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舟山五峙山列島,是游客們尤為喜愛的觀鳥勝地。站在島上的瞭望臺遠眺,可以看到數千只候鳥的身影,他們時而群集棲息,時而結伴翱翔。每年的這個季節,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候鳥來此落腳繁衍,其中不乏被稱為“神話之鳥\"的中華鳳頭燕鷗。
依托“智慧鳥島\"生態修復工程,如今,這里的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數量已占全球 85% 以上,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這場跨越10年的“人鳥共生\"實踐,正是浙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注腳。
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彼時的浙江林業正處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全省 95% 的集體林地面臨碎片化經營難題,林農年均收入不足千元,林地產值僅占全國 3%…20 年后,浙江的綠色家底日益殷實:全省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活立木總蓄積量、公益林和天然林面積、濕地總面積均位居全國前列,更憑借僅占全國 2% 的林地面積,創造了全國 8% 的林業產值。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浙江林業歷時廿年深耕,不斷推動高質量“森林浙江\"建設,不僅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成為了浙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省域先行的必由之路。一幅幅綠色畫卷、一個個蝶變故事、一段段精彩篇章,繪就出波瀾壯闊的興業富民畫卷,也書寫了生態與經濟雙重躍升的綠色傳奇。
厚植青山根基
打造蝶變升級的“綠色樣板”
20年來,浙江始終秉持\"生態立省\"發展理念,省委、省政府將科學綠化納入城鄉發展大局,高質量推進國土綠化美化,筑牢青山根基。
以“八八戰略”為指引,一場始于頂層設計的“綠色革命”將\"五年綠化平原水鄉、十年建成森林浙江\"的藍圖徐徐展開。
現如今,浙江森林覆蓋率從2005年的 60.5% 升至61.36% ,這近1個百分點的背后,是全省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繡花功夫”一一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連戰連捷,18個“國家森林城市\"數量穩居全國之首;“一村萬樹\"行動將1998個示范村串聯成線,“一村一景”,山更青、水更秀;新植1億株珍貴樹、千萬畝森林質量提升等工程相繼落地,全省累計造林超1100萬畝,拓展了全域綠色空間。
2021年,當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體系首次在浙江落地,這場始于“樹有人管、責有人擔\"的制度變革,徹底重塑了山林治理邏輯。省雙總林長共簽發總林長令5個,連續4年主持召開總林長會議,將森林覆蓋率、濕地保有量、生物多樣性等核心指標納入政府述職“必考項”,嚴守生態紅線,打擊毀林行為,讓每一片山林都有了專屬\"守護者”。
而通過系統謀劃重大保護修復工程,強化松材線蟲病、互花米草等外來有害生物疫情防控,實施一系列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搶救,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不斷提高的\"蝴蝶效應\"正在不斷上演。
核心保護區生態修復,智能化監測管護系統和智慧平臺指揮中心建設等系列“組合拳”讓全球最瀕危鳥類之一的中華鳳頭燕鷗種群從2004年的4只增至如今的74只。不止于此,百山祖冷杉從3株母樹到4000株野外回歸,普陀鵝耳析從“獨苗\"到4萬株繁育,都見證著浙江在生態修復中的科技力量;2021年,錢江源一百山祖國家公園更以集體林地地役權改革為突破口,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 100+ ”特別推薦案例,為大型生態系統保護提供了“浙江經驗”。
搭建轉化通道
構筑普惠民生的\"綠色富礦”
浙江省山區縣眾多,自然資源稟賦優越。林業作為龐大的綠色經濟體,不僅是山區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更是推動全省共同富裕的重要陣地。
如何將\"沉睡的資產\"轉化為\"流動的資本”?浙江深請轉化之道,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鑰匙,打開了山林資源的\"寶庫”。
以“衢州模式”和“麗水模式”為代表的改革范例,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搭建集體林改\"一股份兩平臺”,將分散閑置的林業資源資產集中起來,開展林權評估、收儲、流轉、擔保、交易等一體化服務,成功探索出一條“資源變資產、林農變股東、葉子變票子\"的林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數據最有說服力。2024年浙江省林業總產值突破6200億元。58個重點縣農民林業收入占比超 50% ,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年前的不足千元到2024年超過5500元,從“砍樹賣材\"到\"點綠成金”,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現如今,在浙江的群山之間,香榧、山核桃、油茶等木本糧油正成為“隱形糧倉”,各市縣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條件,逐步形成木本糧油產業體系。截至2024年,全省木本糧油種植面積達680萬畝,年產值突破400億元,占全國總產量的 18% 。
2024年,“以竹代塑”上升為省級戰略,安吉、龍泉、慶元等16個重點縣建成155個竹材分解點。其中,安吉更是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將87萬畝毛竹林變身“綠色工廠”,不斷健全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竹纖維餐具甚至出口國外,年創匯超5億美元。
林下經濟同樣發展得如火如茶,淳安的山核桃林下套種三葉青,帶動3萬名農戶年增收1.5萬元,500個“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基地帶動107萬人就業,讓“一畝山萬元錢”從夢想照進現實。此外,浙江還積極拓寬森林康養“促富\"行動途徑,深化“森林康養 + ”系列,讓生態資源變成“可消費的風景”。
依托科技賦能為“兩山\"轉化激活新動能。省院合作20年,在竹產業、木本糧油、珍貴樹種培育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0% 的科技成果在山區實現轉化。“四聯”責任機制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科技特派員深人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會林農“致富經”。在2016年全國林業科技創新大會上,浙江“一畝山萬元錢”經驗作為省級典型在全國復制推廣。
深挖文化內涵
培育生態文明的“精神林海”
浙江的綠色變革,不僅是生態與經濟的雙重跨越,更是一場深刻的文化覺醒。
從深入挖掘古老的森林文化,到大力傳承和弘揚山水文化、竹文化、花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化,浙江將林業資源與文化傳承相結合,賦予了生態文明新的生命力。
在西溪濕地的蓮花灘觀鳥區,每個周末都有數十組家庭參加\"愛鳥課堂”,孩子們通過望遠鏡觀察鹛育雛,在自然筆記上寫下“鳥媽媽的守護”。
將生態資源轉換為文化符號,這樣的場景在浙江并不鮮見,全省坐擁2個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5個國家級生態文化村以及58個省級生態文化基地,這些不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是浙江生態文明的\"活教材”,所到之處皆是\"行走的課堂”。
此外,浙江還創新開展“未來國有林場\"建設試點工作,持續開展尋找\"最美古樹\"\"最美森林古道”\"最美竹鄉\"等主題宣傳活動,利用自然保護地、古樹名木公園等開展科普活動,通過政協調研、知識競賽、公益實踐,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每年3月,“浙里種樹”平臺都會迎來義務植樹熱潮。依托平臺,浙江深人推廣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構建起涵蓋國家、省、市、縣、鄉五級的\"互聯網 + 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體系”。20年間,已累計建立義務植樹基地1905塊,認建認養點990處,參與人數高達3577萬人次。
同時,依托植樹節、濕地日、愛鳥周、自然保護地日等重大節慶活動以及公益林建設20周年等重要節點,通過多渠道、多形式開展主題宣傳,積極培育生態文明的主流價值觀。
通過浸潤式的全民生態教育,在強化公眾對森林作用認識和生態保護意識的同時,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形成從“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的轉變。從城市到鄉村,從學校到社區,一股股綠色力量匯聚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浩瀚林海。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萌發地和率先踐行地,20年來,浙江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以勇立潮頭的姿態探索“兩山\"理論的深層內涵。從“一片葉\"到“一座山”,從“生態美\"到“百姓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省份的生態蝶變,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偉力。20年實踐也證明了“兩山\"理念是浙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
站在新起點,浙江林業將繼續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激發山林動能,為\"兩山\"轉化提供更多“浙江方案”,讓綠色成為最動人的底色,為人民帶來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