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黎明前,空氣微涼,帶著海風特有的咸濕。2025年7月15日,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將由長征七號遙十(C7Y10)運載火箭送入蒼穹。雖然拍攝長征五號和長征八號的經歷不少,但長征七號于我卻是首次。結構上它與長征五號相似,四枚助推器環抱核心,只是身形稍小。然而,這次發射最獨特的挑戰在于時間——定在當地日出前半小時(05:34:48±62 秒)。這意味著,我將在一片近乎黑暗的微弱天光中,捕捉火箭點火的瞬間和升空的軌跡。海邊的天氣變幻莫測,一團不經意的雨云就可能籠罩發射塔,天氣預報在此刻顯得蒼白無力。這份未知,既令人忐忑,又充滿期待。
面對黎明前的弱光、超遠距離以及火箭瞬息萬變的姿態和分離動作,我放棄了慣用的 EOS R5 Mark II,選擇了佳能新一代旗艦EOS R1。這個決定基于幾個核心考量:


首先,是它的弱光對焦能力。EOS R1的超低對焦亮度,意味著它甚至能鎖定星光。在發射前近乎全黑的塔架環境和升空初期昏暗的背景下,能否精準咬住目標至關重要。其次,是它的連拍能力。使用高速CFexpress 卡, 在電子快門、RAW+JPEG 雙格式記錄下,R1 可持續連拍約220 張,遠超R5Mark II在同等設置下的85張。這對于記錄點火、助推分離、級間分離等轉瞬即逝的關鍵節點方面意義非凡。最后,是它的高感光度與像素之間的平衡。R1的2420萬像素背照堆棧式傳感器,在保證一定像素量的同時,更注重單個像素的感光能力。弱光下需要頻繁使用高ISO,較低像素密度通常意味著更好的高感控噪表現。高像素利于裁剪,但若能通過超長焦鏡頭“一步到位”構圖,無疑能最大化利用每個像素的性能。
基于最后一點,我這次拍攝的鏡頭組合鎖定為EF 600mm f/4L IS III USM + EF 2xIII增距鏡,等效焦距達到1200毫米F8。這幾乎是當前能實現可靠自動對焦的最長焦距組合之一(雖然光圈有所妥協)。在龍樓鎮一處客棧樓頂的機位上,這焦距是看清火箭細節的剛需。
R1搭載的高讀取速度背照堆棧式傳感器,讓我對全程使用電子快門充滿信心。但經驗提醒我一個小陷阱:發射塔及避雷針上的大功率LED光源,在電子快門下可能引發頻閃。因此,在拍攝火箭待發狀態時,我毫不猶豫地開啟了相機內的“防閃爍”功能,確保畫面曝光均勻。身處龍樓鎮,無法實時接收發射場指揮中心的指令,點火時刻只能依靠經驗和對現場微弱變化的觀察來判斷。
時間一分一秒逼近05:35。
05:35:05,幾乎是憑直覺按下快門(圖1)。取景器中,長征七號采用的高能粒子束火炬點火裝置在噴管處迸發出標志性的、耀眼的綠色閃光! EOS R1不負眾望,在極弱光下精準捕捉到了這一抹轉瞬即逝的亮色。

僅僅4秒后(圖2),點火成功!塔底龐大的噴淋系統瞬間啟動,巨量冷卻水噴向灼熱的尾焰,白霧蒸騰。火箭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開始掙脫束縛,緩緩升起(通常離開發射塔需要約12 秒)。此刻,每個火箭攝影師都面臨一個核心的曝光抉擇:是犧牲一切,只為保住尾焰最亮處的高光細節,讓火箭本體和背景陷入死黑?還是接受尾焰局部過曝,換取火箭結構、助推器輪廓乃至發射塔背景的可見信息?前者在火箭升空后難以快速調整ISO跟拍,后者則依賴 RAW 格式的后期寬容度來挽救過曝部分。我果斷選擇了后者,保整體信息。事后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RAW 為后期挽回部分高光留有余地,而死黑的暗部則難以救回。同時,我緊緊盯住取景器,隨時準備調整曝光補償。
火箭持續爬升,環境亮度略有提升,我迅速將ISO 從3200 降至400,保持高速快門凝固一切。(圖4)為什么堅持RAW+JPEG ?答案就在此刻。如此極端的大光比場景,只有RAW 格式巨大的后期空間,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高光和暗部丟失的層次,JPEG 在此刻顯得力不從心。
火箭在接下來的近一分鐘相對平穩。雖然離日出更近,但火箭飛行的偏南方向天空依然昏暗,與明亮的尾焰形成巨大反差。這恰是1200 毫米超長焦展現威力的時候,能清晰勾勒出完整、凝實的尾焰形態。
驚喜出現在升空約60秒后。火箭尾跡中的水汽和微粒在高空寒冷環境中開始冷凝,形成壯觀的尾跡云。
05:36:31(圖5),從地面視角看,火箭的姿態已明顯由垂直轉向水平(實際是沿弧線上升)。音障霧環依然清晰可見。為了應對火箭加速和光線變化,快門速度略降,ISO則推得更高。
隨著火箭不斷爬升,環境光雖緩慢改善,但與尾焰的亮度差依然巨大。從圖6到圖8,ISO已推至驚人的51200。這是對EOS R1高感畫質的嚴峻考驗。令人欣慰的是,其優秀的噪點控制和動態范圍,讓畫面在如此極端感光度下依然保留了可用的細節,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我持續精細地調整著曝光補償,在昏暗天空與耀眼火箭間尋找微妙的平衡。
真正的視覺盛宴在05:38:02(圖7)到來,四枚捆綁式助推火箭同時分離,優雅地向四個方向散開,在夜空中劃出完美的對稱圖案——經典的“科羅廖夫十字”(Korolev Cross),這是火箭發射中最具標志性和震撼力的瞬間之一。EOS R1 的超高速連拍確保了每一枚助推器分離的姿態都被完美凝固。
助推器分離的震撼余波未平,更緊張的時刻接踵而至。一級和二級火箭開始采用“熱分離”!爆炸螺栓解鎖的瞬間,二級火箭引擎立即點火。整個過程快如閃電,不到3秒!此刻,連拍策略尤為重要。雖然R1擁有高達40張/ 秒的恐怖連拍速度,但我并未無腦地按住快門。而是在觀察到分離即將發生或已啟動的瞬間,有節奏地啟動連拍。這樣既能確保捕捉到決定性瞬間(如爆炸螺栓的火光、分離間隙),又避免了存儲卡被大量重復畫面塞滿。



二級火箭成功點火!緊接著,二級火箭在一級達到的速度基礎上繼續加速,已分離的助推器在慣性作用下,仍短暫地伴飛在主火箭周圍。而最令人屏息的奇觀出現了:二級火箭點火后,其熾熱的尾流在接近真空的高空環境中失去了大氣的約束,如同掙脫枷鎖般向四周猛烈擴散,形成了一朵無比巨大、形態夢幻的“太空水母”(Space Jellyfish)(圖9)!這是流體力學在近真空環境下的魔幻呈現,是本次拍攝的最大驚喜! EOS R1 在ISO 51200下依然精準的對焦和可用的畫質,讓這一夢幻奇觀得以清晰記錄。


隨后,火箭已完全沖出稠密大氣層,進入近真空的領域。尾焰擴散得更為肆意,呈現出與大氣層內截然不同的壯闊形態。此刻,火箭發動機噴出的等離子體,成為黎明前夜空中最耀眼、最璀璨的星辰。借助1200毫米的“太空望遠鏡”,可以清晰分辨出散落在夜空中的多個光點:4枚已分離的助推器、一級火箭殘骸,以及脫落的兩片整流罩(圖10)。快門速度進一步降低到1/250 秒,ISO 51200依然是主力,R1穩定地輸出記錄。
拍完這張照片后,一塊低空的烏云阻擋了視線,至此,此次拍攝圓滿完成。從點火到被烏云遮擋一共是4分50秒的時間,創造了我在單次的發射任務中持續可拍攝時間最長的紀錄。在這緊張激烈、瞬息萬變的近5 分鐘里,EOS R1共拍攝1780張照片。它的表現令我極度滿意:
對焦:從黎明前最黑暗時刻對發射塔的鎖定,到追蹤高速上升、與昏暗背景形成巨大反差的火箭主體,再到捕捉分離后四處散開的小目標,對焦始終快、準、穩,無一脫焦。
連拍:超過220 張RAW+JPEG 的深緩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底氣。在科羅廖夫十字和熱分離的關鍵幾秒鐘,我可以毫無顧忌地盡情連拍,不錯過任何一個決定性的分鏡頭。智能化的連拍節奏控制也極大提升了效率。
高感光度:ISO 51200下的可用畫質是本次拍攝成功的基石。在以往不敢想象的高感光度下,R1依然提供了足夠細節和可控噪點的圖像,讓弱光下的超長焦拍攝成為可能。
可靠性:整個高壓拍攝過程,相機響應迅捷,操作流暢,沒有出現任何卡頓、死機或異常。它像一位可靠的戰友,全程并肩作戰。
當火箭化作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最終隱沒在云層之后,我放下相機,心中充滿激動與滿足。挑戰文昌黎明前的弱光發射,EOS R1以其優異的弱光對焦、強大的連拍續航和卓越的高感表現,完美經受了1200毫米超長焦的嚴苛考驗。它不僅記錄下長征七號遙十火箭托舉天舟九號劃破夜空的壯麗航跡,更凝固了“科羅廖夫十字”的經典對稱之美,還捕捉到了“太空水母”的驚世一現。
九天攬月,星辰可摘,人類的飛天夢想,在EOS R1的強大賦能下,被定格成一幅幅震撼心靈的視覺史詩。這不僅是航天發射的珍貴影像檔案,更是旗艦影像科技在極限環境下的輝煌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