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燭光曾帶給我們多少詩情畫意,留下多少動人的故事,但隨著社會發展,如今我們一般都用不上蠟燭了。只有在追思故人時,或者在生日許愿時,蠟燭才能派上用場。
蠟燭真的淡出人們的生活了嗎?倒也不是。至少在丹麥,蠟燭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歐洲蠟燭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丹麥每年人均消耗蠟燭大約6千克,居歐洲各國之首。據丹麥當地媒體報道,在漫長的秋冬季,超過半數的丹麥人幾乎每天都要點蠟燭。如果那時你有機會去丹麥游學,一定會對教室、寢室里隨處可見的燭光感到驚訝——他們將之視為溫暖的陪伴。
在丹麥語里,有個詞叫“lyseslukker”,意為“掃興的人”。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吹滅蠟燭的人”。丹麥人喜歡蠟燭的歷史由來已久,還記得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嗎?“火光亮起來了!她將自己凍得發僵的小手蓋在了上面,此時,它就成了一束明亮而暖和的火焰,就像一根燃燒著的蠟燭……”如果不是因為貧窮,小女孩賣的就不是火柴,而是蠟燭。安徒生有著強烈的蠟燭情懷,他的首部童話作品的題目就叫《牛油蠟燭》。
丹麥人不僅在室內點蠟燭,外出時也會帶上防風蠟燭或浮在水上的蠟燭。在寒冬,蠟燭是抵擋黑暗的武器;在夏夜,蠟燭是戶外聚會、露營探險的必備品,既方便攜帶又能制造浪漫。對丹麥人來說,點燃蠟燭不僅是亮起一束光,更是創造了一種光影的魔法,讓生活變得更加愜意。
一個丹麥朋友告訴我,只有在燭光下,才能真正感受到丹麥人所推崇的hygge。在丹麥語中,hygge意為“舒適、安逸、自在”,描述的是一種被美好事物包圍的怡然自得感。我覺得它很像中文里的“小確幸”。幸福并不一定要刻意去追尋,也許只需要點起一根蠟燭,你就能領悟其中的真諦。
摘自《讀者·校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