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武在魔術道具行業已打拼近20年。因為“喜歡既能玩又能賺錢的工作”,他在20多歲時成了舞臺上的魔術師,后又成為舞臺下的商人。
從暖場道具到啟動儀式設備,他以知足常樂的心態經營著這門獨特的小眾生意。憑借對市場的敏銳洞察,他開發的一系列互動魔術道具已累計賣出數千套,產品應用于商場活動、企業慶典等場景,還吸引了網紅景區采購。
從最初月入萬元到現在收入穩步提升,劉子武始終保持著對行業的熱情。在創新與實用、商業和事業之間,他尋找平衡,用一個個精巧的魔術裝置,為各類活動增添驚喜與歡樂,也讓自己“知足常樂”。
舞臺上的魔術師
福建小伙劉子武年輕時對單調的流水線工作感到厭倦,渴望從事一份既能游歷四方,又能維持生計的職業。當時,魔術師這個可以走南闖北、在表演中體驗不同地方風土人情的職業引起了他的興趣,于是他拜師學藝,選擇了魔術表演這條道路。
在成為魔術師的10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各地。從福建鄉村熱鬧的廟會,到廣東歡騰的潑水節;從上海繁華的商業演出,到泰國異域的文化交流,魔術表演的生涯讓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還看到了國外的風景。
那時候,劉子武的月收入就已突破萬元。然而,常年奔波在各地的疲憊感,以及魔術表演行業“吃青春飯”的現實壓力,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選擇。
魔術師在進行魔術表演前,雖然經過反復訓練并配備了安全裝置,但依然存在相當高的安全風險。特別是高空逃脫類節目,表演者必須在燃燒的繩索斷裂前完成逃脫。對劉子武來說,“這是一場零容錯的生死考驗”。這種壓力在初次登臺時尤為明顯。
隨著經驗積累,緊張感逐漸轉化為了專業的專注力,“我們也設計了多重保險措施”。但即便再熟練的魔術師,面對這類高危表演時都得保持著高度警覺。畢竟一旦失誤,后果不堪設想。
曾經“邊玩邊賺錢”的瀟灑理想,漸漸被對穩定生活和創造性工作的渴望所替代。
舞臺下的商人
2006年,當劉子武決定從魔術表演轉向暖場道具生意時,他并未想到這一選擇會徹底改變人生軌跡。
在魔術表演的早期發展階段,道具制作還處于相對樸素的階段。當時常用的道具包括“眼疾手快”“穿越火線”等互動性較強的設備,同時也融入了一些科普性質的表演器具。劉子武想做一些有新意的道具產品。彼時,福州當地聚集了不少專業制作魔術道具的加工廠,這些資源讓他萌生了創業念頭:“既然表演需要道具,為什么我不自己生產?”
劉子武將懸浮魔術的創意轉化為產品,又花了幾個月時間,研發出一款創新的懸浮道具——通過在車輛旁設置特殊裝置,使表演者能夠貼著車窗“漂浮”。當時,他給工廠提供創意設計,委托工廠進行批量生產。
沒想到這款產品市場反響很好,年銷量達到兩百套,銷往全國各地。劉子武自此一邊在臺上表演魔術,一邊在臺下潛心琢磨道具,陸續開發了“室內不倒翁”“大唐不倒翁”等系列產品。
從暖場道具到啟動儀式設備
近年來,魔術行業逐漸從單純追求技法呈現,到重視整體藝術表達。劉子武將技術人員招入團隊,升級迭代產品以強化表演的觀賞性和參與感,給人們帶來沉浸式娛樂體驗。
他推出的創新道具產品雖然有爆款,但銷售狀況兩極分化。劉子武觀察發現戶外活動大幅減少,但市場需求依然有不少。過去以暖場節目為主的道具需求較多,后來啟動儀式相關產品的市場需求明顯增長。為此,他將產品研發的重點轉向各類慶典活動的啟動儀式設備。
對劉子武來說,在產品研發過程中,雖然創意構思并不復雜,但要將這些創意真正實現,并達到理想效果卻充滿挑戰。以煙霧效果為例,他曾花費近3個月時間反復修改。有時煙霧量太少,視覺效果不夠震撼;有時設備體積過大,不僅搬運困難,還面臨電壓功率要求高、接電不便等實際問題,需要反復調整和測試。
“既要有儀式感,又要有視覺沖擊力!”在不斷打磨下,他推出的一些啟動儀式產品因其穩定性和視覺效果,成為持續熱銷的經典款,常年接到企業訂單。在加快新品研發節奏的過程中,他的收入也在持續增長。
小生意里的生存哲學
如今,劉子武的團隊已有9人,倉庫分散在福州的3個廠房,總面積近500平方米。
經過多年經營,他的產品累計銷量已達數千套。這些產品主要應用于城市商業場景,包括商場活動、企業團建、開業慶典等。其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西安客戶,采購了數十種道具,要打造類似宋城演藝風格的互動表演項目。
他的客戶中有不少人來自網紅景區,“疫情后,河南萬歲山景區也開始采購我們的產品。”
他避開低價競爭,通過創意和定制化服務提升溢價。例如,“水霧畫臺”需根據客戶主題修改圖案和煙霧效果,這種“半定制”模式既保留了批量生產的效率,又滿足了客戶的獨特性需求。
在產品線中,吶喊噴泉是價格較高的單品,每套售價一萬多元。這套設備安裝在水面上,游客通過吶喊就能觸發水下噴泉裝置,這幾年很受歡迎,成為一些景區和商場的寵兒。
他還發現,現在的客戶喜歡新意,大家都不想和別人一樣,總在追問“有沒有新產品”。有時,他也會遇到創意枯竭的挑戰。
對于行業未來,劉子武顯得淡然:“如果暖場道具以及啟動儀式設備將來徹底消失,那我就退休。”生活就要知足常樂,在家里守著家人,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已經很滿足。或許,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正是許多小微創業者能在起伏市場中長久存活的關鍵。
摘自“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