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廣西紅色影像的傳播面臨一些挑戰。通過對現有廣西紅色影像的分析發現,目前存在內容創新困難、敘事方式局限以及新媒體環境的沖擊問題。為了提升廣西紅色影像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效果,要加強地方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有機結合、受眾的精準化傳播、拓寬傳播渠道和傳播范圍以及加強政府支持與資金投入,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提升紅色影像的覆蓋度和傳播深度。
廣西紅色影像的歷史背景
喬治·薩杜爾(George Sadoul)對影視作品中的“紅色”是這樣定義的,“紅色意識形態的紅色,它更多地指向于在兩種、多種體制制度、思想觀念并存時,能夠代表歷史發展規律、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那一方”。紅色的象征意義延伸出了紅色藝術,如紅色文學、紅色繪畫等,紅色影像就是紅色藝術的分支。紅色影像主要是指以革命歷史為主要題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視作品。這類影像蘊含了革命精神和英雄主義的思想內涵,是國家主流價值觀的藝術表達。廣西紅色影像是指以廣西地區為背景或主題,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革命活動影像作品,體現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并通過影像的形式傳承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廣西是一個紅色資源大省,許多地方在中國革命過程中成為革命根據地。例如,廣西的百色起義紀念館、左江革命根據地、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湘江戰役舊址、紅軍長征遺址等地,見證了無數革命先烈的奮斗。廣西也是許多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故鄉。例如,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是廣西桂林人,革命先烈鄧穎超、黃興等也與廣西有著深厚的聯系。廣西的紅色影像大多通過展現人民群眾和抗日英雄的形象,傳遞革命理念,創作了大量具有時代象征意義的紅色影視作品,如《虎膽英雄》《百色起義》《紅色傳奇》《又是一年三月三》《大山的女兒》和《秀美人生》等。
廣西紅色影像不僅為革命歷史提供了形象化的表達,也為影視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經驗和理論資源。這些作品在繼承和發揚紅色傳統的同時,也為廣西影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對廣西乃至全國的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廣西紅色影像的傳播困境
一、內容創新困難
第一,單一的角色設定。廣西紅色影像的敘事方式多依賴于傳統的“英雄敘事”的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創作和傳播上的局限性。在一些廣西紅色影像作品中,人物角色設定往往以“革命英雄”作為主要身份,敘事集中在這些人物的英勇事跡上。比如電視劇《紅七軍》,該片主要聚焦于鄧斌、李明瑞的革命故事,卻未能充分展現其在親情、友情等層面的豐富性,導致角色形象顯得單一且扁平。這種單一的角色設定忽視了更多歷史細節和社會背景,導致無法呈現更加復雜和多元化的歷史面貌以及個性特征。從而降低了影像的觀賞性,限制了作品的深度和廣度。
第二,現實主義創作的束縛。廣西紅色影像常常受到現實主義創作理念的影響,強調歷史的真實性和英雄人物的崇高性。現實主義創作的核心特征是追求歷史的真實性和社會的反映。在紅色影像創作中,廣西的歷史背景和革命精神被高度強調,很多作品通過再現重大歷史事件或英雄人物的事跡來傳遞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這種創作模式有助于傳承歷史,弘揚英雄主義精神。然而,過于強調歷史事實的準確再現,往往導致作品在情感表現上的單一化和刻板化。人物形象常常被描繪成具有高度理想化和英雄化的典型,而缺乏真實的情感波動、內心掙扎和人性的復雜性。因此,紅色影像作品在情感表達上缺乏一定的深度。
二、敘事方式的局限性
一是敘事結構固化。廣西紅色影像大多都采用線性敘事的方式,這種較為單一的敘事結構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在紅色影像作品中,這種結構往往表現為圍繞某一關鍵歷史事件,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展開,敘事的脈絡相對單一。雖然線性敘事有便于理解的優點,但缺陷也十分明顯。線性敘事通常遵循著固定的時間軸,側重于事件的順序性和因果性。這使得歷史事件在敘事中呈現出較為簡化的形態,容易忽視歷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廣西的紅色影像作品常常將焦點集中在某一個關鍵人物或事件上,比如《決戰桂林》《抗戰桂林》都采用了線性敘事結構,聚焦在桂林保衛戰這一歷史事件。因此,影片難以全面呈現戰爭給普通民眾帶來的深刻影響,這也導致了作品在情感深度和歷史視角上的局限性。
二是敘事視角單一。廣西的紅色影像多從“主旋律”角度出發,強調革命歷史中的正面人物和事件,弱化了其他復雜歷史現象的呈現。比如電視劇《決戰桂林》,主要從革命人物黎明江的視角講述了桂林保衛戰的歷史故事,敘事視角較為單一。現代紅色影像作品往往趨向于多元化的敘事方式,強調多個視角和多重聲音的融合。比如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金剛川》,采用了三個視角講述了抗美援朝的故事。然而,廣西的紅色影像作品在這一點上的嘗試相對較少,視角的單一導致對多元化和復雜化的歷史呈現不夠全面和細致,導致其吸引力下降,影響傳播效果。
三、新媒體環境的沖擊
第一,人才儲備薄弱。廣西的紅色文化資源較為分散,缺乏系統性的整合和規劃。盡管廣西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但由于缺乏高端傳播理念,紅色文化的傳播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形式和單一的渠道中。例如,在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紅色文化的內容多以講述歷史事件為主,但缺乏與當代年輕人興趣和需求相結合的創新表達,使得這些內容很難引起受眾的深度關注和廣泛分享。盡管新媒體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傳播工具和技術,但要在這些平臺上進行有效的文化傳播,既需要創意和內容的創新,也需要高水平的傳播人才。然而,目前廣西在這一方面的人才儲備相對薄弱。許多負責紅色文化傳播的人員仍然停留在傳統傳播模式上,缺乏足夠的創意思維和跨界能力,難以適應新媒體的變化與需求。這使得廣西紅色文化的傳播難以形成更有深度和廣度的社會影響力。
第二,受眾參與不足。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主要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但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還是內容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然而,廣西的紅色文化傳播仍然處于相對封閉和單向的信息流動狀態。廣西人口組成豐富多樣,主要民族包括壯族、瑤族等,這些民族在文化、語言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背景導致其對紅色文化影像的審美需求不同。許多受眾缺乏主動參與的動力和渠道,他們更多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在抖音、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以關鍵詞“廣西紅色影像”搜索,大多數視頻播放量在兩三千左右,極少有彈幕、評論互動,這表明受眾的參與和互動的熱情明顯不足。
廣西紅色影像的傳播策略
一、地方文化與紅色文化的結合
廣西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通過將革命歷史與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相融合,可以打造出更具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紅色影像,使其更貼近當地的觀眾和情感共鳴。通過將革命英雄與廣西獨特的地方歷史和文化相結合,增強紅色文化的感召力。比如《山的那邊》融入了壯族的民俗文化,如節日慶典、壯族歌曲等。電影《英雄虎膽》中曾泰在崎嶇山路上奔跑、攀爬險峻懸崖的場景,不僅突出了人物的英雄氣概,也通過這些震撼的畫面展現了廣西的自然風貌,讓觀眾感受到了廣西獨特的山水之美,增強了地方文化的表現力。因此,廣西的紅色影像創作應更加注重革命歷史與民俗文化、自然環境的結合。這不僅能夠提升作品的觀賞性,也有助于紅色文化的跨地域傳播。
二、受眾的精準化傳播
受眾的態度是決定行為發生的前提條件。所以,要提升傳播效果的有效性,就要充分了解受眾的真實意愿,站在受眾的需求角度,有針對性地制定傳播策略。“使用與滿足”理論就是站在受眾的立場上,把受眾當作關鍵環節來研究他們的媒介使用動機與心理需求,突出受眾的能動性,從而更好地提升傳播效果。在傳播廣西紅色影像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受眾人群,要依據他們的特點,把握其實際需求。比如對青年人群來說,他們往往對影像的質量要求更高,對于中老年人群來說,他們更傾向于觀看講述紅色故事的經典影像。為了確保影像內容更貼近受眾需求,影視創作人員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受眾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整理,為后續紅色影像創作奠定精準定位的基礎,提高影像的有效傳播。
三、拓寬傳播渠道與傳播范圍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已成為現代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應充分認識到短視頻不是一般時空意義上的時間長短,應為媒介時間意義上感官的即時感。廣西紅色影像應積極利用這些新興媒體平臺,開辟更加廣泛的傳播空間,尤其是在年輕一代中產生更大的影響。首先,充分利用社交平臺進行傳播,廣西紅色影像不僅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頻等多媒體形式進行傳播,還能與廣大網民建立互動關系。定期發布紅色文化的知識點、紅色電影、歷史講座的預告,以及網友參與的活動,如線上討論、知識競賽等,增加受眾對紅色影像的參與度和興趣。其次,通過與網絡視頻平臺的合作,將廣西紅色影像內容發布為系列短視頻,利用平臺的用戶基礎和推送算法進行精準推薦。此外,平臺的互動功能,如彈幕、評論區等,也能引發受眾的討論和反思,從而形成更有深度的傳播效應。
四、加強政府支持與資金投入
廣西的紅色影像傳播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政府應在政策和資金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為紅色影像創作和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可以出臺專門支持紅色文化創作與傳播的政策文件,如資金補貼、稅收優惠、創作獎勵等,鼓勵高校和企業共同合作,推動紅色影像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可以通過設立紅色影像專項基金,資助有潛力的創作團隊進行紅色題材的影視項目開發。政府應增加對影視人才培養的投入,不僅支持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還可以通過設立獎勵基金,鼓勵高校與社會企業共同推動紅色影像的創作與傳播。同時,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為紅色影像的創作與傳播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
在傳承紅色基因與弘揚紅色文化的過程中,盡管廣西紅色影像的傳播面臨一系列現實困境,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必須加強地方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推動影像內容的創新,提升文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精準的受眾定位至關重要。只有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文化需求和心理訴求,才能通過新媒體平臺有針對性地傳播紅色文化,提升其傳播效果。同時,加強政府支持與資金投入,構建新媒體矩陣,擴大傳播渠道與范圍,是提升廣西紅色影像影響力的有效手段。通過多平臺、多形式的傳播,能夠最大限度地擴大紅色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有助于推動廣西紅色文化的繁榮發展,提升地方文化自信,進一步彰顯革命老區的文化特色與歷史價值。
作者簡介:
王萍,1998年生,女,土家族,籍貫湖南,碩士,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傳播;張鑫,1993年生,女,漢族,籍貫沈陽,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本文系2024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紅色文化影像的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4KY0703)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賀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