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浙江提出以來,紹興市始終將其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堅持以高水平生態保護驅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有效促進生態“含綠量\"和發展\"含金量\"同步提升,先后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高規格榮譽稱號。
系統護\"綠” 擦亮稽山鑒水\"金名片”
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統籌推進森林、濕地、河湖、山地、農田等自然要素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大力實施森林生態建設、濕地生態修復等關鍵行動,持續擦亮“水清、山綠、天藍、地凈\"的生態金名片。
全域統籌,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堅持規劃引領現代林業工作高質量發展,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框架下,統籌推進林地、濕地、自然保護地等規劃編制,創新編制林地空間專項規劃,銜接國空總規、耕保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系統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同時,為使規劃有效傳導,借鑒城市規劃管理方式,探索將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單元和技術標準延伸至林地管理領域,推動森林資源保護利用效能全面提升。
全面攻堅,優塑森林生態功能。“增量提質”與\"存量管控”雙管齊下,持續提升森林生態功能。一方面,以森林生態修復為抓手,系統推進百萬畝國土綠化、千萬畝森林質量提升等行動。2018年以來,完成造林更新、森林提質近86萬畝,建成國家森林鄉村44個,新增省級森林城鎮24個,打造“一村萬樹”示范村188個;另一方面,深入實施林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落實采伐限額管理和憑證采伐制度,“十四五”以來,在保障發展建設、審批完成各類林地征占用項目2300余個的同時,仍保有350余公頃補充林地儲備,實現林地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良性循環。
全鏈治理,優構濕地保護體系。以全市濕地資源為基礎,構建“保護一監管一修復\"全鏈條治理模式。將4處省級以上濕地公園、5處省級以上重要濕地納入生態紅線等管控范圍,在重點區域設立巡回法庭,推進濕地資源分級管控和立體化監管。持續加大生態修復力度,鑒湖濕地通過系統實施5項修復工程,實現主要監測斷面水質從2017年的IV、Ⅲ類提升至Ⅲ類、Ⅱ類,濕地生態景觀、固碳減碳、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均得到有效提升,相關做法入選全省首批濕地生態修復優秀案例,鑒湖國家濕地公園獲評省級觀鳥勝地。
精準興\"綠\" 鍛造富民產業“金招牌”
立足區域特色,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林業富民產業,重點培育香榧、花木、竹子等優勢林產業。截至2024年,紹興市林業總產值較2005年增長 157% ,孵化培育省級以上林業龍頭企業25家,林業產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
推動香榧由傳統山貨變農文旅精品。在香榧產業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依托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會稽山古香榧群”文化底蘊與產品稀缺屬性,創新實施品牌戰略,成功打造“稽山古榧\"區域公共品牌,根據榧樹樹齡,推出隋榧、唐榧、宋榧、明榧、清榧5款產品并實行“四統一\"管理,實現古樹香榧由傳統山貨向高端農文旅融合產品轉型升級。2024年,全市香榧全行業總產值達26.6億元,其中會稽山古香榧群區域貢獻了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推動林下空間轉化為產業空間。實施“一畝山萬元錢”
“千村萬元\"興林富民行動,扎實推進\"林下 + ”多元復合經營,因地制宜推廣“榧園種茶”“林藥間作”“林下養殖\"3種發展模式。2021年以來,實施“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增收幫扶工程39個,建成示范基地面積近1.5萬畝。依托林下優質生態環境,積極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為市民提供高品質康養休閑場所。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級康養名鎮3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0個、省級森林氧吧47個。
推動零散產業向規模化發展。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資源整合系統化、項目實施規范化、三產融合一體化為路徑,創新實施林業綜合發展項目8個,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適度規模經營,推動林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在省林業局指導下,試點建設共享林事服務中心,嵊州市針對香榧產業勞動力短缺、技術薄弱等痛點,整合碎片資源,集聚專業服務,打造涵蓋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的“一站式\"平臺,提供技術指導、加工包裝等10余項服務,惠及10余家經營主體,既幫助企業和榧農解決了現實需求,又實現了香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活\"綠” 探索轉化路徑“金點子”
在深化“兩山\"轉化實踐中,紹興始終以改革創新為引擎,積極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新路徑、新模式,在守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力爭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成功獲批全國地級市唯一的林業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國家級試點,落地全省首個用林用地聯審項目,實現申報材料精簡 40% 以上、審批時間提速 60% 以上,獲得業主高度好評。
探索自然保護地與周邊社區共護共管。為有效協調自然保護地建設與社區發展,提升保護地內的居民福祉,在鑒湖國家濕地公園創新推行“保護地一社區”共管模式,通過簽訂共護共管協議、組建村級巡護隊,引導居民參與濕地保護,同步支持原住居民開展環境友好型經營活動,實現周邊社區居民人均月收入增收2000余元,輻射帶動全市創成省級自然保護地融合發展示范鎮(村)7個。其中總投資55.7億元的會稽山、天姥山名山公園建設項目,顯著提升了區域文旅產業能級。
探索防火巡護道和農村公路共建共用。針對山區道路建設用地指標不足、防火項目資金短缺難題,探索實施“防火巡護道 + 農村公路\"共建模式,實現資源整合與功能疊加。其中上虞陳溪鄉“太平山一雪花谷\"試點項目投資超1億元,全線對標四級公路和二級林區道路,同步投入600余萬元完善防火設施以提升區域森林防火能力。道路建成后,將打通虞南山區“斷頭路”,惠及1600余名群眾,線路串聯沿線旅游資源,預計將帶動客流增長 50% 以上。
探索古樹資源保護與利用協同發展。牢牢把握全省古樹名木總量三分之一的突出站位,一體推進古樹名木的保護、傳承、利用。目前,全市掛牌古樹名木達9.25萬株,爭創國家級試點1個,2個古樹群入選“全國100個最美古樹群”。在保護好古樹資源基礎上,打造“古樹 + ”康養、文創、研學等多元場景,推動古樹名木生態價值向經濟、文化效益轉化。如諸暨市靈山塢村打造古銀杏生態公園,舉辦“杏\"福市集等主題活動,推出銀杏文創、銀杏月餅等特色產品,自2024年以來,吸引游客10余萬人次,實現戶均增收近萬元。
20年深耕不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在古越大地深深扎根、枝繁葉茂。展望未來,紹興將堅定不移貫徹這一科學理念,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創造更多金山銀山,讓人民群眾在綠色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系紹興市林業局黨委書記、局長)
