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紹興市全力融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大場景,聚力打造“學校后”終身教育體系,通過依托開放大學(學院)、社區學校、鎮街成校和村社教學點,多方合力推進夜校建設。夜校以面向人人開展學歷提升和技能培訓,力爭為破解工學矛盾的難題助力。全體市民借此可實現“想學盡學”“應學盡學”的愿望,不僅實現富“腦袋”,而且完成富“口袋”的目標。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初步建成“1+6+103+N”夜校教育矩陣,即以紹興開放大學為龍頭,6個市縣級社區學校、103個鄉鎮級學校為主力,N個村社教學點為觸角,夜校覆蓋了紹興市所有鄉鎮街道的角角落落。2024年共招收學員10萬余人次。課程體系涵蓋“傳統技藝+現代技能+生活美學”三大方向,開設內容包含紹興黃酒釀造、越劇表演、跨境電商運營、中式烹飪、老年智能手機培訓等特色多樣課程。
構建保障體系,夯實辦學基礎
組織保障。首先,由市制定專項政策辦法,明確夜校在終身教育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界定夜校的辦學性質、服務對象和發展目標,為夜校提供發展依據和政策支持。其次,各區(縣、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統籌協調,建立“教體局牽頭、相關部門及鎮街協同、社區學校落地”的工作推進機制。最后,由各成人學校成立夜校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夜校各項工作落實落地,切實推進夜校工作不斷走深走實。
機制保障。一是關于招生與入學。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招生模式。線上通過公眾號、微信群、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招生信息,詳細介紹課程設置、授課教師、上課時間等內容,并提供在線報名通道。二是關于教學安排與日常管理。根據學員需求和市場調研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每一期根據需要針對特定主題或技能確立培訓內容,滿足學員的應急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嚴格執行考勤制度,教師通過課堂點名、線上打卡等方式記錄學員出勤情況,定期開展教學質量評估,通過學員問卷調查、課堂觀察、教師互評等多種方式,收集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表現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
資金保障。夜校的開辦資金鼓勵三三制模式。財政保障是基礎,縣、鎮街兩級財政是關鍵,學員收費是重要補充。其中,縣級財政將夜校重點項目予以保障,鎮街財政對本區域成人學校辦學經費予以基本保障。在制定收費標準時,遵循合理性與普惠性原則。對于職業技能類課程,根據課程的專業性、培訓時長、設備使用成本等因素,結合市場同類培訓價格,制定差異化收費標準;對于基礎的辦公軟件應用課程,收費則相對較低。對于文化素養提升類課程,如書法、繪畫、文學鑒賞等,則采取更低的收費標準。另外,對特定群體(如老年人、低收入者)實行減免政策,以體現教育公益性。同時,企業還通過與夜校開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精準施策,突破關鍵瓶頸
創新“三大樣態”,讓職工“下了班,去上課”。一是“流動夜校”送課上門。為緩解市民的工學矛盾,實行靈活的學習方式。夜校以社區學院為龍頭,鎮街成人技校為主體,聯動遍布村社的共富教學點,探索“流動夜校”送教入村,彰顯“多樣供給、特色辦學”的特點,堅持辦好“家門口”的夜校,用零距離打通共富通道,為廣大市民創造“處處學、時時學、人人學”的泛在學習場景,充分滿足市民品質生活提升的學習需求。二是“點餐課程”按需下單。緊扣參學者年齡特點和就業需求,開設多樣化培訓課程,著力打造紅色根脈、技術技能、助弱扶特、創新創業、家風家教、生命健康、智能生活等十余大門類百余門共享課程,給夜校學習者帶來方便快捷的學習支持。如柯橋區實行“群眾點單—學校制單—政府買單”三單制服務模式。結合柯橋地方產業,開設紡織染色技術、漓渚花木種植、香榧電商營銷等菜單式富民培訓課程,推行輕紡城經營戶、楊梅種植農創客為對象的48項素質提升專項工程。今年以來,累計開展培訓活動600場次,受益群眾達4萬人次。三是“雙師領學”傳技帶富。堅持內育外引,推進“講師+專家”雙導師制建設,整合教育部門師資,吸納企業技術骨干人員,加強對興村名師、鄉土人才及各類產業國家級、省級大師的引進,創建充裕的共富培訓師庫。如嵊州市建立夜校“百人講師庫”,并搭建專家交流平臺,加強“雙師”隊伍,邀請中國茶葉學會會員、浙江省技術能手等專家,培訓青年超萬人次。
制定“需求清單”,讓學員“愿意學、學得好”。一是詳列供給清單,形成“資源圖譜”。加強與職能部門對接,爭取更多院校支持。系統梳理本地高校學歷繼續教育專業和非學歷教育培訓項目,結合本地產業結構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提升等實際,按專業、高校等信息梳理編制供給清單。二是摸排需求清單,建立“需求臺賬”。在廣覆蓋宣傳的基礎上,對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群體進行重點排摸,同時通過企業用工基礎信息采集、公安外來人口數據采集等途徑,線上線下采集提升需求,確保需求采集的廣泛性和真實性。位于柯橋區南部山區的稽東鎮是全國最大香榧產區,該鎮成校立足當地產業特色,組織農技專家、駐村指導員逐家逐戶走訪香榧農戶,針對采摘危險系數高、線上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開發“山娃子香榧”系列課程,通過學習幫助農民提高香榧種植、采摘、加工、銷售4個環節的技術水平,為當地榧農增收。據統計,受益榧農達到460戶以上,戶均增收超過5000元。三是梳理獎補清單,推出“政策條目”。進一步完善職教獎補激勵政策,對政策落實過程中獎補項目、獎補流程不夠全面完善等問題進行梳理,適當調整激勵政策,進一步完善獎補機制,提高各類教育機構組織培訓的積極性。柯橋區開展社區教育標準化村居(社區)教學點建設,制訂包括5大方面13條細則的評價條例,實現每一個“共富夜校”有場地、有師資、有經費、有課程、有成果的“五有”建設目標,每年評選出若干個以上社區教育示范化、標準化教學點、確保“共富夜校”組織體系完善、經費保障充裕、推進實施有力。
深化“多方融合”,讓群眾“提技能,促共富”。一是產教融合,促進技能提升。職業培訓作為技術創新和技能人才的重要交匯點和提升器,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重要環節。在深入推進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培訓中,這種夜校充分借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加大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力度,在教學中注重工學結合、理實一體,通過培訓助力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為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輸送技術技能支撐和勞動力支撐。二是文旅融合,豐富文化生活。紹興素有“山清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盛譽,又有酒鄉、橋鄉和書法之鄉、戲曲之鄉等的美稱,獲得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因紹興文化產業附加值高、創新性與融合性強,旅游產業的消費體驗性、產業帶動力強,夜校在課程設置中就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開展戲曲表演、茶藝、扯白糖、新居民學紹興話等培訓,讓傳統手(技)藝煥發出新的光彩。三是農商融合,帶動鄉村經濟。錨定鄉村振興新形勢,夜校開展直播帶貨、月嫂、拼布藝術、楊梅種植、香榧種植等培訓,最大限度滿足需要就業再就業的新型農民、面臨“數字鴻溝”的中老年人、以出租車司機和快遞小哥為代表的新業態類人員、社會矯正人員及廣大市民等不同群體的學習需求,也為鄉鎮(社區)繁榮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智慧和技術的活力。同時,利用社區陣地優勢,夜校定期舉辦夜校學員與企業見面會,促進青年就業,并挖掘、宣傳因“夜校”而“先行共富”的故事,那些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和排頭兵的優秀學員,帶動了廣大市民積極參加“夜校”培訓,讓更多的市民攜手跨上共富之路。
以點帶面,共享成功經驗
柯橋區“共富夜校”。柯橋區通過課程供給多元化、教育服務專業化和學習項目品牌化,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上“共富好學校”。全區通過制定社區教育進文化禮堂三年行動計劃,組織百名教師進村入戶摸排市民培訓需求,推出多個夜校服務項目清單,供市民自主選擇。今年以來,已開設各類培訓千余場次,受益市民約5萬人次。柯橋區特有的市民點單、成校制單、政府買單模式,把課程送到群眾“家門口”。如今在柯橋,像這樣的服務模式已成為常態,各鎮街根據當地群眾需求因地制宜,涌現出一批豐富多樣的“共富夜校”品牌課程。
上虞區“青春夜校”。“青春夜校”在課程設計上,充分考慮到青年人的個性化需求和興趣導向,精心構建了藝術入門、生活美學、文體結合及職業技能4大核心領域課程體系。每一領域既有基礎知識的普及,也有專業技能的提升,讓學員們在掌握傳統技能的同時,領略藝術的無限魅力。自2024年正式開課以來,“青春夜校”已成功推出春季、秋季兩季課程,26門特色課程,包括茶藝、美妝、器樂、滑雪、烘焙、視頻剪輯等,累計開設100個班級,吸引了約千人次青年學子的積極參與。
嵊州市“剡溪夜校”。嵊州市社區學院“剡溪夜校”作為嵊州市重要的終身學習平臺,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嵊州市社區學院“剡溪夜校”在課程設置上圍繞青年運動健康、技能提升、才藝培養等主題,精心開設了瑜伽、攝影、烘焙、國畫花鳥、母嬰護理培訓等多樣化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滿足了學員在專業技能上的需求,還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同時,夜校還根據學員的反饋和市場需求,不斷優化課程設置,確保課程內容與時俱進。
痛點分析,破解阻力因素
課程資源有待進一步豐富。雖然夜校已經開設了多種類型的課程,但隨著學員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現有的課程資源仍不能完全滿足所有學員的需求。主要表現是傳統職業類課程和生活類課程底蘊比較豐厚,但新興領域和熱門專業的課程設置相對較少,如人工智能AI、大數據分析與當地產業結合的融合類課程開發不足,這反映出來的深層次的矛盾是高層次教師和資金的不足。
師資隊伍結構需優化。夜校師資隊伍存在年齡斷層和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一方面,部分教師年齡偏大,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對新技術、新潮流接受較慢,難以設計出符合年輕學員興趣的課程。另一方面,兼職教師占比較高,多來自高校學生或社會機構,他們流動性大,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學分銀行的應用范圍有限。目前浙江的學分銀行雖然已經建立了學分認定、積累和轉換機制,但學分銀行在夜校領域尚未形成完善體系。比如,夜校學分銀行對夜校的學分認定標準缺乏統一規范,各地標準不一,認可程度也偏低。此外,技術支撐和服務能力也有所欠缺,存在數據存儲不穩定、學分查詢與轉換操作復雜等問題,難以滿足夜校學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靈活的學習方式。
資金足額保障尚有一定差距。夜校運營資金不足制約其發展。政府財政撥款是夜校主要的資金來源,但撥款數額與夜校迅速發展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無法快速達成硬件設施更新、優秀師資大量引進等要求。同時,社會捐贈和企業贊助等其他資金渠道也有待暢通。例如,某夜校因資金不充分,無法購置適應現在AI教學的有關設備,相關課程只能使用老舊電腦,影響學員學習體驗。資金不足有時候還導致夜校難以開展高效的宣傳推廣活動,知名度和影響力受限,這些都在阻礙夜校的盡快發展和壯大。
紹興市各地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已經形成一套適合本地發展的行之有效的受群眾歡迎的“夜校”發展模式。雖然“夜校”的發展還有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是依然顯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期待在各級單位和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能盡快創建出“共富”理念下的紹興“夜校”典型經驗。
作者簡介:
王磊,1980年生,男,漢族,浙江紹興人,助理研究員,本科,研究方向:成人教育。作者單位:紹興市成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