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說兩種設備最大的不同:手機本質上是一種傳播設備,以即時跨越空間為目的,而相機從發明之初便聚焦于跨越時間。大多相機生產商似乎抱著一個信念——相機拍攝的照片可以留存百世,而手機影像則仿佛缺少一些純粹。因此,相機生產是否要迎合互聯網傳播,對相機生產商來說始終是一種疑慮。2013年,索尼NEX-5T 就推出了無線網絡數據連接功能,可以即時連接手機,甚至相機上也能裝各種APP(應用程序),就像即刻打開了互聯網的大門。但是,在索尼公司后來推出的各種新款機型中,這些旨在快速聯通世界的功能卻慢慢退了回去,直到趨近于無。
許多人在使用相機時一直處于一種狀態:拍完照片——回家拷貝到電腦——PS處理——想辦法傳入手機里——再發送出去,倘若當天就能拿出處理好的照片來就算效率奇高了。相比之下,手機便具有相機完全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手機攝影的取景通過手機屏幕來實現,拍下來的照片和取景時看到的影像幾乎一致。即使之后發送給朋友看,也是通過另一塊手機屏幕展現出來,影像效果基本不受介質影響,可以說是“呈現結果”被前置到了拍攝端。而相機拍攝者則幾乎不考慮最后呈現的載體是手機屏幕還是其他介質,并且照片修圖這一操作也不太可能會在手機上進行。當下,許多手機的性能已經完全可以勝任處理原圖的任務,但相機與手機之間默認傳送的是小尺寸壓縮圖片,想要傳輸原圖還要單獨設置菜單,這樣傳輸出來的結果通常是——我在手機上觀看相機拍攝的照片時,都覺得不太夠“味道”,總還是要用手機軟件再多修圖一次。
絕大多數情況下,手機攝影——哪怕是專業的“拍照手機”——也只是為了方便攜帶,隨時拍攝,隨時分享并發圈。我教課的時候,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效率”。相機可以在單位時間里獲得更多的好照片,短期效率高。而手機可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隨時都在”,長期效率高。舉個例子:出差旅行,一路舟車勞頓,人們通常會用手機來消遣時間,如果能再多用一點心來拍攝,積累幾天后就一定會有好照片。所以,如果是追求長時間拍攝,手機攝影一定是最優解。
相比之下,如果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高質量的專業拍攝,比如,在黃昏中清晰地抓拍一只小鳥,或者在復雜光線的室內拍攝優質的婚禮照片,相機的優勢便體現出來了。
但是,近些年隨著手機發展的日新月異,原來相機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手機都在慢慢攻克。甚至在我看來,有些功能方面,手機其實早已悄悄超越了相機。比如拍攝人像,我最近試用的小米手機的AI工具能在構圖時就知道你的拍攝對象是男是女。在獲取影像的瞬間,AI工具也能將磨皮、瘦臉、亮眼、白膚之類本來后置的修圖步驟在拍攝的那一瞬間就實現,而且AI 工具也可以針對不同性別進行差異化后期處理。這樣,拍攝者瞬間就能獲得美美的發圈照片。一片贊點上來,接茬兒再創作的動力也有了。何況大家在平時就沒完沒了地舉著手機,隨時隨地獲取美照。只要你不停地按下快門,就會有滿意的照片被拍出來,這更體現了我前面說的長期效率。
此外,在我看來,相機的敵人并不只有手機。大疆運動相機Action 5可以自動追焦并剪切畫面,并通過二次構圖生成一段采訪型影像;Pocket 3則可以轉著自己的“小腦袋”追著你無限轉圈;無人機Neo 連攝影師都代替了,起飛后可以像人一樣追著你拍,甚至可以通過連接大疆MIC2 麥克風追著你跑步聊天。
科技發展至今,手機已經比相機更加“智能”,能夠自動識別機主喜歡什么樣的照片,并抓拍到另機主滿意的照片。相比之下,原來受困于拍照技術的我們越來越被解放了出來,并能夠用手機和相機,甚至更多的智能設備來提高影像質量和效率。我認為,我們此刻做器材上的取舍是不對的,我們更需要的是這樣的解決方案:人類負責提高自己的審美,指揮科技給我們打工,從技術上實現更高質量的影像。網絡用語怎么說來著——成功人士才不做選擇,而是說:“我都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