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Luo Hong Text edit by Gao Yihan

春天已經到來,積雪還沒有融化,翻越連綿不斷的雪山是一段異常艱險的路程。它們每年的遷徙路線會有所變化,每天我都要花大量時間穿行在山峰與山谷之間,像大海撈針一樣,尋找它們的蹤影。
北美的馴鹿遷徙是陸地上距離最長的動物大遷徙之一。一年之中,它們要在夏季和冬季的棲息地之間往返2400公里。
現在,它們正從不同的方向,沿著不同的路線,向鄰近北冰洋海岸的目的地匯聚,最終,它們的數量將達到二十萬只。等它們到達那里時,已經是夏天了,它們將在那里產下幼鹿,享用豐美的水草。
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遷徙隊伍緩慢、堅定地行走在山脊上、峭壁上、雪原上,留下長長足跡,記錄著這場史詩般的行進。
我再一次被生命的偉大感動,在堅不可摧的生存意志面前,一切艱難險阻都會賦予生命更大的意義。在環境嚴酷的北極,生命的姿態仍然可以如此壯美。
——羅紅
每年4 月,北極的寒冬初退,北美馴鹿群離開加拿大西北地區(如吉米湖附近)及阿拉斯加內陸的針葉林地帶。此時,冬季的積雪尚未完全消融,馴鹿需用寬大的蹄子刨開深雪,尋找地衣、苔蘚等食物充饑。它們的蹄子猶如天然雪地靴:掌面寬闊,邊緣銳利可破冰,腓骨側密布的剛毛則增大雪地摩擦力,確保在松軟地帶穩健前行。饑餓與本能共同驅動鹿群踏上征程——母鹿需在5 月前抵達食物豐沛的產犢地,以保障幼崽存活。這是一場關乎種族存續的長征。
馴鹿又名角鹿。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復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征。長角分枝繁復,有時超過30 叉,蹄子寬大,懸蹄發達,尾巴極短。馴鹿的身體上覆蓋著輕盈但極為抗寒冷的毛皮。從雄性北美林地馴鹿在夏季時的深棕褐色,到格陵蘭島上的白色,不同亞種、性別的毛色在不同季節有顯著差異。其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ㄉ械陌咨话愠霈F在腹部、頸部和蹄子以上部位。
馴鹿一般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于半野生狀態。每年,馴鹿會進行一次數百公里的大規模遷徙。雌鹿帶頭領導著整個遷徙隊伍,雄鹿在其后緊隨而行。馴鹿主要以石蕊、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為食。馴鹿繁殖能力很強,每年9月至10月為交配季節,哺乳期為165~180 天,一般產1仔,壽命可達20年。
馴鹿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亞歐大陸、北美洲北部和一些大型島嶼。在中國,馴鹿只見于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中國鄂溫克族通常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馴鹿善于在復雜地形中穿行,馱運能力好,被譽為“林海之舟”,是北極土著居民的文化、經濟、社會和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馴鹿原生于貝加爾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區,后來被游獵的鄂溫克、鄂倫春人捕獲飼養,逐漸馴化成為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

馴鹿有群居的生活習性,最大的群體在夏季出現,數量可達數萬之多。人們認為這種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蚊子、鶯蠅、鼻蠅的騷擾。隨著天氣轉涼,馴鹿群體會變小,但在發情期和秋季遷徙期間,馴鹿可能會再次聚集。
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北部整個環北極地區,馴鹿對于這些地區的原住民不僅是賴以生存的牲畜,也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長久以來,馴鹿與亞寒帶地區的土著居民在社會生產中保持緊密聯系,馴鹿已不再是簡單的家畜,人與馴鹿之間的聯系早已扎根于他們的文化紐帶里。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把野生的馴鹿“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現今半野生的馴鹿,鄂溫克古語把馴鹿稱為“奧倫”。此外,圣誕老人形象所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來拉的。
北美馴鹿的4月征程,是自然賦予的生存史詩,亦是地球生態韌性的見證。當蹄印掠過雪原,生命以最原始的姿態詮釋著——唯有適應,方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