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加快其發展的第一要素。然而,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供需錯位和勞動力空間錯配深刻制約著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壯大。因此,鍛造高素質勞動者隊伍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顯得格外必要且緊迫。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新型勞動者應充分運用新質生產工具,驅動高技術化的勞動對象,并產生創新生產價值。為此,應完善教育和培訓體系,推動勞動力供需平衡;優化分配和激勵機制,激發勞動者創新活力;打破區域和城鄉壁壘,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素質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創新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5) 26-007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26.019
1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9月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之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和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出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由此可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新質生產力呼喚新型勞動者。在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和老齡化加劇疊加的人口結構變化影響下,勞動要素供給的側重點已從數量轉變為質量。因此,勞動力的生產效率而非勞動力的數量成為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人才是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是解決社會矛盾、促進文化發展的關鍵要素,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愈發彰顯出重要作用。人才要融入時代,人才培養要跟上時代需要,題中之義就是要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因此,文章研究的問題是:為什么要提升勞動者素質以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要求勞動者具備哪些新的素質?如何鍛造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我國推動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以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文獻綜述
當前學界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新質生產力作為一個新提出的經濟概念,它的生成邏輯、內涵特征、時代價值等,以及測度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方法[1-2];二是新質生產力作為高效能、高效率的生產力,它賦能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共同富裕等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3-4];三是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的新質態,數字經濟、教育、科技金融等對它的作用機制和推進路徑[5-6];四是新質生產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焦點難點、實現路徑與制度保障研究[7-8]。但是,專門針對勞動者與新質生產力互動關系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僅有祝智庭等(2024)指出,新質生產力包含新質人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培養新質人才,具備創變思維、復合思維和技術思維的新質人才是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9]。其他研究更多聚焦的是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在廣義的教育層面,姜朝暉和金紫薇(2024)指出,教育通過促進勞動力和知識再生產、加速科技創新提升新質生產力[6]。在細分教育領域,韓飛和郭廣帥(2024)認為,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使命,這是職業教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義[10]。王頂明和黃蔥(2024)則認為,博士生教育是拔尖創新人才的聚集器,對形成新質生產力有重要影響[11]。
綜上所述,新質生產力研究已成為當下學術熱點,且勞動者素質對新質生產力的正向影響已達成共識,但鮮有文獻深挖新質生產力內涵與勞動者新素質要求間的對應關系。因此,文章將系統論述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對勞動者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并探討實現路徑。
3 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三大勞動者困境
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主要面臨三大勞動者困境:一是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與老齡化加劇疊加的人口結構變化,使得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依靠勞動者素質提升;二是勞動者能力素質與產業發展所需之間存在供需錯位,使得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鍛造與之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三是勞動力存在空間錯配,使得跨區域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成為提升總量層面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大動力。這些現實的困境使得鍛造高素質勞動者隊伍以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十分必要且緊迫。
3.1 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與老齡化加劇疊加的雙重挑戰
從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提出“勞動是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開始,勞動就成為經典生產要素理論中不可或缺的構成之一。在傳統的生產模式下,生產力的提升往往依賴于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即通過增加勞動量的投入以實現經濟增長。但單純以量的增長換取經濟回報是規模報酬遞減且不可持續的,勞動的含義也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從簡單地以量衡量拓展至人力資本。在我國,勞動力總量大、成本低的比較優勢逐漸消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0年起,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占總人口的比重從74.5%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68.3%,并且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量也從2013年的10.10億下降至2023年的9.62億。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2001—201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加0.2個百分點,2011—2023年年均增加0.5個百分點。勞動力供給的絕對量和占比的雙重減少以及老齡化加劇疊加的人口結構變化給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迫切需要勞動者提高自身素質來以“質”補“量”。
3.2 勞動者能力素質與產業發展所需之間存在供需錯位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無論是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都需要勞動者素質的同步跟進。在這一趨勢下,勞動者自身能力素質與產業發展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愈發突出。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孕育出更多新的、高質量的工作崗位,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學習能力、技術運用等方面的要求,但現有的勞動供給仍以傳統技能為主,大部分勞動者的能力素質與知識儲備難以匹配新的崗位需要,技能的提升也難以迅速跟上產業升級需要。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創造離不開戰略性人才支撐。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超前性人力資本投資,但能夠進行顛覆性創新和解決“卡脖子”難題的人才還較為稀缺,以卓越工程師為代表的工程技術人才仍較為匱乏。這種勞動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的錯位不僅限制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順利推進構成一定障礙。
3.3 勞動力存在空間錯配
當生產要素供給量趨緊以及成本上升時,要素驅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逐漸降低,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成為經濟提質增效的“破局”之機。然而,我國要素市場仍存在著扭曲和錯配現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就勞動要素而言,戶籍、地域、檔案、人事關系等因素長期以來構筑起的勞動力流動壁壘導致了地區間的資源錯配[12]。從不同區域來看,東部地區以二三產業為主,經濟增長快,對勞動力需求大,但本身勞動力數量有限,而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較為落后,勞動力存在剩余,這就造成了東部地區勞動力配置不足,而中西部地區則配置過度。對新質生產力來說,它的形成與培育無法脫離要素流動、市場競爭、高效配置等環節而獨立存在[13],并且新質生產力也加劇了區域間人力資源競爭,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阻礙了新質生產力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因此,跨區域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是提升總量層面全要素生產率較為經濟的一大動力。
4 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勞動者之間的內涵對應
生產力發展依賴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隨技術的變遷而不斷演變,既包括要素自身的積累和變化,又有組合方式的創新,從而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以這三種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勞動者充分運用新質生產工具,能驅動高技術化的勞動對象,并產生創新生產價值。
4.1 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機理
生產力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體現在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這一過程中[1]。作為躍升,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的新質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由高素質勞動者、新質料生產資料構成,是為高品質生活服務的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依賴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首先,勞動者從簡單勞動力到高素質勞動者的躍升。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勞動者的勞動在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科學技術只有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生產工具,勞動資料才能成為現實的物質生產力,而這種轉化需要勞動者不斷提升素質來實現[14]。其次,勞動資料從傳統工具到高科技生產工具的躍升。生產工具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勞動資料,在其技術含量相對較低時,生產力的提升主要依賴于勞動者的體力和經驗。在科學技術等非實體性勞動資料的賦能下,實體性勞動資料已從簡單的機械工具發展為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設備,帶來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再次,勞動對象從自然資源到高技術含量生產要素的躍升。在工業革命之前,以自然資源為主的勞動對象獲取和利用相對簡單。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勞動對象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種類的拓展上,更體現在處理方式的根本轉變上,這種轉變不僅推動勞動者掌握更高的知識和技能,還促進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最后,要素間組合方式的優化。在傳統生產力中,各要素間的組合方式是單一的、按照一定比例簡單組合,生產力效能取決于投入規模。而在新質生產力中,組織和技術在要素組合效率提升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各類要素的傳統邊界不斷被打破、融合,要素配置比例和要素運轉效率得到優化提升。
4.2 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勞動者內涵的對應關系
勞動者作為生產力的要素之一,其與生產資料的互動關系至關重要。從生產工具到勞動對象,均在科技的賦能下具備了新的質態,這就要求勞動者具備新的能力素質以適應和提升物質生產力的變化和進步,這種能力素質既包括操作和利用新質態生產資料的能力,也包括勞動者更活躍的創新思維和更強的創新能力,從而創造出更多新的價值。首先,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勞動者充分運用新質生產工具。先進機械設備、信息技術等新質生產工具的出現深刻改變了勞動者的工作方式和生產效率。勞動者應具備對新技術的敏感性和適應性,熟練掌握新質生產工具的操作技能。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它能夠進行高度精細化和重復性的工作,但勞動者需要對其進行程序設定、故障排查和日常維護,以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此外,新質生產工具的出現重塑了勞動者在生產活動中的角色,使勞動者能更多地參與到創新和管理環節。其次,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勞動者驅動高技術化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的躍升使生產活動的技術含量和復雜性顯著提升,需要高度專業化的設備和更強的分析處理能力進行加工。比如,數據作為勞動對象質變的代表,具有可復制、無限增長等特性,而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都依賴海量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勞動者在這一過程中,不再僅僅是對物質對象進行簡單加工,更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和運算,并創造性地將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產生新的價值。最后,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勞動者產生創新生產價值。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內核與本質,深刻影響著要素質變及其組合方式。當前,新質生產力中仍有許多未拓展的領域,需要勞動者進行0~1的顛覆性理論創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成果。而要想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和應用,必須依靠工藝創新實現較低成本的量產。此外,工具革新和要素創新也是對時代的推進,新質態的生產資料同樣為勞動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造性表達空間。
5 鍛造高素質勞動者隊伍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
與勞動者困境、新型勞動者內涵相對應,文章提出三條實現路徑。第一,由于存在勞動者自身素質與產業發展的錯位,需要完善教育和培訓體系以推動勞動力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第二,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內核,因而需要優化收入分配與職工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勞動者的創新動能。第三,由于勞動力空間錯配造成了總量層面全要素生產率的損失,因而要打破區域和城鄉壁壘,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
5.1 完善教育和培訓體系,推動勞動力供需平衡
增強勞動者能力素質與產業發展時代所需的適配性需完善現有的教育和培訓體系。一方面,要緊跟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以超前的戰略眼光對高等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學科設置、層級體系等進行動態更新,優化分類辦學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形成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新格局。高校要深入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地方經濟發展方向和學校自身學科優勢,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質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并加強與企業的校企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企業作為職業技能培訓供給主體的作用,鼓勵企業積極組織職工進行傳統技能提升或新質生產資料實操等相關培訓。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對企業職工及時給予職業培訓或技能提升補貼,引導企業在職級晉升、薪資待遇、個人榮譽等方面拓寬人才發展通道。
5.2 優化分配和激勵機制,激發勞動者創新活力
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最重要的是激發勞動者的創新活力,這就需要機制的同步激勵。首先,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新質生產力的要素使用范圍已擴展至知識、數據等方面,且更強調要素的質量,因此收入應更好地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讓勞動者能夠在創造新質生產力和技術技能運用中獲得應有收益。其次,要健全創新技能導向的激勵機制。要將能級工資與創新貢獻、技能等級充分匹配,學歷、技能證書互認充分打通,完善創新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津補貼與權益保障,促使勞動者“以技提薪”。最后,要建立人才榮譽機制。大力弘揚工匠和科學家精神,營造全社會良好的創新氛圍。持續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科技領軍人才創新交流大會等,對先進個人進行表彰,讓勞動者交流創新成果、提升技能水平、增強社會認同感。
5.3 打破區域和城鄉壁壘,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
提升總量層面全要素生產率需要有效打破勞動力流動的區域壁壘和城鄉壁壘。其一,要暢通勞動力跨區域流動渠道。通過提供創業就業機會、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供給以及破除制度性障礙,促進勞動力在區域間的優化配置,但其作用得以更好發揮的前提是區域內部已經形成較為高效的梯度產業分工與專業化協作,才能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因此,地區間要打破市場分割、地區封鎖格局,將人才流動與項目、設備、技術和產品轉移結合起來,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其二,要暢通勞動力城鄉雙向流動渠道。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打破了勞動力流動長期由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性,推進了農業農村現代化,但各地仍需通過大力培育鄉村創客、實施鄉賢回鄉工程等措施破解鄉村招才引智難題,以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轉移,開展轉業職業培訓,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農民社會認同感。
6 結論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第一要素。勞動者不僅是生產力的主體性要素,也是體現在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中的滲透性要素。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更新標準,要求勞動者不斷學習、創新、轉化和應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升。鍛造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讓新質人才不斷涌現,才能更好地應對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及其對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帆.“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邏輯、多維內涵及時代意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14(6):127-145.
[2]韓文龍,張瑞生,趙峰.新質生產力水平測算與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4,41(6):5-25.
[3]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4]郭晗,侯雪花.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1):21-30.
[5]張森,溫軍.數字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一個分析框架[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7):1-9.
[6]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7]梁圣蓉,羅良文.新時代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焦點難點與關鍵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7):10-17.
[8]宋葛龍.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方向與制度保障[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3):32-38.
[9]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數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10]韓飛,郭廣帥.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實踐堵點與創新路徑[J].職教論壇,2024,40(3):5-14.
[11]王頂明,黃蔥.以博士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4(4):58-65.
[12]蔣為,倪詩程,吉萍.中國跨地區勞動力流動壁壘:測度方法、演進趨勢與決定因素[J].經濟研究,2024,59(4):60-77.
[13]黃蔚,祝紅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影響[J].中國流通經濟,2024,38(10):45-58.
[14]蒲清平,黃媛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理論創新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