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籽兒豆,什么是石籽兒豆?沒聽說過。石籽兒豆就是用土灶鐵鍋炒出來的香蠶豆,像石頭籽一樣硬但嚼起來比較酥脆。它脆而不焦,香味濃郁。與魯迅文章中孔乙己吃的茴香豆口味不同,我覺得比它好吃多了。如果你牙齒還堅硬的話,嚼一小時,斤把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是越嚼越香,越吃越想吃,欲罷不能。
過了六月,把枯蠶豆拿出來,炒石籽兒豆、沙子豆,也可以拿到小街上去找爆炒米、爆玉米花的人幫爆蠶豆,爆時可以加入一點糖精,爆出來的蠶豆酥、香、甜,吃起來甜蜜蜜的、脆脆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過年時爆上幾鍋子蠶豆,讓小孩子過過零食癮。
我是不喜歡吃機爆蠶豆的,喜歡吃石籽兒豆,因為我繼承了父母的一口好牙齒,石籽兒豆吃起來更香脆。炒石籽兒豆也是有技巧的,炒嫩了,有生蠶豆的腥氣,炒過了火,有焦煳味兒,都不好吃。
我小時候曾偷偷地在土灶鐵鍋里炒過幾次,沒經驗,炒熟后蠶豆渾身漆黑的,抓兩把放在袋子里,上學的路上嚼嚼,當美味零食,香了嘴唇,黑了衣袋。當然還可以與小朋友一起分享,比一比看誰的牙齒硬,比一比誰吃得快。但放學回家后父母一翻口袋就發現秘密了,一頓嬉罵是逃不掉的。
我小時候,母親叫父親到江邊上去弄一堆泥沙回來,江水沖刷堤坡時留下來的泥沙,等水退潮后就可以挖點。回來后把泥巴淘干凈了,沙子用點棉籽油一炒,用油壺收集起來,可以用來炒沙子豆,用沙子炒出的豆不僅不黑了,還可以多炒一會兒,外殼裂開來了,就說明熟了,吃起來還比原來的酥和脆。現在的人聰明,用食鹽代替沙子,效果一樣,但是容易吸潮還潤。
大熱天,我們小時候把吃飯的四方桌子抬出去,放在屋前的場地上,晚上坐上去乘涼,扇著一把蒲扇,嚼著剛炒的蠶豆,腳下煨著蚊煙,兄弟之間輪流撓撓癢,別提多開心、多快活。炒的蠶豆還可以拌鹽、拌醬油當搭粥菜。還可以在炒了八成熟時加水燜煮,煮成爛花豆,蠶豆煮開了花所以笑稱“爛花豆”。枯蠶豆還可以通過浸泡后剝成豆瓣兒,豆瓣兒吃法也多,可以瀝干后油炸,可以炒雪里蕻咸菜等。可以不剝瓣兒,枯蠶豆在浸泡好后,直接用剪刀在蠶豆屁股上剪一個口子,晾干,直接放入油鍋里炸,吃酒的人把炸好的“蓮花瓣兒”用玻璃瓶子灌起來,不還潤,可以長期當搭酒菜。
我上小學那時候,還帶上炒熟的蠶豆,與小伙伴玩猜蠶豆粒數的游戲,一般十粒以下,猜中者贏,猜錯者,補上粒數。還有一種彈蠶豆,兩至三人,打開手中藏的蠶豆粒數,多的人先來,把兩至三人的蠶豆并在一起,抓進手中,往學桌上一拋,用小手指從兩粒中間的空當劃過后用手指彈蠶豆,如手指先碰了蠶豆,或彈不中,就輪到第二個人,那時還蠻好玩的,贏得人得意揚揚、輸得人垂頭喪氣,自己的美味被贏走了。當然游戲開心為主,最后大多還是一起分享的,小氣的小伙伴,一般就沒有人跟他一起玩了。
進入新時代,農民也進了鎮進了城,沒進城的也把土灶拆除了,換了電磁爐、電飯鍋、煤氣灶、天然氣灶,炒石籽兒豆吃的機會就更少了,貧窮的生活飛走了。
我為了不忘舊時吃炒蠶豆的那股勁兒和對童年趣事的回憶,請隔壁的電焊工師傅幫我用廢油鐵桶制造了一個簡易柴火土灶(鍋匠兒),還可以每年炒上一兩次石籽兒蠶豆練練牙齒,特別是過春節,炒一鍋子枯蠶豆,香味如舊、童趣猶在。
我童心起,把鍋匠兒炒蠶豆的圖片在微信朋友圈曬曬,讓我們小時候的朋友們圍觀、分享。你聞到炒石籽兒豆的香了嗎?
特約編輯:紅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