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無數奮斗者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
歙縣“徽州姑娘”曹晶,用5年時間,將家鄉土特產通過網絡賣向省內外,從而帶動一方鄉親,蹚出了一條充滿汗水和歡欣的新路。
2019年,已在城市拼搏多年的曹晶,懷揣著對故土的眷戀回到歙縣老家。“我和丈夫都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家里種著菊花、茶葉,父母年紀大了,農產品賣不上價,我們就想著能不能通過網絡幫他們一把。”談起回鄉的初衷,曹晶說。
起初,她和丈夫嘗試拍攝鄉村生活視頻,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黃山的風物。沒有團隊,丈夫扛起攝像機,她負責出鏡;沒有腳本,鏡頭里全是農家的日常。
然而,創業之路并非坦途。2020年的一場洪災,讓農家即將收獲的農作物毀于一旦,經濟壓力如山般壓來。“那時候真的想過放棄,但又不甘心就這么算了。”曹晶說。
轉機出現在202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嘗試直播賣玉米,沒想到一場下來竟賣出數百單。這讓她意識到手機能成為“新農具”,點燃了她全身心投入鄉村振興的希望。從此,“徽州姑娘”的直播間成了連接田間地頭和千家萬戶的新橋梁。
真情宣傳,數字賦能
走進曹晶的直播間,沒有精致的背景板,沒有夸張的叫賣聲,有的只是鄉村最質樸的煙火氣。她將鏡頭對準菜市場吆喝的老人、田間地頭的農戶,并挽起褲腿下地干活,以最真實的方式展示農產品的來源與品質。
“我們賣的不僅是農產品,更是徽州人真實的生活。”曹晶的這句話,道出了她的直播間與眾不同的特質。
為了將這份特質堅持到底,曹晶徹底打破傳統直播的套路。她帶著手機走進歙縣的每一個村落,直接從農戶手中接過帶著露水的時蔬、散發著醬香的腌貨,只要是好產品,她都來者不拒。“現場收貨、即時直播”成了她直播間的特色售賣招牌,這種模式不僅保障了農產品的新鮮度,也讓消費者能夠直觀地了解產品的來源和品質。為了讓家鄉好物順利抵達全國各地,即便利潤微薄,她仍堅持補貼運費,只為讓更多人嘗到正宗的徽州味道。
為了走出黃山小眾農產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她巧妙地將徽派建筑、民俗活動等文化符號融入產品包裝,為歙縣老家 “滴水香” 等優質茶葉打造獨特品牌形象,使其銷量暴增,實現了 “產品 + 文化”的完美融合,讓消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以樸為底,贏得民心
曹晶始終堅信 “鄉村振興,年輕人越多越好”。2024年,她成立的黃山徽家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有了新發展,從個體經營邁向規范化運營,產品覆蓋黃山絕大部分農特產。但她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積極與其他返鄉創業者分享經驗,參與直播培訓,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她深知單打獨斗難成氣候,只有團結協作,合力打響黃山品牌,才能實現長久發展。她用樸實與真誠,為鄉村匯聚起更多青春力量,鋪就了一條共同富裕的多贏之路。
如今的曹晶依然奔波在一線:清晨出門去村里直播,午后回倉庫打包發貨,深夜復盤數據……問她累不累,她指了指手機里一條評論:“一個上海客戶說,從沒吃過這么清甜的筍,明年還要預訂。這時候就覺得值了!”在她看來,直播帶貨的意義不僅是賺錢,更是讓城市和鄉村取得更直接更和諧的連接,讓本地百姓尤其是年輕人看到土地的希望。
“直播最需要人情味。”曹晶回憶起一次特別的經歷。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她遇到一名在街邊擺攤的老奶奶,正為賣不出去的葡萄而發愁。她當即架起設備直播,沒想到短短兩小時就幫老人賣光了所有葡萄。此后,她一直與這名生活困難的老人保持聯系,“我已經跟她約好,今后還會繼續幫她。”曹晶說這話時,眼里閃著溫暖的光,“能夠用我的力量幫助到她,真的很有成就感。”
如今,“徽州姑娘”有了知名度,但曹晶覺得自己仍是那個普通的農村姑娘。“我之所以網名取作‘徽州姑娘’,就是想告訴大家,我不是什么網紅,只是一個愿意扎根鄉村的普通人。”
汗水澆灌,種下希望
5年多的創業歷程,曹晶從夫妻二人的小團隊起步,如今公司已初具規模。在她看來,鄉村振興絕非空喊口號,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幫農戶解決銷路問題。她的直播間成了農戶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現采現播” 的方式不僅幫農戶打開了銷路,更讓消費者看到了農產品背后的故事和價值。曹晶在助農之路上步履堅定,用堅守種下希望,以汗水澆灌收獲,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徽州大地發芽、開花、結果。
“能幫到一個就是一個。” 這是曹晶樸素的話語,也是她一貫的堅持。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曹晶的故事或許平凡,卻格外珍貴。她沒有改變鄉村的宏愿,只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改善著鄉親們的生活。這或許正是鄉村振興最需要的力量。
曹晶的故事,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她以一部手機、一輛三輪車為起點,用創新思維與責任擔當,成為照亮鄉村發展的璀璨星光。在打造鄉村振興“黃山樣板”的征程中,正是無數像曹晶這樣的實踐者,用他們的堅守與付出,匯聚起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讓鄉村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來源:黃山市歙縣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