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在中柬人文交流年閉幕式上,由青年箜篌演奏家魯璐原創的新作《千載和鳴》與交響樂協奏首演,清音飛揚,響遏行云,盡情展現出中柬文明的千年對話與時代共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的曾外孫女珍娜公主,對魯璐的精彩演奏給予熱情贊譽,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高度評價:“來自中國和柬埔寨女性藝術家的聯合藝術表演,再次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吸引力。”
背負絲路文化遺產“出關”
魯璐從小學習古箏,12歲時就以當屆考生總分第二名、古箏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錄取。初二下學期暑假,父母帶魯璐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當魯璐看到窟中的箜篌壁畫時,頓時像著了魔似的,來來回回看個沒完,并認真標記,直到清場仍不愿離去。“自那以后,我常常會在某種追憶的夢幻意境中想到箜篌,追崇箜篌。一夢醒來,常常有著無限激奮之意和美好期盼。”魯璐在日記中這樣描述著對箜篌的強烈熱愛。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魯璐了解到,箜篌自漢代經由西域傳入中原,輝煌于漢唐,后被宮廷專享,至明清失傳。放眼當時整個音樂界,箜篌樂器無緣相見,箜篌名師更無處可拜,她最終查到一位箜篌演奏家崔君芝,也是身處大洋彼岸的旅美華人,兩個身份迥異的人,很難在同一軌道交會相逢。
但人生就是這么奇特,有著無法解釋的必然:一年后的一天,崔君芝找到魯璐的古箏專業老師楊琳,請她推薦幾個苗子傳承箜篌藝術。學業優秀的魯璐自然成為老師的首選,15歲這年,魯璐成為崔君芝的徒弟。
父母在學校附近給魯璐租了間4平方米的地下室,課余時間,魯璐都會跑去練箜篌。
說是“琴房”,周圍多是民工居住的地方。走進地下室,一不小心,腳碰倒樓道的啤酒瓶,會發出刺耳的叮當聲。怕打擾周圍房客,魯璐練琴時間通常到晚上10點就結束,其他時間翻閱史料,記錄心得。
后海酒吧,各色燈光蠱惑地拋來媚眼,但魯璐的目光不和它對視。2009年11月,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廳,當魯璐舉辦魯璐箜篌古箏聯場音樂會的海報剛一貼出,當年約她去后海玩總被婉拒的同學,這才明白,用熱血為人生剪彩,才是成功者一路探索的剪影。
2011年,魯璐用100天的閉關時間,從世界華人女作曲家協會為箜篌創作的近20首原創作品中篩選出8首,每天練習15個小時以上。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手上的水皰,一層層地起,磨成的繭子,再一層層地脫落。彈一首壯行千里的《出塞曲》,出關的魯璐,承載音樂橋梁的青春使命,背負絲路文化的珍貴遺產,用跋涉的力量、爆發的激情,征服了人們的心靈,終于打開了箜篌世界的大門!
做堅守文化遺產的“胡楊”
魯璐還在上大學時,曾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一位學者的文章,介紹說1996年在新疆且末縣曾出土過距今2700年的西域箜篌。這是中國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彈撥樂器。看到這篇文章后,魯璐的內心就種下了且末箜篌尋根的夢想。碩士畢業后不久,魯璐和她的團隊踏出了“新疆且末箜篌尋根之旅”的第一步。
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博,是震驚世界考古界的2700年古箜篌的發掘者。這天,他帶著魯璐團隊走進且末縣博物館,經過特許,當魯璐把這件出土的箜篌捧在手中細細端詳的那一刻,仿佛有種電流直擊心靈。
為了讓這顆遺失的“沙海明珠”在古絲綢之路重現輝煌,2015年5月4日,魯璐團隊與且末縣政府簽訂了“且末·魯璐箜篌文化發展框架協議”。在新疆箜篌公益教學基地,魯璐義務培養箜篌藝術人才,讓西域箜篌文化圣地不再沉寂。
成為“且末箜篌文化代言人”和“西域箜篌公益形象大使”的魯璐,在畢業后10次跨越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成為自絲綢之路形成兩千多年來第一位花費五年時間、跋涉10萬公里進行箜篌尋根的文化學者。她4次走進新疆且末小學進行箜篌科普活動,陸續組織舉辦多次箜篌文化研討會、座談會,還撰寫了西域箜篌博物館建設可行性報告、西域箜篌文化產業發展可行性報告等。
“作為一位箜篌傳承人,我認為對于箜篌這樣一件曾經失傳的樂器,尋根是最為首要的。尋到了根,就不再是浮萍。一個民族的文化根系發達,這棵大樹注定根深葉茂…… ”在談及自己的非遺工作歷程時,魯璐感觸頗深:“非遺工作說到底也是一種堅守,是整個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堅守,也是每一位非遺傳承人對自己所從事的非遺項目的堅守。作為非遺傳承人,我要做堅守歷史文化遺產的一棵‘胡楊’,靠著一種任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我自堅韌不拔只爭朝夕的毅力,靠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才能真正把中華非遺傳承好。”
用箜篌打開世界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交流與合作不僅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這為魯璐用箜篌打開世界,當好“美美與共”的非遺傳播者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為非遺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2014年11月1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魯璐攜仿古箜篌“律羽騰”,為中外元首夫人演出一首以箜篌領銜的唐代歌舞《炫舞羽音》。魯璐的演奏如行云流水,余音裊裊;演員們典雅的舞姿如夢如幻,贏得了夫人們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2018年9月,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魯璐應邀帶領箜篌團隊,參加了為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總統穆罕默德·布哈里和夫人舉行的歡迎晚會,非洲數十個國家的駐華大使和夫人在座,一曲《絲路箜篌》,再次驚艷世界的目光。2019年10月1日上午,北京20余萬軍民以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作為“中國青年箜篌領軍人物、國寶級箜篌演奏家、推動失傳箜篌藝術在新時代走向復興的代表性人物”,魯璐榮耀地登上了國之大典——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的“中華文化”方陣彩車,成為方陣彩車上18位代表中最年輕的一位。
用箜篌打開世界,當好“美美與共”的非遺傳播者,這些年來,魯璐儼如登攀事業的山峰,每一步都執著而堅韌。
上高三時,魯璐就完成了《箜篌史略與發展的研究》一書的寫作。為了編撰這部20多萬字的箜篌理論專著,魯璐從新華書店買來近百部大型工具書和音樂參考書,利用假期先后考察有箜篌壁畫遺存的21處窟寺和出土箜篌遺物的古墓地,對古墓箜篌壁畫進行學術性研究。時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樸東生在病床上不但給她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還以《震驚與贊佩——賀魯璐箜篌專著問世》為題,主動為這部書作序,稱其填補了箜篌史上無專著的空白。
近年來,魯璐還先后編寫《箜篌理論講義》《箜篌樂曲教程》等教程,尤其是作為執行主編編著的中國音樂學院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精品教材《箜篌》上下冊,得到了國家國際級專家編審鑒定并高度認可,已成為最具權威、最具標準、世界通用的一套考級教材。
為了搶救寶貴的文化遺產,魯璐帶領團隊整理了中國歷史上來自壁畫、繪畫、古籍等出處的箜篌歷史影像一千余幅,并陸續將其復原仿制成為實物。她還整理了來自國外60多個國家的泛箜篌類樂器相關歷史影像一千余幅,并同樣展開實物復原仿制工作,以中華非遺鏈接世界非遺,將“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中華文化深層次呈現。
魯璐帶領團隊繪制了中國箜篌地圖、世界箜篌地圖、世界箜篌五千年歷史年表等,以呈現箜篌發展的空間和時間圖軸。魯璐的家鄉河南新鄉市是箜篌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她在這里創建了久鼎箜篌文化藝術創意產業園和世界第一家箜篌博物館——久鼎箜篌博物館,令非遺得以活化,令歷史走進現實,全方位立體展現了箜篌的文化魅力。
近10年,魯璐培養了700多名箜篌師資人才和2000多名“箜篌娃娃”,填補了300多個城市和地區無箜篌人才的空白,將箜篌文化傳遍了中華大地。她感慨:“選擇恰當的時候播種夢想,勤于耕耘,季節到了,自會收獲希望。”
將文化自信的種子播進這片她深深摯愛的土地,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魯璐相信在她這一代的手中,中華文化一定能飛天出海,發出時代強音,極大地振奮民族精神,在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摘編自《新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