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安吉縣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這是指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20年來,臺州市林業系統始終牢記囑托,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逐綠而行,改革破題,高標準打造新時代森林臺州,形成了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生產和生活良性循環的生動樣本,先后榮膺國家森林城市、省林業產業先進集體、省珍貴彩色森林示范市等稱號。
持之以恒\"增綠” 厚植生態本底
科學造林“披綠”。充分利用宜林空間,見縫插綠、全域增綠,先后開展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平原綠化、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一村萬樹\"等國土綠化行動,20年來,累計造林51萬畝、跡地更新54萬畝、森林撫育273萬畝次;截至2024年,全市森林蓄積量393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至 56% 。森林系列創建工作走在前列,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森林城市全覆蓋,98個鄉鎮(街道)獲\"浙江省森林城鎮\"稱號,鄉鎮省級森林城鎮創建率達 95.3% 。臨海林場三代護林人“艱苦奮斗綠荒山、忠誠敬業守青山、改革創新拓金山”,成功探索出了“山綠、場活、業興、林強、人富\"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累計完成造林1.6萬畝、森林撫育6.2萬畝,被評為全國十佳林場、全國林草系統先進集體。
優化結構“提質”。以樹種調整、增花添彩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森林的生態價值、景觀價值和經濟價值,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225.6萬畝,新植珍貴樹1284萬株,闊葉林與針葉林的比例由2003年的1:10調整到現在的3:2,成功實現林種從單一走向多元、林分從低質走向高效、景觀從綠色走向多彩。
先行先試“增匯”。充分挖掘森林“碳庫”,創建省級林業碳匯先行示范基地3個,探索以林業碳匯為載體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共開發森林經營類林業碳匯7455畝、碳匯減排量1.05萬噸。其中,椒江大陳島示范基地建設補植造林和撫育重點區1000余畝,建成碳匯數字化展陳館、雙碳大陳數字化平臺,為海島綠色發展提供了典型范例。
建章立制\"護綠” 提升治林水平
“林長制”全面落地。按照理念、目標、機制、方法、手段“五個先行示范”的要求,搭建市、縣、鄉、村四級林長體系,建立健全林長掛鉤聯系、重點工作定期調度、林長制部門協作等機制,共設立各級林長5633人、林區警長780人,形成了“黨政同責共建一張網、上下聯動同下一盤棋\"的新局面。
管護力度不斷加大。嚴格執行林地用途管制、林地定額管理和林地占補平衡制度,提升補充林地質量,推動重大建設項目合理用林\"應保盡保”。“十四五\"以來,累計審批長期用林項目1758個、使用林地面積3.38萬畝,補充林地面積3.87萬畝。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全市自然保護地從34處整合優化為16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地9個。完善公益林管護制度,在全省率先實施公益林補償資金“陽光工程”公益林信息化管理,省級以上公益林規模從281萬畝擴大到396萬畝。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了一批毀林、毀濕和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違法案件,有力保障森林生態發展空間。
生態修復打造樣板。創新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新范式,實行總量管控、分級保護,大力開展生態旅游、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等“濕地 + ”系列活動,全市現有國家重要濕地1處、省級重要濕地5處,其中玉環游門灣濕地入選“全國鳥類監測保護環志示范站”建設計劃和“國際重要濕地”申報計劃名單。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打造更多“候鳥天堂”。全市現有國家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2處、全國鳥類監測保護環志示范站1處,臺州鑒洋湖、玉環漩門灣水鳥棲息地修復項目入選全省濕地生態修復優秀案例。

災害防控有力有效。大力實施森林防滅火能力建設行動,全面應用“護林巡查\"系統,成功爭取國家森林火災高風險區綜合治理項目,不斷提升防火現代化水平,連續20年全市保持森林火災低發可控態勢。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治攻堅,在全省率先應用無人機航拍、遙感影像和GPS定位技術,創新績效考核監理、“紅黑榜”等制度,實現松材線蟲病發生面積、病死樹數量、疫點數量“三下降”。高效完成互花米草防治任務,做好動態監測、分類修復等“后半篇文章”,持續鞏固除治成果。
守正創新“活綠” 推動生態富民
林權改革釋放活力。建立健全林權收儲交易機制,以國資平臺為主體,通過市場化方式收儲村級林業股份合作社等林權,全市流轉盤活林地面積23.86萬畝,讓“沉睡”的森林資源活起來。創新林業金融服務,大力推行林權抵押貸款、公益林收益權質押貸款等信貸模式,積極開展生態公益林綜合險、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險等特色品種保險試點。探索林業共富工坊試點,打造“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示范場景,比如,仙居湫山鄉油茶共富工坊組建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油茶林、引入精深加工生產線提升附加值,帶動周邊300余戶農戶年增收500萬余元。
綠色產業持續壯大。挖掘興林富民潛力,提升林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高值化水平,以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2024年實現林業總產值565億元。深耕\"林下經濟”,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十四五\"期間,共落實“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項目100個、面積3萬畝,建設“一畝山萬元錢\"科技示范基地42.3萬畝,黃巖菜頭腎、天臺烏藥和長梗黃精成為省內林下中藥材種植主產區。做大油茶產業,創新\"林長 + 工坊 + 農戶”“林長 + 網紅 ?+ 產品\"等模式,近3年共新種和改造油茶6.33萬畝。以森林、濕地、海洋資源為依托的康養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打造了一批集森林康養、生態觀光、自然教育為一體的旅游項目,共創建現代林業經濟示范區56個,培育省級森林休閑養生城市2個、森林康養基地5家、森林氧吧59個。

名山帶富卓有成效。天臺山、神仙居成功入選“省十大名山公園”,通過基礎設施完善、智治能力建設和總體風貌提升,拉動項目投資42.1億元,2024年共接待游客634.8萬人次,實現景區旅游創收5.88億元,有效帶動民宿旅游、體育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時,12個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鎮(村)依托資源稟賦,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共富,實現從“森林美\"到\"百姓富”。
臺州的林業實踐,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的深刻意蘊。臺州將緊緊圍繞新時代林業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務,以林長制為牽引,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奮力書寫臺州林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