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幅照片拍攝于四川宜賓三江口,表現的是一位剛剛在江里游了泳上岸的游泳者。攝影師沒有直接去拍攝被攝者形象,而通過更衣室里巨大鏡子里的鏡像,反映了被攝主體。畫面的真實環境雖然幽暗,但總體上呈現紅橙色暖調,鏡中人和鏡中城市形象則以藍綠色的冷調呈現。虛實結合色彩對比,讓畫面亦真亦幻。鏡面及其中的反射形象成為真實場景中的一幅畫,既豐富了畫面信息和色調,也增強了照片的神秘感。間接拍攝照片中主體人物的形象,避免了在創作過程中的平鋪直敘。
夕陽的余暉將畫面涂抹成金色,紅色跳板成為主體的舞臺。小男孩重心前移,身姿矯健,準備躍入水中。而他身邊年長一些的跳水者,身體動作也充滿張力,隨時準備入水。生動又有活力的姿態,盡管尚未達到高點,卻給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


身著統一制服的小朋友站在落地大玻璃門內,好奇地向外張望。落地大玻璃門仿佛一個畫框,給被攝人物以邊界清晰的規范,讓畫面很整齊,而框中孩子們表情動作的差別又增加了照片內容的多樣性。最吸引大家注意力的景觀被置于畫外,成為照片帶來的最大懸念。小孩子懵懂的表情與眼神里攜帶著很強的不確定性,這種既有些好奇、又有些遲疑的狀態,增強了照片的吸引力,在吊起觀者觀看興趣的同時,也把照片拍成了一道答案不明的開放式作業題。如果反身揣摩畫面中的情緒,是否也承載著一些攝影者的個人情緒?各位看官來說說,攝影師這是在“從內向外看”、還是在“從外向內拍”呢?
美麗的水下攝影作品常常是吸引眼球的,能去水下拍照的攝影者的確是幸運兒。蔚藍海洋背景下,從海面射入水下的陽光將水中景物照亮,潛水者與海中色彩繽紛的魚兒同游,人類在潛入水中、欣賞海底奇觀的同時,也與海洋生物們一起制造出新的視覺驚奇(上圖)。水是至柔至剛之物,它的力量塑造著身處其中的一切物體的形態與動線,形成美麗的線條。不過,光線入水后,相較于其在空氣中的狀態,存在強散射、較強的選擇性吸收和高折射率等問題,水下攝影的光線衰減快、常出現偏色、景物呈現也容易顯示位置偏移、形狀扭曲之類的問題。所以,攝影者想捕捉到光線效果好、造型優美的瞬間,比在陸地上困難許多。而當我們有機會看到下圖這類晶瑩而充滿神秘氣息的畫面時,很難無動于衷。被照亮的水下物體因光線而呈現一種半透明質感,被深藍綠色背景襯托得格外優美奪目,而背景中的星星點點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戲劇性和動感。水下攝影是令很多人向往但并非易得的攝影類型,無論是水深較淺的浮潛攝影,還是沉入深海的潛水攝影,因為對拍攝設備、拍攝條件有更高要求,它對于拍攝者而言是較為奢侈的攝影活動,相關影像成果也更令人艷羨。


這張以故宮修繕工程為背景的照片主體人物不少,但它因為人物群落的形象對比和空間分區都很明確,顯示出一種既簡化又復雜的關系。三個古裝人物與故宮的古代建筑相處和諧,而身著工裝頭戴安全帽的工人,與故宮建筑和三位著古裝者之間的對比,則表現出古今穿越的荒誕感,這兩個人物群彼此之間明確分隔區別,關系很簡明。與此同時,畫面中背景里腳手架上下遠近的現代化施工者卻構成了相對復雜一些的主體關系,架上者如音符,架下者似棋子,有聚有散,姿態各異,又相互呼應,整體感覺豐富詼諧,很有趣。

這是一張充滿動感又治愈的照片。耳朵上掛著大串鮮花、手拎鐵桶前行的老阿媽情緒飽滿,喜氣洋洋,身體的姿態力量感十足。在相對低飽和度的樸素環境里,她耳上的鮮花與腰間的布裙色彩艷麗和諧,成為畫面中引人注目的亮點,與她的面部表情相互呼應。這位生活在云南孟連農村的老阿媽質樸而積極,她臉上的笑容里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對生活的滿足,那份本真的快樂非常具有感染力。個人很喜歡這類接地氣的紀實類照片,攝影師深入鄉村,跟村民們朝夕相處,一邊與大家共同勞作,一邊拍攝著村民們的生活。其實,紀實是攝影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期待大家能夠更經常地拿起攝影設備,面向生動具體的社會生活,在日常中發現不同尋常的瞬間,為世界留存精彩的視覺記憶。


這是一幅充滿煙火氣息,也很像演出劇照的夏夜集體納涼圖。照片中的街坊們神態動作各異,在畫面中的分布頗具造型感,讓照片充滿韻律。懸掛的舊電扇,既是人們對抗炎熱的樸素工具,也是老市民集體記憶的物證。春聯的紅在夜色中依然飽和與室內燈光的暖色相互映襯,充滿戲劇感的飽和色彩,又賦予場景強烈的表演感。
黃昏時分,寬闊的水面映射著晚霞與天空的混合色彩,兩位馭舟者相互抵近,在水上挺起舟首,揮動槳楫,既像是在互致問候,又像要開始彼此的爭斗,人與舟的強互動關系營造出畫面中飽滿的張力。天空中的云朵與彩霞飛散,與水面因小舟攪起的波浪彼此呼應,照片動感強烈,人物動作張力十足。藍天白云金色霞光細節具體清晰,色彩浪漫,氛圍濃厚,前景人物和小舟以及遠處背景中樓宇的剪影遙相呼應。攝影師捕捉到的馭舟者成為黃昏美麗舞臺上引人注目的表演者,精彩!


青青草原與山坡構成畫面背景,與前景的粉紫色野花形成鮮明色彩對比,效果很出眾。前景全虛的植物與焦點上的牦牛則在視覺上相互襯托,并給畫面更好地分了層。很喜歡照片中牦牛的眼神和姿態,它在自己的領地里表現出一種警惕,靜止不動的狀態既強悍又謹慎,給人很強的代入感。在廣袤草原上與牦牛相遇,讓我們欣賞宏闊大自然時有了更加具體生動、帶有情節性的著眼點,吸引我們進一步靠近眼前的“對手”,一探究竟。與美麗宏大的風光相比,動物的出現讓照片更易于與觀者形成聯系和對話,令人既心存敬畏,又有些著迷,在這種略帶不確定性的互動中,人類得以更好體會生命的神奇力量。
藍調城市背景前,母親護住寶寶頭部的手勢和搖動蒲扇的姿態,是畫面中最溫暖的情感錨點。盡管我們看不見被攝者的面容,卻在微弱暖光中感受到一份溫柔細膩的守護感。暖光是畫面里的神來之筆,照亮蒲扇,并勾勒出孩子和母親手臂的輪廓。此刻,炎熱不再是令人煩躁的負擔,而變成親情流動的催化劑,讓我們感受到這份母子相守的珍貴柔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