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活的人=把美食和旅行的照片拍得好看的人。
——現代人的定義
方言才是中國最高雅的語言。河南話把下小雨叫作“滴星”,四川話、重慶話把雨傘叫作“撐花”,客家話把彩虹叫作“天弓”,潮州話把曬太陽叫作“借日”,山東話把昨天叫作“夜來”,閩南語里把怕冷叫作“驚寒”,陜西話把心煩叫作“惶”……方言是我們華夏先祖遺留給我們的一個念想,雖然細若游絲,卻血脈相織。
——作家范大山
不是因為有想要的書才去書店,而是去書店才會遇見想要的書。
——真的去線下生活才會碰見驚奇的際遇,這是再精彩的網絡世界都無法替代的
1.閱讀嚴肅書籍,看非批量生產的洞見;2.精準化用詞(少用代詞),替換同義詞,豐富語料庫;3.深度思考(多挖掘,多質疑,多反思);4.嘗試寫作或辯論。
——如何對抗語言能力退化/坍縮
一個人能觀察落葉、鮮花,能從細微處欣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樣。
——若能靜下心感受生活中的一切細微,生活或能給予我們更多回報
允許自己熬夜,允許自己把衣服在椅子上堆成小山,允許自己連續聽一首歌50遍,允許自己被刪除,允許自己原諒一個人之后又倒戈,允許一切發生。
——允許一切流走,一切便都會被保留下來
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魯迅《熱風》
你接納什么,什么就會消失;你對抗什么,什么就一直存在。
——鄰居阿姨對自己網名“順其自然”的解讀
養活自己,保護自己,原諒自己。
——一個年輕人能做到這三件事就算圓滿了
假如文學里真的存在神秘力量,那就是讓讀者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歷史的作家的作品中讀到屬于自己的感受。
——余華
一個成年人若是從沒主動去重新塑過自己,改變過自己大腦里的編程,在人出生之前,自己的人生故事已經被寫完了。人們把這個,稱之為:命運。
——《半山文集》
速度、質量和成本,要明白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舍什么。
——美團創始人王興說,不論是個人還是公司,三者只能取其二
當森林暗下來的時候,不要再去走小路。
——當你被情緒吞噬的時候,你會有極大的沖動想嘗試改變生活,而那也是最糟糕的時機
擴大認知半徑,明確能力半徑,減少欲望半徑。
——人生贏家的行為方式
我們最重要的不是去計較真與偽、得與失、名與利、貴與賤、富與貧,而是如何好好地快樂度日,并從中發現生活的詩意。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
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總要追問今后的路該怎么走。短視頻固然有趣,社交媒體固然熱鬧,但是它們都不可能解答年輕人心中的困惑,因此,他們拿起那些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也就不足為奇。
——一些年輕人熱衷于在網絡空間分享讀書筆記等,吸引同好,開展“閱讀社交”。對此,《光明日報》如是評論
所有讓我焦慮的事情,健康、金錢、創造……沒有一件是由他人導致的,都是由我和我的不統一、我內在的不穩定造成的。
——作家扶南說,生活的解法從來只有一種,那就是行動
和朋友聊天,主要目的在于交流情緒而非交流信息。
——朋友間的交流
小時候,幸福是一件東西,得到了就感到很幸福;長大了,幸福是一個目標,達到了就感覺很幸福;成熟后,幸福是一種心態,滿足了就感覺很幸福。其實,幸福就在身邊,像影子跟隨著你。
——很多時候,心態決定了幸福的程度和幸福的多少
愛是沒有標準的,標準是留給不愛的人的。
——一個孩子對“喜歡”的理解
當你遇到一件事,感覺無法解決,甚至已經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心情時,何不停下腳步,多些思考,換個角度,換種方法,也許事情會簡單許多。一味原地踏步、繞圈或太執著,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深淵。
——生命總有磨難,但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匿名和虛擬不是“張口就來”的理由,道德和法治才是“言由心生”的前提。
——不以語言暴力為武器,要用理性和善意做盾牌
無論你有多生氣,都要注意措辭和方式。你可以表達憤怒,但不要憤怒地表達。
——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