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大家一直在討論上岸。但“岸”成了一座圍城,在兩邊,都困住了我們。
考不上公的人,覺得自己很失敗?!拔业娜松呀浺驗榭荚囃撕镁谩?,25歲的@小一說。
上了岸的人也覺得自己很失敗?!昂鷣y選了一個工作方向,毫無熱情,生活的意義在哪里呢?”@好彩妹說。
不管怎么選,都不對。甚至有人感慨,現在的年輕人是沒有吃到“時代紅利”的一代。
因此,本期我們邀請了一位歷史學者來解答這些問題。趙冬梅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研究宋史的專家。在她的著作里,對每個歷史人物都展現出了深刻共情和理解。這讓我們相信,她能跳出當下的視角,在更長的歷史尺度下,給年輕人一些答案。
◎寄信人:小一
●主題:我無法接受失敗的自己
今年省考,考完時,我真的信心滿滿,覺得一定能考上,可結果還是差點。每次都是差點,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差點。
身邊的人考公上岸、考研上岸,都步入了人生下一個階段。好像只有我,25歲了,兜兜轉轉還在原地,陷入莫比烏斯環里,走不出來。
每到考試季,我整夜地睡不著覺,大把地掉頭發,我故作堅強地安慰自己:反正能考到35歲,總會考上吧。可是我自己都不確定,我能不能堅持到考上呢?
這幾年,我一度認為自己太差勁了。什么都做不好,我不敢放心地玩,我不敢買新衣服,我不敢跟爸媽講,我想去旅游。
我的人生已經因為考試停滯了好久。有時候,我會問自己:考不上就沒有資格過想要的生活了嗎?但對于現在的我,確實是這樣,因為我沒辦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我每天都在無限地內耗,我討厭一意孤行的自己,可我不知道我的生活該怎么繼續下去。
◎寄信人:好彩妹
●主題:人不能去尋找自己想做的事嗎?
我想聊聊我在工作上的困惑。今年,我剛研究生畢業,以管培生的身份第一次接觸了職場。也許在別人眼里,我的生活很好,但我真實地覺得,很無聊。我輪崗的這幾個崗位,都沒有我特別喜歡的方向。
可能有些人可以一輩子待在一個崗位,就這樣干下去,可是我做不到——胡亂選一個工作方向,毫無熱情,生活的意義在哪里呢?
現在,人們都想要尋求一個安全的答案??墒俏覀兊谋б苍谶@里:一定要尋求安全,不敢創新,只敢走多數人走的路??墒牵苏娴牟荒苋ふ易约赫嬲胱龅氖虑閱??一定要按照學校、學歷來劃分等級嗎?我不太清楚。因為我自己也用碩士學歷來捆綁自己,總覺得要做體面的工作,才對得起這么多年的辛苦。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感覺我的生活陷入了停滯的狀態。我在等待那個打破的瞬間。
◎回信人:趙冬梅
上岸是個偽命題
我理解大家都在尋找一個安全答案的心情,環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大家希望通過找到一個安全、正確的答案,來抵御風險。
但作為一個歷史學者,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看到最多的是偶然性對個體、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偶然的影響力要遠超所謂的必然。
這種觀點有點反常識,但確實如此。
所有的“正確”都是有限度的。而且所有的選擇都還要跟其他的選擇——無數的看得見、看不見的選擇相碰撞,才會出結果。
無論是歷史中的,還是現實中的人,我們都自以為明白,但其實都是盲目的。
大家都是基于自己有限的信息和見識做判斷,做選擇。但最終能否通向我們想要的結果,是不一定的。
歷史在多種可能性走向唯一結果的過程中,是非常復雜的。在這中間的每一個人都自以為做出了最正確的判斷,但最后撞出什么來,真不一定。
我拿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舉例。王安石用了一套非常反傳統、革命性的方式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支持宋神宗的拓地強兵。他的理財措施在當時、今天看,都是很先進的。但事實上,宋神宗第一個選擇的不是王安石,而是張方平,張方平才是那個時代第一理財能臣。
但張方平的爹死了,張方平就必須去丁憂,要離開27個月,這時候王安石就來了。張方平和王安石兩個人是屬于誰也看不上誰的。如果是讓張方平改革,那就是另外一套解決方案,歷史可能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了。
你看這么大的一個事件都有這樣大的偶然性。
從歷史上看,事與愿違的多了,種瓜得豆的多了,歪打正著的也多了。所以,在我看來,“上岸”是一個偽命題。
沒上岸的羨慕上岸的人,以為別人過著的是自己理想的生活,但在機關里工作的人,他會不會有他自己的愁苦,有他自己的問題?
歷史是復雜的,生活也是復雜的。人生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與其要掌控,你還不如只按照你當下的本心和道德準則來做選擇,然后,碰到啥是啥。
你總會有收獲的。也許是教訓,也許是經驗;也許是錢財,也許是名。不管撿到什么,我們高興地拿起來就行了。
為什么總覺得自己很失敗
2008年,我在德國教書,我們系里有個教漢學的老師,是博士,德國人。
她有一次跟我說,要和他男朋友結婚。她當時說時,我嘴上沒說什么,但心里咯噔了一下。因為她男朋友是個電工。
為什么我們總感到“失敗”?我想這可能與我們身處一個“世俗社會”有關。在我們的價值判斷里,對于讀書人,讀書獲致的職業總會高看一眼,即便工資低,也要高看一眼。就像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慣性思維,覺得一個電工怎么配得上一個博士呢?
但我們完全把自己交托出去,依靠世俗的評價標準,讓別人來評判自己時,你時不時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在那個評價體系里,永遠都會有人比你強,比你厲害。
當人沒有拿“自己”作為目標,你就常會有“失敗”感。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我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哪怕你今天種下了一盆花,花開了,你就會開心;看了一本書,你也會很開心。
你看蘇軾,他不倒霉嗎?在世俗的評價體系里,他也是一個“失敗者”。
在政治上,他堅持獨立思考,不選邊站,所以,只能不斷地被貶,貶到嶺南去,貶到海南島去,但你又能說他的人生不精彩嗎?
不能實現政治抱負,但作為一個“人”,蘇軾從來沒有放棄過他自己。他彈琴、造墨、寫書法、寫詩詞,在這些他還能做的事情上,他做得都很快樂。而且在任何時候,他都有朋友,因為他有能力愛別人。但如果當時的蘇軾仍把治國、平天下當作人生的目標,那他注定一輩子苦悶。
我之前常跟學生講,要“持敬”,就是對人要保持尊敬的態度。你要尊敬的第一個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敬的不是衣冠、地位,而是從內心深處把自己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這樣,你永遠不卑不亢,而且會發自內心地平等、友好地對待別人。
作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很不容易的,生命是很難的。我們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什么叫“自己的精彩”?不是打敗別人,而是要問問自己:“我喜歡什么?”“我想要什么?”“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當外界的評價讓你不適時,就回到自己身上來,把“建設自己”作為一個目標。
沒有吃到“時代紅利”怎么辦
我是做北宋政治史的,我也是從代際的角度去做研究,我們有一個基本的觀念是——在一個王朝的生滅過程中,不同的代際分享著不同的命運。
代際命運是指什么?它規定一個最高的閾值和一個最低的閾值,所有人在這個中間,好也不過如此,壞也不過如此。所以,網上說的有人吃到了“時代紅利”和有人沒有享受到“時代紅利”的情況都是存在的。
我是1971年出生的,按照網上的說法,生于1965 ~1975年的這一代人,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幸運的一代人。沒挨過餓;大學畢業后,還分配工作,不分配,也能找到好工作;又趕上第一波的房改,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買了房。
現在的孩子確實沒趕上那個時代。但當我們現在說到“時代紅利”時,往往說的是成功者,但哪個時代都有被甩下去的人。
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代際規定里討生活,你可以改變小環境,但無法超越大時代。每個代際都有它的困難,也都有一些特殊的機會。比如,現在的女性都能在公共領域工作,但回到宋朝,李清照也不行。
現在的人常有的思維慣性是——那些不光鮮亮麗的職業,是不在我們的選擇范圍之內的。但體面、工資高、不累,集齊這三者的工作是很少的。現在環境不同了,我們更要松動一些觀念上的束縛。
不管做什么工作,你只要能自食其力,就已經很好了。就算能把煎餅攤得很好,也是件值得驕傲的事。
我們要努力讓自己強大,強大不是指外在,而是內在,你得瞧得起你自己。
我們無法跳出自己的代際存在,但我覺得所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代際命運里,至少把自己身心安頓好。
我對我自己孩子的要求也是: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接納自己的人。不管選了哪條路,你不要羨慕你沒選的那條。生活的敗壞就是從羨慕那條沒走的路開始的。
人最難做到的是對自己的生活滿意,但幸福的秘訣恰在于此。
摘編自“新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