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amp; Text by Jiang Fan


羌塘,藏語意為“北方的空地”,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地處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高寒生態系統及多種大型有蹄類動物。保護區的核心區絕大部分沒有人類活動,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 種。
藏羚羊的祖先演化出種種“特異功能”,以適應這里的環境——它們有一顆“大心臟”,超過體重的3%;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紅血球,能夠攜帶大量的氧氣;口腔、鼻腔寬大且兩側鼓脹,能夠吸入更多空氣;絨毛結構中空,密密層層地覆蓋在身上,陽光下可以隔熱,暴風雪時可以擋風防寒;藏羚羊能以80公里的平均時速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長距離奔跑,極速可達110公里,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迎迎”,就是以藏羚羊為原型,贊揚其頑強的生命力和挑戰極限的精神。
作為國家生態安全體系框架中青藏高原生態屏障的主體,正在創建的羌塘國家公園保護著世界上最大的藏羚羊遷徙繁殖種群。根據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藏羚羊種群數量由1990年代的7萬余只增長到30余萬只。
森隆藏布河,地處西藏那曲市尼瑪縣北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深處。每年7 月,在這里出生的藏羚羊幼崽都要跟隨母羊遷徙至棲息地。每到這時,藏羚羊們會齊聚森隆藏布河西岸,陸續過河,場面蔚為壯觀。
據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那曲地區管理局措羅木管理站站長阿旺洛卓介紹,近3 年來,從此處過河遷徙的藏羚羊種群規模每年都超過15萬頭。
森隆藏布河最窄處僅有一米寬,但水流湍急,剛出生不久的藏羚羊幼崽過河需母羊反復測試路線,引導幼崽在合適的位置跳躍或趟水渡河。
每年都有上千只幼崽跨不過激流,導致離群或溺死。措羅木管理站已連續多年組織人力在河流下游營救藏羚羊幼崽,其中找不到族群的就由管護站收養,直至其能自行吃草。“2024年我們收養了20多只幼崽,今年已經超過這個數字,我們養不下了,只好請其他站點的同事幫忙收養。”阿旺洛卓說。
由于保護措施得力,西藏藏羚羊種群規模近年來一直持續擴大。2024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布的《2023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西藏境內藏羚羊數量增長到30多萬只。


姜帆
新華社高級記者,曾工作于新華社江蘇分社、長三角采編中心、雅加達分社、全球圖片總匯、西藏分社,參與過汶川地震報道、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報道、定日地震報道等重大報道。近年來,先后9次深入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進行生態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