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大眾文藝視角下皮村文學實踐的價值與意義

2025-09-28 00:00:00白海瑞裴亞莉
藝術廣角 2025年4期

成立于2014年的皮村文學小組,為工友們創建了一個文學交流的空間,其文學實踐及傳播、發展的過程,也是新大眾文藝背景下勞動者借助新媒體進行文學創作的樣本之一。知識分子對于勞動者寫作實踐的指導性參與,表現出在新大眾文藝語境下,新的寫作群體的形成和發展,并不像有些研究者所擔心的那樣,是“野蠻生長”的。知識分子對于普通群眾的文學創作實踐的積極參與,是左翼文藝運動時期文學和文藝大眾化、延安文藝傳統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宗旨的延續。新大眾文藝作為新時代最重要的對文學、文藝現象的理論概括和凝練,我們在探討這一問題的時候,不僅應該關注作為寫作主體的“新大眾”,也應該關注那些幫助新大眾文藝作家群體浮出水面的知識分子的作用,即皮村文學小組的志愿者在皮村文學小組文藝創作的提高及基層傳播中所發揮的作用。

一、皮村文學小組的發展及影響

位于北京朝陽區東五環外金盞鄉城鄉接合部的皮村,生活著數量巨大的外來打工者,他們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構建了一種新工人文化。皮村文學小組的前身是2002年由孫恒、王德志、許多等人成立的“工友之家”,通過創建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同心學校、新工人劇場、圖書室等多家公共服務機構,旨在建立一個工人文化社群,以互助和文化教育的方式,維護打工者權益。

2014年,在工友們的建議下,皮村文學小組成立。最初由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張慧瑜擔任指導,后來更多的作家、學者、編輯加人文學小組的活動,如作家梁鴻、黃燈、袁凌,學者孟登迎、魯太光、劉忱等。每周六的晚上,一群熱愛文學創作的工友們跟志愿者老師共同討論文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文學小組涌現出一大批基層新工人作家,如范雨素、郭福來、李若、小海、李文麗等。

2015年春天,詩人陳年喜來到皮村工友之家任志愿者,寫下了一批有關皮村和工友的詩歌,其中一部分詩歌被收入皮村文學小組于2025年出版的詩集《大口呼吸春天》中。2016年中秋時節,首屆“勞動者的詩與歌”聯歡會舉辦,工友們在一起朗讀、演唱自己的作品,并形成慣例,每年舉辦一次。2017年,《我是范雨素》在公眾號“正午故事”發布后不到24小時,獲得10萬+的閱讀量。文學小組得到大量關注,更多勞動者和志愿者參與進來。2018年,皮村文學小組發起了第一屆“勞動者文學獎”。2019年,雙月刊《新工人文學》電子刊物推出,由范雨素擔任名譽主編并撰寫每期的卷首文章。2022年,皮村文學小組的非虛構文學合集《勞動者的星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25年,皮村文學小組的詩集《大口呼吸春天》再次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今,“工友文學小組”公眾號、“皮村文學小組”視頻號、《新工人文學》電子刊和公眾號等,為工友們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臺;皮村文學小組改稿會通過“皮村文學小組”視頻號線下、線上同步舉行,吸引了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參與。除了自己的媒介平臺,皮村文學小組還跟多家媒體進行合作,推出成員的作品,如《北京文學》《北漂詩篇》正午故事、網易人間等,皮村文學小組跨越地域和媒介的限制,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影響力更加深遠,

二、皮村文學小組的文學實踐及其特殊性

1.從新工人到新大眾:皮村文學小組的創作主體

在《大口呼吸春天》的序言中,張慧瑜寫道:“新工人指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走進城市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勞動者,他們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主力軍,也是城市建設、城市服務的勞動力,還包括近年來出現的外賣、出租等平臺經濟的新就業群體。”從打工者、進城務工人員到“新工人”,不僅是打工者這一概念的更加寬泛化,也體現出更強的身份確認和主體意識。

從皮村作家的職業構成來看,既有流水線上制造業的工人,也有建筑工地上的泥瓦匠、城市里的布展工、二手服裝店經營者、育兒嫂、家政工,還有平臺經濟下的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在《勞動者的星辰》所收錄的九位作家中,有五位都從事家政工作,“從事家政工作的女性在皮村文學小組成員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此外,文學小組的參與者還有“從事編輯、文化等工作的白領,他們都住在皮村這一城中村空間中”β,在文學小組中共同學習并結為好友。

從皮村作家的年齡結構來看,主要集中在70、80及部分60年代生人,“90后”占比極少。這些作家的學生和青年時代大都經歷了文學青年的流行,而對“90后”甚至更年輕的人來說,生活在一個文化娛樂多元化的時代,文學閱讀已經變得不再重要,文學青年相對較少,或者說從前的敘事和抒情傳統下的文學青年相對較少。在打工作家、皮村新工人寫作中,詩歌是重要的體裁,一方面是因為詩歌的篇幅短小,閱讀和寫作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用手持設備完成;另一方面,80年代朦朧詩的熱潮也為他們做了文學準備。

從以上職業和年齡的構成特點可以看到打工者概念的動態變化和新特征,同時也可以解釋這類作家寫作傳播成功的原因。一些觀點認為素人勞動者寫作的讀者群體更多的是中產階級而非工人,是一種奇觀式的閱讀,但新大眾文藝的興起、素人作家關于個體生命寫作的廣泛傳播,證明了其并非對新奇生活或者文字的新鮮感的一種景觀式的窺視,而是共同作為勞動者面對工作疲憊的日常和無力時的共鳴。隨著社會變遷和勞動關系的不斷調整、變化,打工者的概念和范圍也在不斷地變化,藍領和白領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皮村文學小組的負責人小付曾交過一篇作業《隨寫心記》,寫在工友之家工作五年的人生困惑,“總的來說,這五年來我成長很快,使我成了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成為一個有自由之身的人,成為一個不再以經濟金錢為主要生活方向的人,成為一個不再像機器那樣拼命掙錢的人,成為一個不像千千萬萬的工人那樣日復一日重復勞動的人”4。類似的困境和思考,是新工人、都市白領等共同面臨的。

“勞動者是指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的人,也就是社會語境中所說的‘勞動力’或者網絡流行語‘打工人’,勞動者主要包括三類群體,一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一線工人、農民,二是從事文化、文藝等非物質勞動的白領或小中產,三是中小私營企業的創業者。這三類群體也是新工人文學小組的主力,如在北京打工的北漂,在高校、文化機構從事研究、編輯、創作的老師、作家,還有在城鄉之間進行創業的經營者。在這個意義上,到文學小組授課的老師、作家、藝術家也并不自外于勞動者群體。”5從這種意義來講,皮村文學小組的創作主體是由知識分子志愿者和新工人共同構成的,是工人文化、農村文化和志愿者文化的融合,并成為新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2.從打工文學到勞動敘事:皮村文學小組的作品特征

皮村文學小組的文學創作從某種程度上說,承襲了源自20世紀80年代的打工文學,其作家作品中不乏第二產業工人對城市、工廠、城鄉身份與環境的割裂的表達。如小海在《中國工人》中對中國工人和中國制造的書寫,“我是一名中國工人”,“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將MadeinChina的神秘字符瘋狂流淌到/四大洋和七大洲的每條河流和街道的中心”。小海十五歲開始外出打工,二十年來,輾轉十幾個城市,干過裝配工、縫紉工、車工、房產銷售員、服務員、快遞員等十幾種工作,用詩歌和音樂來抵消身體的苦痛和希望的迷茫。“周游世界的風云”里看似有少年以夢為馬的豪壯,更多的卻是漂泊的無奈和疲憊。當“MadeinChina的神秘字符”流淌到世界各地,“中國制造”體現的不只是對生產力和創造力的自豪,也藏著一個又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逝去的青春,如小海的《中國制造》所說,“流水線不但制造了產品,也制造了我們一成不變的青年生活我年復一年的車間生活/也成了奇特的中國制造”。打工者參與了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建設,但是如徐良園《蚯蚓兄弟》所說,當“這座高樓氣派聳立的時候/我又沒有立足之地”。這種錯位和失落是打工文學的重要主題,皮村文學小組的創作沿襲了這樣的寫作,又因為新工人身份的多元而有了更多的拓展。

“打工文學”本質上是一種城市文學,其寫作的對象主要是城市和工廠,新工人寫作則把寫作的觸角延伸到鄉土和個人生活。《大口呼吸春天》的書名來自李文麗的《我多想》:“我多想/走出戶外/去大口呼吸春天的氣息/那暖暖的風/帶著花草的清香。”李文麗在北京做家政工,除了每周一天的休息日,她的日常囿于雇主家中,進行著重復且有規律的家務。特殊的工作場域讓她的工作呈現生活化的場景,既有流水線式的勞作,也有關于“家”的情感寄寓或割裂,但真正屬于她的生活卻只有戶外和夜晚。李文麗在《夜晚真是太好了》中寫道:“于是我愛上了夜晚/只有在黑夜里/我才是真實的自己”,“腰不疼腿不疼/耳鳴也不再來煩我/不用做飯不用洗衣/更不用被憂愁困擾/我可以上天入地/在云朵上跳舞樹枝上唱歌/和魚兒一起在水里游泳…一切都是圓滿的形狀”。盡管有空間、時間的限制,有身體的痛,李文麗的文字仍表現出一種對生活的樂觀和浪漫,這也是皮村文學實踐的意義。對大多數人來說,寫作并非為了改變生活的境遇或階層,而是為了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外獲得文化和精神的享受。就像范雨素說的,找到屬于自己的異度空間。

此外,新工人寫作還展現了當代新工人的風貌和尊嚴,也是對新工人的身份確認。李明亮在《摸黑掃地》中寫道:“屋里的東西各就各位,衣服疊得平平整整/完成這些后/我還要到屋后的小院子里/摸著黑,仔細掃一遍/掃完之后,我還要把衣服洗了/在院子里晾著/即使風把它吹下來,落在地上/也還是那樣干干凈凈。”類似的表達還有他的《中秋節,在出租屋打死一只老鼠》《自制綠豆芽的過程》在簡陋、狹小的生活環境里,保持著生活的勤謹、潔凈,正是一種對傳統認知中農民工形象偏見的反撥。“新工人詩歌不僅寫出了工業生產的壓抑性、無意義感,也寫出了生產的創造性、生長性,形成了一種勞動者特有的以生產為視角的生命體驗。”]

范雨素和陳年喜則以他們的文學意識表現出另外的特質。《我是范雨素》在網絡上的迅速走紅,除了作品中表現出的粗而堅韌的女性生命力之外,其幽默、流暢的文字表達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從我記事起,我對父親的印象,就是一個大樹的影子,看得見,但沒有用。”8她以一種幽默、輕松的筆調將生活的苦難描述得稀松平常,以一種抽離的心態看似在消解生活的苦難,卻流露出更深的辛酸和荒涼。用“正午故事”的編輯淡豹的話說,范雨素的語言是“典型的‘閱讀者’的語言,是文學造就的,不是生活造就的”。這跟她自覺地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有關,“少年的我,據此得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得太少了”[]。她生命中那些不可思議的經歷一出走、小小年紀擔任代課老師,都不是出于生活的邏輯,而是文學的結果,甚至“范雨素”這三個字都是經由文學獲得的。這并不是常見的打工文學或底層寫作,而是更接近于經過文學訓練的專業作家的創作。

陳年喜的天分表現為一種明確的文學意識和自覺。陳年喜并未參加過文學小組的活動,但是作為義工或者觀察者在皮村生活了兩年。在關于皮村或者其他跟勞動者文學相關的創作中,他呈現出明顯的具有知識分子視角或者公共視角的觀察。例如在關于皮村的系列詩句中,他通過對“鳥”“溫榆河”等意象的反復書寫,表達出對工人群體生活、命運的體察和喟嘆。在《用平板電腦寫詩的人》中,主人公陳族一直用平板電腦寫作,因為臺式機或筆記本“鍵盤上毫無章法的字母組合,讓他的兩手和大腦疲于奔命”,“開始是找不著鍵,后來就找不著靈感了”。他的身上可能有著陳年喜甚至更多打工詩人的影子。簡陋的生活空間以及工作時間、環境的限制,讓他們很少擁有自己的電腦或者有固定的時間可以坐到電腦前寫作,有的人甚至不會用電腦,手持設備為底層勞動者的閱讀和創作提供便利和可能。在另一篇文章《小城里的文人們》中,他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生活素材和寫作內容的問題,對于小城市的文人或者工人而言,他們受社會經驗和文學經驗的影響,可能創作范圍越來越窄,“張則城的生活簡單、狹窄得像一張紙條,寫著寫著,大腦空成了殼”[2],這也是新大眾文藝或者勞動者寫作所面臨的一個具體問題;另一個是群體存在和身份確認的問題,“他們被人稱作作家或詩人,被視為異類或同類。他們的職業五行八作他們枯枯萎萎,又豐茂蔥郁”[3]。像范雨素一樣,他們“沒想過靠文字改變命運”[4,但他們參與了公共文化生活,共同構成了公共文化生活的繁榮。他們和皮村的作家們一樣,寫作更多的是“普通人想要有一個自我命名機會: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并對自我進行敘述和梳理”[5]。

3.新大眾文藝下的皮村文學小組及其特殊性

作為知識分子、專業作家與打工作家、文學愛好者以城中村為地理空間所進行的文化交流活動,皮村的文學實踐與以東莞作家村為代表的廣東打工文學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較大的區別。

一是生成的環境和組織方式不同。東莞作家村的建立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主流文化的支持,而皮村則是由志愿者和工友發起的,其建立尤其是發展、壯大,得益于新媒體的傳播。

二是寫作的方向和內容不同。廣東打工文學的創作主要是以第二產業勞動者的打工生活為主,聚焦城市和工廠,是一種城市文學;皮村文學小組的作家們則將創作拓展到鄉土敘事和個人生活。中央黨校教授劉忱在向工友們講述農村公共服務時,建議大家書寫家鄉的事情。黃燈在與工友們討論返鄉主題中的農村寫作時,分享了梁鴻的梁莊系列、王磊光的“返鄉筆記”以及自己在2016年春節期間撰寫的《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在此基礎上,李若書寫了《八個關于生老病死的故事》在“網易人間”發表后獲得50萬 + 的流量。

三是作品的傳播方式不同。廣東打工文學作家作品的發表、出版主要依賴于傳統紙質媒體。一些作家如王十月、柳冬嫵等,通過創作從普通勞動者變成專職作家。皮村文學小組的作品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進行傳播,取得一定的影響力之后才進行結集或者單獨出版。以范雨素的走紅為例,其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話題和事件形成爆點,再通過新媒體及傳統媒體強化表達的聲音,繼而擴大影響力,引起社會關注。其發生是新工人通過對社交網絡和新媒體的使用來打破精英話語壁壘,是主動言說的努力。對于皮村文學小組的作家而言,寫作只是用來充實和豐富生活,而非改變命運的途徑。普通勞動者獲得了言說自己故事的機會和可能,在新媒體的發展下,新大眾文藝形成了一個場域,將勞動者的寫作變成一種公共性的文化行為。皮村是這一場域的具體表現,在為作家們進行專業指導(包括創作和傳播)提供空間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氛圍和吸引力。

三、知識分子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新大眾文藝并非已經存在的,而是正在生成的。“技術的發展和變革不會自動地帶來文藝的大眾性我們在談大眾性的時候,要意識到這不是一個已經存在的事實,而是要不斷去組織、引領、建構的群體。”新工人作家作為勞動生活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雖然有表達的訴求,并部分具備表達的能力,但仍然面臨一個普及和提高的問題。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講到“普及和提高”的問題時指出:“一切這些同志都應該和在群眾中做文藝普及工作的同志們發生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幫助他們,指導他們,一方面又向他們學習,從他們吸收由群眾中來的養料,把自己充實起來,豐富起來,使自己的專門不致成為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毫無內容、毫無生氣的空中樓閣。”這既強調了知識分子對群眾文藝普及工作的作用,又指出了知識分子在參與群眾文藝活動中的成長和收獲。因此,在對新大眾文藝進行具體對象的研究時,不應把大眾和知識分子割裂開來,而且應該注意到,歷史上大眾文藝創作的各個階段,知識分子從來不曾缺席。從《詩經》的采集和整理,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和左翼知識分子在城市的識字勞工中開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動,到50年代周揚、孫犁等在天津工人文學社舉辦的“講習班”,再到80年代“全國群眾文化普查”中知識分子與專家學者對來自民間、有藝術天分的普通群眾提供的美學指導與資源扶持皮村文學實踐中張慧瑜、孟登迎、魯太光等人所進行的工作,正是對工人文學、群眾文學寫作中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的傳統的繼承。

具體到皮村文學實踐中,張慧瑜等文化學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作家創作的指導。在參加文學小組之前,范雨素等人從未“有意識地搞過創作”,并且大多對自己的文字不太自信,“我沒天分,那都是文學小組老師們教得好”,“我靠苦力營生,沒什么癡心妄想,更沒想過靠文學改變命運”。[18張慧瑜在為工友們講述文學知識和創作方法的同時,通過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作品,并編輯大家的作品集,鼓勵了他們的創作和信心;文學小組負責人幫助工友們把紙質手稿錄入電子版,并主動把大家的作品投給一些關注工人文化的公眾號;《北京文學》師力斌,還有“正午故事”的編輯、青年作家淡豹等為工友們的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臺。正是淡豹的“慧眼”發現了范雨素作品的獨特魅力,在“正午故事”發表了她的第一部作品《農民大哥》不同于短視頻可以由個人發表并具有接受的即時性,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帶來的影像時代,文學的接受常常需要一個間接的因素,即仍需要一個平臺作為宣傳的載體。正是因為在文學期刊、自媒體平臺發表了不少作品,出版了《勞動者的星辰》《久別重逢》等文學圖書,工友們才由被書寫者變成書寫者,發出了屬于自己的聲音。因此,無論是作為指導寫作的老師,還是提供平臺的“伯樂”,對于皮村作家們的文學創作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對傳播的指導和工人身份自主性的確立。工人對新媒體的利用是在志愿者的協助下進行的。張慧瑜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大眾媒介和傳播,而傳播的過程正是爭取話語權的過程。具有文化自覺意識的“新工人”,“渴望創造,渴望得到其他階層的理解和尊重,也想表達自己對于社會的關注和思考”[]。這種渴望正是在知識分子的幫助下,通過重構社區文化實現的。最后是對知識分子自身成長的作用。張慧瑜曾講到自己參加文學小組的初衷有兩個:“一是我當時在研究機構工作,業余時間比較多,正好可以磨煉上課的經驗;二是之前做過大眾媒體中農民工形象的研究,偏重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缺少社會學田野,想以志愿者的身份繼續進行參與式觀察。”最終,“這種感受使我理解了“田野工作’‘下基層’中‘自我’與‘他者”的融合、轉化過程,這也是我參與文學小組的志愿活動收獲最大的地方。”20霍爾強調,“大學里的學者們要不時地關注現實生活”,文化研究應該在學術嚴謹性與社會關懷之間保持這種“特有的張力”,“關注那些最重要、最微妙和隱藏的對象:社會及其文化生活的文化形式和行為”,“積極推動集體的知識生產”。[21張慧瑜、孟登迎等作為從事文化研究的知識分子,在以皮村文學小組為載體積極實踐著這一理念。

新大眾文藝作為一個動態的場域,將創作、傳播、評論和研究吸納進來,不斷激活著文藝生產與文藝生活。知識分子和普通勞動者在“相互啟迪和相互教育”的互動中,不僅推動了大眾進行文藝創作的深度和高度,同時也把知識分子納入大眾的洪流,使之關注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現實,成為鮮活的“有機體”。他們是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新大眾文藝的實踐者,這也是新大眾文藝的魅力和活力所在。

[1][7]張慧瑜:《勞動者的詩與歌,及其壓抑與創造性》,陳年喜、李若等:《大口呼吸春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第2頁,第11頁。

[2]張慧瑜:《家政女工的四個“家”:勞動、性別與文學書寫》,《揚子江文學評論》2024年第5期。

[3][4][5][20]張慧瑜:《以文學之名:新工人文學小組十年記》,《北京文學》2024年第5期。

[6]陳年喜、李若等:《大口呼吸春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第132頁。下文中引用的文學文本凡未注明出處的皆出自《大口呼吸春天》,不再一一注明。

[8][10]范雨素:《久別重逢》,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3年版,第3頁,第7頁。

[9]淡豹:《關于范雨素的手記》,“正午故事”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RwoMy3nd_7Qo4n9Iv7-tQA,2017年4月26日。

[11][12][13]陳年喜:《微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00頁,第247頁,第256頁。

[14][18]張漫子:《“爆紅”之后的范雨素和她的文友們》,《決策探索》2017年第5期。

[15]項飆、袁凌、吳琦、段志鵬等:《素人寫作,為什么現在才變得重要?》,“單讀”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S2h5VTBnyPA3b74jSEreEw,2025年3月25日。

[16]賀桂梅:《新大眾文藝的基礎與理想狀態》,《文藝報》2025年1月13日。

[1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頁。

[19]孟登迎:《“打工春晚”與“新工人文化”的創造路徑》,《文藝理論與批評》2017年第3期。

[21]孟登迎:《不做擔保的霍爾:理論化探索與文化研究的反思—中文版〈斯圖亞特·霍爾文集〉閱讀札記》,《中國圖書評論》2022年第11期。

作者簡介:白海瑞,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青少分社主任,副編審;裴亞莉,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艷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专区|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国产丝袜啪啪| 亚洲婷婷六月|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午夜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日本一区高清|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九九视频免费看|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国产福利大秀91|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色综合手机在线|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 婷婷在线网站|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国产91蝌蚪窝|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日本国产精品| 色婷婷久久| 青青草久久伊人| 2021国产在线视频| 欧洲av毛片|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99ri国产在线|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亚洲天堂.com|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久久香蕉国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