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宣布了一個發現:“經常出去看世界的孩子,長大以后成功的概率要比其他孩子高很多。”為什么這些孩子更容易成功?難道是因為眼界變寬了嗎?其實,原因很簡單:多數有機會出去看世界的孩子,家里條件比較好。
為什么經常去健身房的人較少患抑郁癥?難道是因為身材好的人更受歡迎,從而降低了患抑郁癥的風險嗎?稍微想想,就不難知道其中的道理:一個人如果經常去健身房鍛煉,他大概率更有空閑,不缺錢。這樣的人主觀上有動力和活力,而且比較自律。他即便不去健身房,也不太容易患上抑郁癥。
“孩子經常出去看世界提高了成功率”以及“經常去健身房的人不容易患抑郁癥”,這類推論看似可笑,卻映射出我們日常推論的基本邏輯缺陷。我們往往分析一些事實,歸納原因,然后快速得出一個看似有道理的結論。但是原因和結果,很可能并不相關。
多個原因共同起作用,才會導致某事發生。我們容易只盯著并重點強調某個事實,或者將兩個事情強行捆綁在一起,好像這樣就有了不一樣的洞察。
比如,如果你相信“愛”,那別人的一切表達可能都會被簡單歸因于“愛”。你發現有人對你好,那就是因為對方愛你;你愛他人,做了短期之內讓他不舒服的事情,也是為了長期對他好。總之,一切都是因為“愛”。
有的男人找不到戀愛對象,經常將其歸結為一些自以為是的原因:女人不喜歡我就是嫌我窮,或者嫌我長得難看。這種主觀色彩很濃的推測,就會讓他忽略對其他方面的改善。
快速、簡單推論的基礎是感性,而非理性。人們更重視“感覺上的真實”,而不是經過確認的“事實上的真實”。
隨處可見的熱門話題中,有很多還沒有被驗證就廣為流傳,激起人們的憤怒、興奮、歡樂等各種情緒。等到我們想著驗證其真實性的時候,這件事情已經過時,沒人關心了。
在“后真相時代”,我們如何洞察真相呢?哲學家把建立信念的過程比喻成“在海上修建木筏”。在波濤洶涌的海上修建木筏,我們要先站在第一塊木板上修建第二塊,然后才有后面的第三、第四、第五塊木板。
第一塊木板,就像我們的基本觀念,它決定了我們認識的起點。每個人都要有洞察真相的能力,不然,第一塊木板永遠都是不穩固的。我們的思考意愿,又構建著我們的思想范圍。懶得思考的人,思想的范圍就會越來越小。一旦抓住了一個讓自己滿意的解釋,他們就滿足于這個片面的解釋。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真相很少純粹,也絕不簡單。”輕易得出結論,也許只是我們不愿知道更多而已。我們需要反思順理成章的想法,探索各種因素,而不是隨意配置因果、感情用事,宣布貌似新奇、其實荒誕的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