文字、圖片的形式表現出來,用故事材料引領學生體會課程內容,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闡述的知識內容與紅色文化資源高度契合,恰當地依托紅色文化有助于提升高中思政課堂教學實效。
以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例,本框從時間角度看,是從鴉片戰爭前后近代的悲愴進程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個歷程,在本框中涉及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單靠教師講述比較枯燥,學生很難產生深入的情感共鳴,通過運用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人物、故事等素材,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創設良好的情境和議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化政治認同。《覺醒年代》這部劇展現了1915年到1921年間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這段歷史,本框內容與該影視作品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以《覺醒年代》為主線進行設計,設置議題貫穿整個框題的教學。
三、課堂總結,升華學生情感認同
一節完整的高中思政課教學過程,要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導入和具備邏輯性的新課講授,還應具備良好的課堂總結。總結提升環節一方面能夠幫助師生對本節課所學習和收獲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梳理和總結,使得知識之間邏輯清晰可視化,厘清所學內容的邏輯。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和傳遞出的畫面,具備課堂總結環節所需要的在情感和價值認同上升華的作用,采取演講、朗誦、視頻等作為輔助用于課堂結尾之處,升華整節課的主題,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以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例,教學活動結尾之處,以該歷史時期無數革命志士不斷奮斗、勇于擔當的革命故事,通過對故事的生動陳述,激發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引領新時代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勇于追求真理,積極投身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設征程中。
課后層面:完善教學拓展延伸
一、完善師資隊伍,提升教師素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整體素質的高低關系人才的培養質量,具備過硬本領的教師隊伍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和前提。“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養,善于挖掘,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紅色文化”意識,不斷提升教師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的質量和效果。
從教師自身角度來看,提升資源開發的意識,增強對課標、教材、學生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充實教學資源,以此來應對教學過程中的挑戰;提升對紅色文化的鑒賞和區分的能力,能夠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中提取出契合教學內容的材料、圖片、視頻等,最終引起學生共鳴。從學校層面來看,建設紅色文化學習平臺,開展專題研討會,通過交流和研討能夠幫助教師開拓思維;定期為教師提供實踐機會,可以結合本地特色的紅色文化場所帶領教師走出去,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最后,高度重視教師培訓工作,學校應邀請紅色文化相關專家為教師提供培訓,提升教師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素養。
二、運用本地資源,開展實踐體驗
思政課堂要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使他們將理想變為腳踏實地的行動。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對高中思政課的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需要加強對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教學,通過實踐提升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深化。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高中生的重要課外實踐資源,帶領學生走出去,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了解文化、內化精神,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高中思政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當地的紅色文化遺址、紀念展館、英雄人物故居等進行真實的考察參觀,參觀后可以在學校內設置關于此次實踐活動的觀后感演講比賽,讓學生將感受寫出來、表達出來,通過校內校外、實踐和文字相結合,這將有利于學生學好知識,傳承好文化。同時,在校園內建立一個良好的紅色文化環境。校園紅色文化的構建與氛圍對學生的價值觀、思想素質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實體建設上,學校可以通過校園中的展板墻、標語等形式,還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紅色演講比賽、邀請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相關人物專家在學校開展專題講座。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學生離開了社會生活的參與,學校也就沒有了道德的目標、目的。因此,高中思政課要順應課程標準,促進課程內容生動化,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牢記知識理論、增強學科素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優化教學評價,拓展評價方式
擴展紅色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政課中的教學效果,應有與之相應的評價與反思,這就需要教師群體之間系統合作,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完善評價與反饋機制,規范教學方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強化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教師之間可以相互觀摩、互相學習,通過觀摩和組織交流研討,吸收彼此之間的教學經驗。教師應探索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從知識目標轉入素養導向的評價。比如,運用紅色人物作為課程內容的素材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內容的掌握,更要注重運用該人物所傳遞出的精神品質、價值觀念等使學生是否得到了內化。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以及社會對學生發展的需求,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愈發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需要更新評價方式來觀測學生多方面的素養和能力。當前教學評價的方式有許多,如表現性評價作為一種良好的評價方式,是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結果做出判斷,通過運用表現性評價來全面反映學生情況,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及時調整紅色文化在課堂中的運用情況。
總之,紅色文化資源是充實高中思政課教學工作的良好素材,是滋養其良好發展的養分,思政課教師要深入認識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積極拓展研究紅色文化資源與高中思政課的契合點,將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財富轉化為完善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資源。因此,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積累經驗和方法,不斷完善紅色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政課中的研究與運用。
作者簡介:
陳偉華,1999年生,女,河北承德人,202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作者單位: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