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職業教育已經從最初的軍事技術領域擴展到了更廣泛的民用行業。在維新變法時期,教育體系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的實施,標志著職業教育開始步入制度化軌道。在這個時期,職業教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開始更加強調實用性和應用性,以更好地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到了民國初期,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職業教育也實現了從“實利主義”到“實用主義”的轉變。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職業教育內容的更新,也顯示了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為了縮小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職業教育開始更加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旨在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同時,城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快速發展也為職業教育的興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就業機會和市場需求,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職業教育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了城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現代化進程。
在這個過程中,職業教育不僅是響應城市發展階段需求的結果,也是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關鍵途徑。通過職業教育,人們能夠掌握實用的技能和知識,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同時,職業教育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為社會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支持。此外,近代職業教育的興起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吸收西方的先進科技和文化的同時,中國也積極學習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為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展望未來,職業教育將繼續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近代城市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影響
隨著近代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發展對職業教育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產業結構的演進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城市經濟的迅猛增長和產業的升級換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職業教育因此承擔起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指導的重要角色,為城市培養了一支技術精湛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隨著城市生活方式的演變和人們對更高品質生活的追求,職業教育開始更加重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以滿足社會進步的需求。同時,城市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綜上所述,近代城市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它不僅促進了職業教育自身的革新與進步,也為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一、城市經濟的影響
成都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職業教育通過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和知識更新,提升了勞動力的技能水平,激發了企業創新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和結構優化。成都堅持把職業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推進職業教育與產城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成都緊扣產業生態圈、產業功能區,打造產教城融合發展高地,通過產教融合,提升了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成都職業教育注重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形成區域間、校際間互動協調、錯位發展的專業新格局。這有助于提高區域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促進人才流動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成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政府可能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傾斜,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包括建設更多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提供獎助學金和補貼等。成都通過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傳播“蓉派技藝”,這不僅提升了成都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以,成都的城市經濟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推動了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發展,還促進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與需求對接、教育治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為成都乃至四川省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城市文化的影響
成都作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職業教育注重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教學內容,如“成都通實踐教學”課程依托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天府文化研究院的重點學科,專注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弘揚。這種教育模式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成都的歷史文化,而且提升了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成都職業教育強調工匠精神的培養,特別是在中高職教育階段,通過融入鑄刀之蒲元、斫琴之雷威等傳統工匠精神,以及諸葛、李冰等的創新理念,對學生的技能學習和職業成長起到決定性作用。成都市“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推動職業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建設高水平中職、高職專業群,培養技能精湛、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人才。這表明成都城市文化對職業教育的影響也體現在政策層面,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促進職業教育與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成都職業教育注重與產業的緊密結合,通過產教融合,將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促進高素質產業人才培養。這種模式不僅強化了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也使得職業教育更加貼近成都的城市文化和產業發展需求。成都職業教育還積極引入國際先進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推進教學標準和課程資源本土化改造,與國際教育資源進行合作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
綜上所述,成都城市文化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是多維度的,從文化傳承到工匠精神的培養,再到政策支持和產教融合的實踐,都體現了成都城市文化在職業教育中的深遠影響。這些影響不僅提升了職業教育的質量,也為成都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城市職能的影響
成都作為四川省的省會,是西部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物流和商貿中心,同時也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通信樞紐。成都致力于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成都都市圈,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成都發揮科研機構、創新人才、產業體系等優勢,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成都作為長江上游的文明中心,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挖掘和發揚成都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關鍵支柱。成都職業教育優化專業設置,緊扣成都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和特點,建立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支柱產業相匹配的機制。成都致力于構建與城市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支撐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將其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入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優化專業設置,緊扣成都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和特點,建立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專業設置與區域重點支柱產業相匹配的機制。
近代職業教育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職業教育隨之發生變化,為成都培養出多層次的專業人才,形成新興的社會力量,推動城市的發展與革新。職業教育對成都的好處是多方面的,它不僅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教育質量,還增強了成都的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能力,為成都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
職業教育為成都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些人才成為推動四川產業躍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職業教育,成都能夠根據區域經濟需求和產業結構調整專業設置,使教育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匹配,提高區域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
二、產教融合與創新驅動
成都職業教育通過搭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平臺,強化校企“雙主體”地位,推動人才培養和教學研發,激發創新驅動力。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教育質量,也為學生提供了與實際產業接軌的機會,如專業實訓基地和實習就業機會。
三、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
成都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包括建設更多職業教育機構、提供助學金和補貼等,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內職業教育的發展。
四、就業與社會流動
職業教育提高了區域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促進了人才流動和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成都職業教育還為殘障人士、生活困難者等弱勢群體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訓,促進社會公平和包容性發展。
五、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
成都職業教育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建立國際合作聯盟和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推動職業教育標準走出去,服務國際產能合作需求,傳播中國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
六、升學途徑與個人發展
成都職業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升學途徑,包括“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銜接推進計劃,拓寬了學生的高職和本科升學通道,讓更多的學生帶著職業技能去升學。
設立新式學堂是中國社會針對西方侵入的一項應對之舉。成都的近代職業教育成立之初是為解決當時城市發展之急,職業教育理念尚未完善,而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職業教育開始重視學、術兩科的平衡發展,不再僅以培養普通工人為主要目標,開始轉向兼具知識與技術的高等人才。《癸卯學制》中“相需”與“得益”的辦學思想,“意味著中國近代教育尤其是實業教育開始成為文化知識與社會生產之間的橋梁”。這也表明職業教育在受城市發展影響的同時,也為城市注入了新動能。未來,成都可以加快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推進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這意味著成都將通過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都職業教育將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動,引導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職教城、教育園、產業功能區集中,支持職業院校將專業辦到產業鏈上。成都將集中優勢資源,建設一批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圍繞提質培優重點項目進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這將有助于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這將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為城市產業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如今,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成都對各類專業知識型人才的需求驟增,而學校對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依舊存在差距,近代以來城市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及特征仍值得探討,對破解眼下職業教育困境具有深刻意義。
作者簡介:
石蕾汐,1997年生,四川成都人,女,漢族,碩士,助教,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研究。作者單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