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場承載影像記憶與文化傳承的展覽《世紀見證者:當徠卡遇見中國》在上海郵政博物館正式拉開帷幕。徠卡相機誕生百年之際,這場面向中國觀眾的主題展覽,凝聚了歷史、技術與視覺藝術的多重維度,不僅回望了徠卡的發展歷程,也為影像文化在當代的延續與再發現提供了新的注腳。
自1925年第一臺徠卡I型在德國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亮相起,便開啟了35mm便攜式攝影的時代,深刻影響了戰地記者、紀實攝影師和藝術創作者的工作方式。百年間,無數重要時刻都在徠卡鏡頭下被定格,構成了人類視覺史的一部分。此次展覽正是將這些影像遺產與中國影像文化的交流脈絡置于同一語境中加以呈現,為“影像如何承載時代”這一命題提供了多維思考。
展覽設于始建于1924年的郵政總局大樓內,這一極具歷史厚度的空間與徠卡I 型相機誕生年代幾乎同步,與本次展覽在物理和時間的雙重坐標上形成了對應。展覽通過四個板塊展開:從陳列百年徠卡珍藏的“珍品展區”、揭示工藝奧秘的“匠心車間”、回顧品牌文化軌跡的“《LFI》檔案館”,到跨越世紀影像作品的“百年影像”展區,每一部分都以獨特的方式講述徠卡與影像之間綿延百年的關系。
在“珍品展區”,觀眾可近距離欣賞百年來徠卡發布的重要相機、鏡頭、特別限量版本及其結構部件,其中不乏許多首次在中國展出的珍稀藏品,充分展現徠卡在工業設計與精密制造上的美學追求。
“匠心車間”則透過鏡片切面、內部結構剖析與工藝手稿等,揭示徠卡鏡頭制造背后的細節哲學與工匠精神。
而“《LFI》檔案館”精選自《LFI》雜志的經典封面,串聯起徠卡品牌傳播影像文化的軌跡,亦反映了時代審美與攝影語言的變遷。
展覽的核心板塊“百年影像”,由攝影評論家顧錚策展,通過將攝影師金石聲、吳家林、劉香成、史蒂夫·麥凱瑞(SteveMcCurry)、上田義彥等人的代表作與李奇、黎曉亮、許闖、鐘靈等新生代攝影師的作品并置展示,呈現了徠卡在時代變遷中的視覺語言演進。尤為特別的是,部分名人攝影師的私人影像也首次面向公眾展出,為觀眾提供了從社會記錄到個體凝視的多重視角。
7月25日晚舉行的開幕儀式,標志著徠卡百年中國巡展正式啟程。徠卡總部高層、德國及中國區管理團隊、文化學者、攝影師、媒體代表等匯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時刻。徠卡相機公司監事會主席安德烈亞斯·考夫曼(Andreas Kaufmann)博士在致辭中指出:“百年慶典并非止于回顧歷史,事實上,它更意味著我們將在堅實的光學、機械、電子與軟件技術基礎上繼續前行,拓展影像表達的未來邊界。”

徠卡畫廊國際藝術總監卡琳·雷恩- 考夫曼(Karin Rehn-Kaufmann)女士則強調:“與中國徠卡攝影師的長期合作,使我們得以欣賞到一種兼具文化厚度與個人表達的影像語言。此次展覽不僅回顧了品牌與影像的共同歷程,也見證了中德之間通過影像建立的深層次對話。”
徠卡相機首席執行官馬蒂亞斯·哈施(Matthias Harsch)在發言中透露,目前亞洲市場占徠卡全球營收的三分之一,中國是其中最重要的單一市場之一。“徠卡正在發展成為一個涵蓋相機、手機、家用影院、腕表與鏡片等多元領域的技術品牌,影像將始終是我們的核心,而中國市場則是我們未來增長戰略中的關鍵支點。”
展覽期間,徠卡還舉辦了“徠卡粉絲節”,邀請多位知名攝影師與徠卡產品專家現場分享,帶來一系列涵蓋影像文化、拍攝技藝與器材體驗的交流活動,使展覽不僅成為一次視覺之旅,也成為攝影愛好者彼此激發靈感、共話影像未來的重要平臺。
回顧徠卡百年的演進軌跡,可以看到一個品牌如何將技術革新與文化理念并行推進。在歷史與當代之間,徠卡構建的不僅是相機產品的序列,更是視覺語言的傳承體系。
《世紀見證者:當徠卡遇見中國》所呈現的,并非一部靜態的品牌回顧展,而是一段激發共鳴的視覺旅程——它讓我們意識到,真正影響我們記錄世界的,從不是鏡頭本身,而是鏡頭背后那份對真實、對美、對歷史的深刻感知。
在展覽期間,《攝影世界》特別對話了三位來自徠卡總部的關鍵人物,他們從品牌哲學、光學技術到收藏文化的角度,呈現出徠卡影像體系的豐富性與前瞻性。
徠卡相機奧地利及徠茲拍賣會總經理亞歷山大·塞德拉克(Alexander Sedlak):收藏是一種文化回聲
在最近舉行的第46屆徠茲拍賣會(Leitz PhotographicaAuction)上,Leica 0-Series No.112以720萬歐元成交,成為繼2022 年No.105之后成交價第二高的徠卡原型機。這種對極致稀有性的追捧,你認為對當代攝影收藏市場意味著什么?它是否正在重塑收藏家的價值判斷?
亞歷山大·塞德拉克:我認為,拍賣確實能夠真實反映出收藏群體的興趣和關注點。從最近幾場拍賣會的趨勢來看,無論是參與人數還是藏家的活躍程度,都呈現出明顯增長的態勢,反映出公眾對復古相機的熱情不斷升溫。
我們并不局限于拍賣經典老機型,也會拍賣近年來推出的特別型號。例如,我們曾成功拍出一款NOCTILUX-M 50/0.95ASPH.鈦合金版,雖然這支鏡頭上市才不過兩年半,但最終成交價竟是原售價的十倍。這說明徠卡的特別版產品在市場中極具吸引力,也成為新一代藏家重點關注的方向。
此外,像徠卡M11 100周年限量版“· 中國上海”這樣的機型,在正式發售前就已被預訂一空,這令我們非常欣喜,也進一步印證了公眾對徠卡品牌所代表的傳承與歷史價值的高度認可和喜愛。
徠茲拍賣會始終聚焦于徠卡發展歷史中的關鍵機型,包括早期的徠卡M 原型和特裝版系列等。在挑選和策劃拍品時,你通常會特別看重哪些歷史因素或文化故事?
亞歷山大·塞德拉克:不同收藏家的關注點各有不同。有的人偏好相機的外觀與成色;有的人看重其技術規格與制造工藝;也有一部分藏家是出于對徠卡百年品牌傳承的情感而參與其中。
對我而言,一場理想的拍賣會應當具備多樣性,能涵蓋不同維度的藏品類型,使各類藏家都能在其中找到與自身價值觀匹配的理想藏品。這種多層次的呈現,才真正體現了一場成熟拍賣會的專業水準與文化厚度。


你策劃過如此多場拍賣,也接觸過數以千計的相機。在這些藏品中,有沒有哪一臺相機令你至今仍記憶猶新?它背后有著怎樣的歷史與情感?
亞歷山大·塞德拉克:我經常會從兩個角度接收到關于一臺相機的故事。一是來自寄售方,二是來自最終的競得者。這種雙重敘述的交匯,往往令我感觸頗深。
其中有一次,我印象尤其深刻。那是兩臺徠卡MP 黑漆版相機,它們來自同一位收藏者,而這位收藏者的父親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好萊塢明星。這位影星的女兒親自將相機托付給我們,我當時在洛杉磯與她見面,她向我講述了這兩臺相機背后的諸多動人故事。
她回憶說,她小時候常常陪伴在父親身邊,親眼見證了父親用這兩臺MP相機為眾多當時的名人拍攝照片。她講述的不僅是影像本身,更是那段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真實、深刻的連接。能聽她講述這些往事,并親眼看到這些曾經“目睹”歷史的相機,我感到非常榮幸與感動。
這兩臺MP的編號是連號的,因此它們在技術和情感層面都非常珍貴。它們不僅是珍藏品,更是一種對家庭歷史與好萊塢黃金時代的見證。這類拍品背后的故事,常常帶有某種情緒張力——有時令人惋惜,有時令人敬畏,有時則喚起好奇。正是這些具有情感溫度與歷史厚度的細節,使我持續從拍賣工作中獲得新的靈感與動力。



徠卡光學與平臺高級管理專家彼得·卡伯(Peter Karbe):光學背后的精工與堅持
你親自主導設計和開發了多款標志性的徠卡鏡頭。在過去三十年中,哪些光學技術的關鍵創新對于提升徠卡鏡頭的成像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彼得·卡伯:如果要從我們三十年來的研發經驗中提煉出幾項對徠卡鏡頭成像質量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技術突破,我認為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一是鏡片的設計、研發和應用。ASPH(非球面)鏡片的引入為徠卡鏡頭的成像質量帶來了質的飛躍。以我們開發的NOCTILUX-M 50 f/1.2 ASPH. 鏡頭為例,鏡片的初級研磨需達到極高精度。這一階段不僅工藝要求極高、成本昂貴,而且產能極低,但它為整個光學系統的性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徠卡是最早將非球面鏡片工藝系統化并整合入鏡頭大規模生產流程的廠商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還不斷提升APO(Apochromatic)消色差技術的應用能力,通過特殊玻璃材料的選用與復消色差光學結構設計,顯著降低了色差現象,確保圖像在整個焦段范圍內都具備極高的清晰度和還原度。這項技術最初應用于望遠鏡和高端顯微鏡,如今已成為徠卡高端鏡頭不可或缺的核心之一,進一步提升了影像的整體純凈度與視覺張力。
二是光學模擬與模具建模的能力提升。在鏡頭設計階段,徠卡通過自主研發的光學模擬系統,對每一枚鏡片的形狀、位置與材料進行高度精細化建模。雖然早期部分技術源自日本,但我們如今已在德國總部配備了先進的建模與球面拋光設備,形成完全自主可控的光學開發體系。模擬環節的不斷優化顯著提升了鏡片的良率,同時也使整個鏡組在性能一致性上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三是裝配精度的系統化控制。鏡頭的最終性能不僅取決于光學設計本身,更在于裝配階段的精度管理。徠卡在鏡筒加工與組裝過程中大量應用高精度數控機床,并積累了大量微觀誤差控制經驗。我們通過對鏡片的公差范圍實施嚴格控制,鏡頭系統整體容差極小,從而實現穩定而銳利的成像表現。在數碼攝影時代,用戶對鏡頭的需求正在經歷何種演變?徠卡如何在保留傳統光學美學的同時,滿足現代高像素傳感器對性能的要求?
彼得·卡伯:我們始終堅守徠卡鏡頭設計的核心價值觀——延續經典系統的光學哲學,同時持續推進技術革新,不斷拓展產品線,推出具備更高解析力的新一代鏡頭,如徠卡 APOSUMMICRON-M 50mm f/2 ASPH. 鏡頭,以應對當今數碼傳感器對成像質量日益嚴苛的要求。
要實現更高的成像質量,ASPH(非球面)鏡片的使用成為關鍵。為了確保整個光學系統的高精度,我們必須在設計中引入更多非球面鏡片。然而,這通常意味著鏡頭體積的擴大,而這與我們追求緊湊設計的理念存在張力。為此,我們在非球面鏡片的打磨精度與裝配整合工藝上不斷突破,力求在性能表現與結構控制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我們早在1990年代就推出了APO-SUMMICRON-M 90mmf/2 ASPH. 鏡頭。它的光學架構在當時便已具備極強的前瞻性,其寬容度與解析力,為后續數碼時代的高像素傳感器環境提供了堅實支持。隨著解析度的不斷提升,我們對鏡片公差控制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整個鏡組系統的容差必須極小,才能帶來清晰、銳利、無色差的畫面表現。
徠卡鏡頭的競爭力不僅來自單項技術的領先,更在于我們能夠將各項先進工藝與制造標準有機整合,最終打造出在性能、體積、美學和手感等多個層面高度統一的光學作品。這也是我們始終被攝影師信賴的根本原因。

徠卡攝影與設計副總裁史蒂芬·丹尼爾(Stefan Daniel):功能之外,回歸影像本質
自Leica I 相機誕生以來,徠卡始終強調“專注本質”的設計理念。在當今數碼攝影技術愈發復雜的背景下,你如何看待這一原則的當代表達?它是否仍能引起年輕一代攝影師的共鳴?
史蒂芬·丹尼爾: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其獨特的技術潮流,而有潮流,就必然會有反潮流。如今的數碼相機功能越來越豐富,幾乎所有廠商都在不斷將各種新技術集成進機身中。然而,總有那么一群攝影師和影像創作者,他們真正需要的,僅僅是一臺能夠快速上手、專注記錄的攝影工具,用來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真實瞬間。
我相信,這正是徠卡的價值所在。我們始終堅守的初心,就是為這類用戶打造一臺簡潔、直觀、符合拍攝直覺的相機。我們不希望用戶在創作過程中被復雜繁瑣的操作分心。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影像本身,是畫面內容,而非相機本身的技術炫技。
展望未來,徠卡將如何在產品設計中實現“傳統機械美學”與“現代智能科技”的融合?是否可以分享一些你正在探索的新方向?


史蒂芬·丹尼爾:回顧過去二十多年,數碼攝影的發展經歷了從“0 到1”的突破時期,那是技術飛躍最快、產品更新最激進的階段。但到了今天,我們正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數碼技術的更新已逐漸從革命性邁向漸進式,真正顛覆性的創新在減弱。
盡管如此,徠卡從未停止前行。我們仍然堅持以創新精神不斷推動產品演進,持續交付兼具前瞻性與實用性的攝影工具。在徠卡的產品矩陣中,M 系列無疑最能代表我們的核心理念:它強調手動操控,代表了攝影作為“過程”的儀式感。而在數碼系統方面,我們也不斷引入新功能以回應用戶需求,如視頻拍攝、移動互聯等,力求平衡傳統體驗與現代應用之間的張力。
但我們始終以“徠卡的方式”去處理這些新功能的引入——這意味著極簡主義的設計語言、一致的操作邏輯、必要而非冗余的功能,以及對美學和手感的高度把控。我們希望創作者能夠專注于畫面,而不是菜單設置;能夠沉浸在攝影本身,而非被設備所左右。
最終,徠卡與用戶之間始終存在一種深刻且穩固的紐帶——那就是我們對影像的共同熱愛,對攝影的共同信仰,以及對相機本身的情感連接。正是這份連接,支撐著徠卡不斷前行,也讓我們始終與熱愛影像的人保持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